还不了解:夷陵之战的读者,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夷陵之战结束后,蜀汉实力大减,蜀汉到底还剩下多少兵力?
说起汉末三国,这段历史可谓是妇孺皆知,就连公元树下乘凉的老大爷也能津津有味地说上半个小时,其中确有这段时期确实波澜壮阔,英雄豪杰辈出,这当然也多亏了罗贯中《三国演义》的普及,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有了解其中的“尊刘抑曹”的情感倾向,这不是罗贯中的首创,早在宋代这种倾向就已经很明显,苏轼就曾经记载过,观众在听到刘备兵败,大家都痛哭流涕。
刘备一辈子打了不少的败仗,但只有一次败仗令人扼腕叹息,那就是最终决定三国鼎立的夷陵之战,这一战刘备几乎将家底输了个干净,连自己的性命都丢在了白帝城。从此蜀汉再无席卷天下的能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经过了夷陵之战后,蜀汉的还剩下了些什么?
▲刘备
从顶端做自由落体运动的蜀汉
就在筹备东征东吴期间,张飞这位蜀汉的开国虎将也陨落,张飞率兵万人从阆中出发,前往江州与刘备会师。这里也能看出,蜀汉有兵力吃紧的情况,刘备入川后,张飞一直在阆中训练新兵,也不过只是凑齐了万人,说明当时益州家底很薄弱。不过,就在张飞准备出发时,被他手下范疆张达将杀害。而范疆张达在杀害张飞后,迅速投靠了东吴。接连两位虎将遇害,还都跟东吴有关,这谁都不能忍,更不要说是汉昭烈帝这种暴脾气,于是刘备起益州全境之兵,讨伐东吴。
《三国演义》上说刘备亲起七十万大军,这当然时源于小说家的艺术夸张,事实就是,除开重要关隘守备军不能动,当时的刘备已经掏空了益州家底,勉勉强强六七万左右的大军,前期的三万大军再加上沙摩柯的五溪蛮部的两万人,作为先锋,浩浩荡荡杀向夷陵。孙权在向曹丕的求援信中说刘备率领四万余兵,也能从侧面证实了刘备前期出战的兵力数字。
可以说,襄樊之战后,刘备势力其实就已经到了左支右绌的境地,到了夷陵之战,刘备是将全部的家底都已经掏了出来。
▲刘备
非打不可的夷陵之战
后世的人看历史,往往会对这时期的蜀汉抱有极大的同情和可惜,也确实,一场夷陵之战将几乎是让蜀汉的一统大业夭折,从此之后,蜀汉一方基本上也就告别一统九州,再造炎汉的理想了,只能孤守益州等待北方强敌大兵压境。要是刘备不发动夷陵之战,是不是就能有所改变呢?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一场战争的发生并非是由个人意志所决定的,尽管东吴背刺,偷袭荆州,导致襄阳之战功败垂成,再加上关张二将之死,是刘备东伐东吴的原因,只要刘备足够克制,就能避免大战,但事实并非如此,对于夷陵之战,其背后还有更深层的原因。
那就是蜀汉在此时出现了极其严重的经济问题。诸葛亮曾不止一次说“民贫国弱”,这不是谦虚之词,而是实打实的现实情况,蜀地特产是蜀锦,这是当时蜀汉唯一能出口的产品,同时虽然蜀地有天府之国的美称,但人口凋敝,公元221年时,蜀地只有20万户,90余万人,其中要供养十几万大军,粮食短缺是必然的,诸葛亮采用的方法是蜀锦换粮食,但这依旧无法满足大军的供应需求,只能采用铜钱购买,在近代,考古学家在东吴大将朱然墓中发现大量蜀国铜钱,就是很好的证明。
回到襄樊之战刚刚失败的那个节点,蜀汉虽然经历了汉中之战的胜利,但曹操迁走了汉中之民,所以蜀汉接到手里的汉中其实是一堆空壳,连番大战导致民生凋敝,此时正是通过内部生产和外部贸易改变物资紧缺情况的时候,但是,内部没人耕种,外部曹魏是死仇,东吴刚刚背刺了自己,贸易线路被中断,蜀汉此时其实已经陷入到内忧外患之中。
庞大的经济危机压力才是蜀汉不得不东伐东吴,转移压力的根本压力。如果没有此次东伐,蜀汉大军很有可能不战自溃。到时的损失远比一场夷陵之败要大得多。
▲刘备
令蜀汉精锐尽失的夷陵之战
时间来到公元222年六月,刘备军在经历过出蜀初期的几次胜仗后,逐渐与东吴大军形成了对峙的局面,两军相持不下。刘备已经失去了利用优势兵力打开局面的最佳时机,由于天气炎热,刘备选择弃舟登岸,放弃水路并进,夹江而下的计划,在密林里扎营。
