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后,孙权为了减轻自身强大的军事压力 ,答应刘备把荆州借给他,这里说的荆州其实单指荆州下辖的南郡,刘备借的也是南郡,因为南郡是荆州战略位置最要重要的郡,没有之一,同时南郡是刘备政权发展的咽喉之郡,同样没有之一。
孙权答应把南郡借给刘备,除了自身压力之外,还有号称东吴战略大师鲁肃的一意撮合,因为鲁肃在孙权刚刚接手江东政权时,就给孙权提出一个著名的“榻上对”战略,这个榻上对战略相当于蜀汉的隆中对战略,都是各自政权的最高发展战略。
孙权和鲁肃
鲁肃给孙权提出的榻上对战略比诸葛亮向刘备提出的隆中对战略还要早七年,同时鲁肃是东汉末年有记载的第一个提出一个集团整体战略的人,也是第一个说东汉政权不能复兴的人,鲁肃告诉当年年仅19岁的孙权,应该鼎足江东,以观天下形势,趁机剿灭江夏太守黄祖,攻打刘表,最后再西征益州,继而统一整个长江以南,与曹操划东而治,再寻找合适的机会统一天下,建立功业。
鲁肃说这话的时候是在公元200年,这个时候天下局势还不明朗,曹操还在北方与袁绍打官渡之战,荆州由刘表坐镇,益州由刘璋镇守,而孙权刚刚接手江东,面临一大堆国内政权稳定的局面,根本无暇外顾,所以,鲁肃对孙权说起的这个天下战略有些为时过早。
但是,孙权并没有忘记鲁肃的战略,在鲁肃活着的时候,孙权基本上是听从了鲁肃的建议和战略,比如孙权在稳定其国内局势后,曾经三征荆州江夏郡,并且如同榻上对说的一样,斩杀了刘表手下的江夏太守黄祖,占领了半个江夏郡,孙权想要夺取荆州的心愿一部分来自鲁肃的榻上对战略,另一部分来自杀父之仇。
孙家二代人
因为孙权的父亲孙坚,是被刘表手下的黄祖暗箭所杀,杀父之仇不共戴天,曹操父亲被陶谦所杀之后,就对陶谦进行了残酷的报复,甚至以屠城为报复手段,因为两汉以孝治国,孝是第一道德,是所有人都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素质,曹操是这样,孙权也是这样,所以孙权誓言斩杀江夏太守黄祖,夺取荆州,事实上,孙权只做到了斩杀黄祖,却没能做到夺取荆州。
事实上,孙权的心中还有个皇帝梦,一个统一天下成就帝业的皇帝梦,不过个梦想孙权隐藏得很深,既不像曹操用实际行动做出表率,也不像刘备天天把复兴汉室挂在口边,孙权所做的一切,就是在保证江东政权稳定的同时,统一天下,孙权也是有统一天下之雄心壮志的。
就当孙权准备继续西进攻打荆州,按照鲁肃榻上战略实行的时候,天下局势大变。这一年是公元208年,曹操在平定了整个北方后,就迫不及待地将枪口调整对准南方,没多久,曹操率军亲征荆州刘表,刘表病死,他的次子刘琮成为荆州牧,刘琮在手下荆州豪强的胁迫下投降了曹操,因为这一突变的政治局势,鲁肃与孙权急于了解荆州情况并改变战略。
孙权与刘备
所以鲁肃在刘表病死之后不久,就前往荆州打探消息,鲁肃在离开江东前,肯定与孙权就政治局势讨论过,没有孙权的同意,鲁肃不可能在会见刘备的同时就表达了与刘备结盟的政治意图,这都是孙权与鲁肃早就内定好的主意,所以榻上对在曹操南下荆州后,发生了改变,鲁肃这个时候的战略变成了:结盟刘备,共同抵抗曹操。
鲁肃的这一战略至始至终影响着孙权,包括孙权在赤壁之战前不愿意投降曹操,很多程度上就是鲁肃的蛊惑,做个独立自主的一方之主,总比做曹操手下的傀儡强吧,同时孙权心中的皇帝梦也迫使他不会投降曹操,所以孙刘联盟,事实上是孙权一方主动提出并主导的。
包括孙权将周瑜辛苦一年打下来的南郡借给刘备,都有鲁肃的一意撮合,鲁肃说服了孙权联盟刘备,共同抵抗曹操,另一方面,孙权为了减缓军事压力,因为从扬州到荆州数千公里的魏吴两国边境线上,只有孙权一家在面对曹操的军事压力,因为刘备的地盘在荆南四郡,不与曹操地盘交界啊,如何让刘备也来帮忙抵御曹操呢?