东吴陆逊抓住时机,放火烧营,并趁势发动反击。蜀军先是遭遇大火,又遭遇敌军,顿时溃不成军,充作前锋的张南与冯习补率先被攻破,两位将领相继阵亡,五溪蛮族部落首领沙摩柯也在此战中丧生。吴军一鼓作气,连下蜀军四十余座大营。蜀军中将领杜路、刘宁见事不对,立即投降吴军,刘备见到前阵已经全线崩溃,只得选择撤退,逃往夷陵西北部的马鞍山据守,这时的蜀军已经是士气全无,被吴军四面围攻,又是溃败,死伤足有近万。所有物资全部遗失。
在逃命的本事上,刘备算是三国独一档,他选择第一时间趁夜逃往白帝城,史书记载,刘备是只身逃入白帝城,才得以幸免。不过他的手下将领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傅肜率领部众作为殿后大军,为了掩护刘备撤退,全军覆灭,无一人幸免,傅肜更是奋战而死。而在江北防御阵地上的黄权,眼睁睁看着刘备大军被火烧连营,却因为没有舟船,无法渡江资源,加上后路被断,只能无可奈何北上投降曹魏。作为刘备军的文书参谋马良也在撤退过程中,被孙吴大将步骘截杀。最后能完整逃回益州的大军只有向宠一支,这也是诸葛亮特意在《出师表》中向刘禅推荐向宠的原因。
如果说襄樊之战让蜀汉元气大伤,那么夷陵之战就已经是让蜀汉穷途末路,具《傅子》上记载,此战刘备军前前后后共计被消灭八万多。要不是此时曹魏想要趁机浑水摸鱼进攻孙吴,恐怕整个蜀汉都将凶多吉少。
白帝托孤时期蜀汉的兵力情况
夷陵之战后,刘备一路逃到白帝城,依旧是心有余悸,城外面的东吴大军随时可能杀到,在《三国演义》中,陆逊是误入诸葛亮布置的八阵图,不得不退兵。现实当然没有这么玄幻。陆逊一来担心曹魏会趁着东吴大军在外,兵力空虚的时候搞偷袭,毕竟在偷袭这一道上,东吴算是行家,自然会提防一手。另一方面,随着刘备收拢残兵,加上赵云率军赶到。此时的东吴大军已经无法一口吃掉蜀汉,这才退兵。
那么问题来了,此时的蜀汉还有多少兵马,才能让虎视眈眈的陆逊依旧有忌惮之心。其实算下来,蜀汉剩余兵马还真不少。
尽管蜀军主力遭到溃败这种毁灭性打击,精锐尽失,但刘备回到白帝城时,依旧收拢了大量的溃兵,前前后后一共收回了两到三万的残兵,再加上赵云率领着江州的预备队大约一万余人拍马杀到,除此之外,巴西太守阎芝在各个县里,招募乡勇五千多人也在往白帝城进发,虽然无法击退东吴大军,但防守白帝城已经是没有问题。
再加上汉中的魏延、马超人马,至少有几万部众,这部分人马守卫汉中,关系到成都安危,是绝对不能动的,这也是曹魏没能趁着孙刘火并再次侵入汉中的原因。除此之外,成都还有太子刘禅和诸葛亮,要保证都城不失,怎么也得有个一万多人马。
所以,经历了夷陵之战,蜀国大军却是已经是损失大半,但依旧有一战之力。
▲刘备
夷陵之战后蜀汉的内政外交局势
一个国家的国力,无非就是经济,军事,外交,前两者对于蜀汉来说,基本上是要从零开始,现在我们可以来看看蜀汉的外交上能否有所突破。夷陵之战对于孙刘来说,算是两败之局,从孙权选择在襄樊之战背刺关羽的那一刻起,基本上都宣告了两个势力一统天下愿望的破灭。不过对于东吴来说当然是无所谓的,东吴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如何能安稳地割据江东。不管是在当时还是在后世,对于孙权背刺盟友这事都觉得不明智。但对于孙权来说这是实现他目标的必要环节。能坦然接受大魏吴王,对于名分面子也不太看重,利益是关键。
经历过夷陵之战的蜀汉显然也是看明白了这一点,夷陵之战后,蜀汉对于东吴的威胁已经基本消失,东吴也不可能盯住蜀汉输出。加上蜀地难以被侵入,曹魏将战略目标集中到东吴。可以说,夷陵之战蜀汉虽然失败,但在缓解外部压力上,算是有很不错的收获。就在刘备退守白帝后,孙权立刻遣人求和,吴蜀联盟重新建立,从此双方关系一直很稳定,多次互派使者。这也为诸葛亮六出祁山提供了一个较为稳定的政治环境。
同时,蜀汉的虚弱也让其真正大敌曹魏失去了警惕之心,夷陵之战后,曹丕起三路大军伐吴,而对于关陇地区的防务松懈,这才让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取得了不错过的战国。
除此之外,当然也有不好的点,那就是夷陵之败后,蜀汉内部空虚,由于五溪族首领沙摩柯的阵亡,各少数民族对于蜀汉的反叛之心又起,加上南中豪族勾结官员,终于酿成南中叛乱,这才有了后来诸葛亮七擒孟获。
▲诸葛亮
总的来说,夷陵之败对于蜀汉来说是一次灾难性的失败,不仅是大量士兵的死亡和溃逃,还有大量中层官员的战亡或被俘投降,加上蜀汉元老级武将文臣的相继离世,蜀汉已经到了无人可用的地步,这也才有被刘备评论为“不可委任大事”的马谡后来成为街亭守将的事。大量的人才断层,后继乏力,使得后来诸葛亮不得不大量启用较低职位的人,这也造成了相权直面皇权的局面,为蜀汉后期的派系斗争留下伏笔,还留下“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俗语。
可以说,从夷陵之战后,蜀汉一方的各种补救措施都只是徒劳的。蜀汉以及东吴被灭已经只是时间问题,因为就此之后,蜀汉彻底沦为割据政权,再也没有一统天下的实力,只能通过与东吴结盟来完成自保,通过不断北伐来加强自身内部的凝聚力,从而维持内部不至于分裂,这才是夷陵之战最严重的后果。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荆州南部的桂阳郡成为刘备南征四郡的重要目标。时任桂阳太守的赵范,与刘备麾下名将赵云,因一场政治投降与道德坚守的碰撞,在史书与演义中留下了耐人...
赵云 刘备 2025-09-05 陶谦:乱世中刚直与局限交织的复杂人格在《三国演义》的叙事框架中,陶谦被塑造成一位忠厚仁爱的老者形象:他亲民爱民、性格朴实,面对曹操的攻势时无奈托付徐州于刘备,成为衬托刘备仁义的“绿叶”。然而,历史...
曹操怎么死的 刘备 2025-09-03 汉中之战:刘备与曹操的巅峰对决汉中之战(217年—219年)是汉末三国时期刘备集团与曹操集团为争夺战略要地汉中而爆发的关键战役。这场持续近两年的战争,不仅是双方军事力量的直接碰撞,更是蜀汉政...
曹操怎么死的 刘备 2025-09-02 血缘、利益与忠诚的博弈:刘备与糜芳关系的多维解构在三国乱世中,刘备与糜芳的关系堪称复杂政治生态的典型样本。作为刘备妻兄、创业元老,糜芳最终选择背叛蜀汉投降东吴,这一戏剧性转折背后,隐藏着权力结构、家族利益与个...
刘备 2025-09-01 诸葛亮八阵图之谜:黄承彦的“破阵”与三国权谋的深层博弈在《三国演义》的传奇叙事中,诸葛亮布下的八阵图堪称“以一敌万”的军事神话。当东吴名将陆逊率十万精兵追击刘备至夔门时,这座由巨石堆砌的神秘阵法瞬间将其困住,令其“...
诸葛亮 刘备 2025-08-19 公孙瓒为何“放手”赵云:乱世中的人才博弈与命运抉择汉末群雄割据之际,公孙瓒与刘备的同窗情谊,意外成为赵云人生转折的起点。这位身长八尺、姿颜雄伟的常山名将,从公孙瓒麾下转投刘备阵营的过程,绝非简单的“赠予”或“背...
赵云 刘备 2025-08-15 文聘为何未追随刘备:立场、性格与历史抉择的交织在东汉末年的群雄逐鹿中,刘备以“仁德”著称,广纳贤才,但荆州名将文聘却始终未入其麾下,反而成为曹魏的得力战将。这一历史现象的背后,是立场对立、性格差异与时代洪流...
刘备 2025-08-13 诸葛亮有后悔跟刘备吗?——从理想主义到历史宿命的必然选择诸葛亮是否后悔跟随刘备?这一疑问跨越千年,始终萦绕在《三国演义》读者与历史研究者心头。若以“功成身退”或“个人得失”为标尺,答案或许令人唏嘘;但若回归历史语境,...
诸葛亮 刘备 2025-08-12 三国邴原:青州朱虚走出的清廉名士在汉末三国群雄逐鹿的动荡年代,北海朱虚(今山东潍坊安丘市凌河镇红沙沟一带)走出了一位以清廉自律、德才兼备闻名的名士——邴原。他虽未如曹操、刘备般叱咤风云,却以“...
曹操怎么死的 刘备 2025-08-11 临终断言:刘备为何断定马谡“不可大用”?公元223年,白帝城永安宫的烛火摇曳,奄奄一息的刘备将诸葛亮召至榻前,留下那句流传千年的政治预言:“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五年后,街亭的烽烟验证了这位枭雄的...
诸葛亮 刘备 2025-08-08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