刘备娶孙夫人借荆州
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把南郡借给刘备,只要把南郡借给了刘备,那么刘备就与曹魏在荆州交界,那么荆州地区的军事防备则由刘备负责,孙权可以减缓军事压力,所以鲁肃也非常支持孙刘联盟,同时鲁肃也是孙刘联盟在东吴唯一且坚定的支持者。
鲁肃在,孙权还是很看重鲁肃的,大多还是听从了鲁肃与刘备结盟的意见,没想到的是刘备在拿下益州后也没有归还南郡,孙权因此派兵攻取荆南四郡,因为曹操对汉中用兵,刘备感受到危机,所以迅速与孙权讲和,将湘水东边的长沙郡、桂阳郡割给孙权,以代替刘备当年借的南郡,然后孙权与刘备仍然保持了貌合神离的联盟关系。
虽然孙权借出了南郡,换来了半个江夏郡+长沙郡+桂阳郡,但是,孙权仍然不满意,拿着1个郡换了2.5个郡,孙权还是不满意,只能说明南郡对孙权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了半个江夏郡+长沙郡+桂阳郡的2个半郡还要重要。
另外,荆州南郡对于江东政权来说,有着天然的便利性,孙权的江东政权用来防备北方曹操的就是万里长江,但是万里长江能防备北方,却无法防备同为长江流域的荆州南郡,如果有敌人从南郡顺江而下的话,那将是孙权政权唯一的弱点和命门所在,为了政权的绝对安稳,孙权的心中一直有一个夺取荆州南郡的想法。
虽然鲁肃在世,孙权卖给了鲁肃面子,但是,孙权考虑问题向来就是从政治角度和利益来考虑的,即使鲁肃在世,孙权也有夺取南郡的想法,而没有北伐合肥的想法,对于合肥来说,孙权不是不想要,而是没有能力要,或者说即使打下来也守不住,因为合肥城建在远离长江的北方,孙权的水军只在水中厉害,上了岸根本就不是魏军的对手,为由,孙权进行过无数次尝试,以无数次失败结尾。
既然北方难以突破,那么孙权就开始把目光放在西边,东边是大海,无法突破,北边是曹魏,无法突破,南边直到交州都被孙权占领,只有西边的南郡是孙权唯一有能力夺取,也有可能会夺取的地方,也是孙权的战略突破口,事实上,鲁肃在的时候,孙权就开始计划如何夺取南郡的战略了。
因为孙权在公元217年就派人与曹操达成和解,并且派出都尉徐详拜访曹操,并请求归降曹操,同时双方再次结成政治联姻,孙权这么做的原因就是在为夺取荆州创造政治有利条件,因为孙权夺取南郡一定会与刘备发生决裂,如果与刘备决裂就得与曹操修好,孙权不能两线作战,所以要和一方,打一方。而孙权夺取荆州南郡的意愿之强烈,甚至都不惜与刘备一战,这根本不是鲁肃可以阻止的,所以无论鲁肃是否活着,孙权都会夺取荆州。
在中国文学与历史的交汇处,“火烧博望坡”始终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它既是《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初出茅庐的“第一功”,也是史书《三国志》中刘备军事才能的实证。这场发...
诸葛亮 刘备 2025-09-19 刘谌割妻首殉国:乱世忠烈背后的文化逻辑与人性挣扎公元263年冬,成都城破前夕,北地王刘谌手提妻子崔氏及三个儿子的人头,踉跄闯入昭烈庙。在刘备灵位前,他割下妻首、诛杀亲子后自刎,鲜血染红庙前石阶。这一惊世骇俗的...
刘备 2025-09-17 裴松之眼中的刘备:历史长河中的多维审视在浩如烟海的三国历史研究中,裴松之作为东晋至刘宋时期的著名史学家,以其为《三国志》所作的详尽注解而闻名于世。他的注解不仅丰富了《三国志》的内容,更以其独特的视角...
刘备 2025-09-15 黄盖的传奇人生:从沙场宿将到寿终正寝的岁月考据黄盖,字公覆,零陵郡泉陵县(今湖南省永州市)人,作为汉末三国时期孙吴政权的核心将领,其军事生涯贯穿了孙坚、孙策、孙权三代主君的征伐历程。这位以“苦肉计”闻名于世...
孙权 孙策 2025-09-11 鲁肃与孙权:乱世中的君臣相知与战略共谋东汉末年,江东群雄逐鹿,孙权继承父兄基业,以弱冠之龄统御江东。在这风云变幻之际,鲁肃以豪杰之姿投效孙权,二人以“榻上策”为纽带,开启了长达二十年的君臣相知。这段...
孙权 启 2025-09-10 孙权七子的命运终章:权力漩涡中的血色悲歌在三国鼎立的宏大叙事中,东吴开国皇帝孙权以“生子当如孙仲谋”的赞誉名垂青史。然而,这位在位五十二载、活到七十一岁的长寿帝王,其七个儿子的结局却如被狂风摧折的七株...
孙权 2025-09-10 赵范与赵云:一场因政治博弈与道德坚守而错位的“兄弟情”东汉末年,群雄割据,荆州南部的桂阳郡成为刘备南征四郡的重要目标。时任桂阳太守的赵范,与刘备麾下名将赵云,因一场政治投降与道德坚守的碰撞,在史书与演义中留下了耐人...
赵云 刘备 2025-09-05 陶谦:乱世中刚直与局限交织的复杂人格在《三国演义》的叙事框架中,陶谦被塑造成一位忠厚仁爱的老者形象:他亲民爱民、性格朴实,面对曹操的攻势时无奈托付徐州于刘备,成为衬托刘备仁义的“绿叶”。然而,历史...
曹操怎么死的 刘备 2025-09-03 汉中之战:刘备与曹操的巅峰对决汉中之战(217年—219年)是汉末三国时期刘备集团与曹操集团为争夺战略要地汉中而爆发的关键战役。这场持续近两年的战争,不仅是双方军事力量的直接碰撞,更是蜀汉政...
曹操怎么死的 刘备 2025-09-02 血缘、利益与忠诚的博弈:刘备与糜芳关系的多维解构在三国乱世中,刘备与糜芳的关系堪称复杂政治生态的典型样本。作为刘备妻兄、创业元老,糜芳最终选择背叛蜀汉投降东吴,这一戏剧性转折背后,隐藏着权力结构、家族利益与个...
刘备 2025-09-01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