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字仲谋,,生于下邳。三国时代东吴的建立者。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历史资料小编带来的文章。
曹丕公元220年篡汉称帝,刘备紧接着在221年在成都称帝,而孙权则是一直“隐忍”到了公元229年才称帝。虽然孙权最晚称帝,但周瑜、鲁肃两位“野心家”,早在公元200年左右就已经有辅佐孙权称帝的计划。
周瑜——承运代刘氏者,必兴于东南
后权称尊号,谓公卿曰:"孤非周公瑾,不帝矣。"——《江表传》
这段记载出自《三国志·周瑜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意思是说孙权称帝时,对公卿百官说:“如果不是周公瑾,我是不可能称帝的”。周瑜210年去世,当孙权称帝时,周瑜已去世19年了,而孙权能这样说,可见周瑜对于孙氏立国江东的谋划与贡献。
真实历史上的周瑜,是一个“性度恢廓”的文武全才,并非如《三国演义》里所描写的那样小肚鸡肠。周瑜辅佐孙策扫平江东六郡,赤壁之战击败曹操,江陵之战逼走曹仁,绝对算得上一代英才,当然这些都是明面上周瑜的贡献,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周瑜对江东立国的谋划。
时孙策已薨,权尚住吴,瑜谓肃曰:"昔马援答光武云'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今主人亲贤贵士,纳奇录异,且吾闻先哲秘论,承运代刘氏者,必兴于东南,推步事势,当其历数。终构帝基,以协天符,是烈士攀龙附凤驰骛之秋。吾方达此,足下不须以子扬之言介意也。"肃从其言。——《三国志·鲁肃传》
这段记载出自《鲁肃传》,周瑜与鲁肃交好,当时鲁肃的好友刘子扬劝说鲁肃投奔巢湖大盗郑宝,鲁肃准备前往。结果周瑜已经提前把鲁肃的母亲送到了吴地,周瑜为了劝说鲁肃投奔江东,说了这样一番话:
当初伏波将军马援回答光武帝刘秀:当今天下,不只是君择臣,臣亦择君。现在江东孙权招贤纳士,而且我听有智慧的长者秘密谈论,承接天命代替刘氏的,一定会兴起于东南,推算历数观察形势,最终会奠定帝王基业,与天命相符合,也正在东南。
现在正是有识有志之士归附英杰之时,我刚体会到这个道理,你不需将刘子扬的话放在心上。鲁肃听从了周瑜的劝说,于是和周瑜一起南下江东,投奔孙权(当时孙策已死,孙权初执掌江东)。
我们看周瑜劝鲁肃的这番话,可以说是振聋发聩的,要知道当时才是公元200年,天下局势尚未明朗。而周瑜已经有了自东南兴起帝业的谋划,袁术称帝后迅速灭亡的局面看来没有让周瑜产生什么感觉。而鲁肃一听周瑜这么说,估计一下子感觉遇到了知音……
鲁肃——建号帝王以图天下
权称尊号,临坛,顾谓公卿曰:"昔鲁子敬尝道此,可谓明於事势矣。"——《三国志·鲁肃传》
看来孙权称帝时,发表“获奖感言”不止感谢了周瑜,也感谢了鲁肃。孙权对公卿大臣们说的是:“当初鲁肃早已经谋划了今天这样的局面,他实在可以说是对时势最为清楚的人。”孙权为何这么说呢,因为鲁肃第一次见面就给孙权规划好了称帝路线。
肃对曰:"……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唯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三国志·鲁肃传》
周瑜把鲁肃“忽悠”到了江东,极力向孙权推荐鲁肃,于是孙权立即召见他,两人之间的对话有人称为“塌上对”,比诸葛亮的《隆中对》还要了早了七年的时间。我们来还原一下两人当时的对话:
孙权:“当今汉室如大厦即倾,四方纷乱不已,我继承父兄创立的基业,企望建成齐桓、晋文那样的功业。既然您惠顾于我,请问有何良策助我成功?”
鲁肃:“过去汉高祖耿耿忠心想尊崇义帝而最后无成,这是因为项羽加害义帝。如今曹操,犹如过去项羽,将军您怎么可能成为齐桓公、晋文公呢?以鲁肃私见,汉朝廷已不可复兴,曹操也不可一下子就能除掉。为将军考虑,只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变幻形势。”
“天下局势如此,据有一方自然也不会招来嫌猜忌恨。为什么呢?因为北方正是多事之秋。您正好趁这种变局,剿除黄祖,进伐刘表,尽力占有长江以南全部地方,然后称帝建号以便进而夺取天下,这有同汉高祖建立大业啊!”
孙权又说:“我如今尽一方之力,只是希望辅佐汉室而已,你所说的非我所能及。”年仅18岁的孙权或许是在掩饰什么,或许真的如他自己所说没有想得那么远,但鲁肃的战略宏图却真的是让人非常惊艳!
鲁肃根据当时局势为孙权量身定做了“称帝战略”:第一步,鼎足江东,与曹操、荆州三分天下;第二步,攻取荆州,进取益州,全据长江;第三步,称帝建号与曹操争夺天下。不得不说,鲁肃是可以与诸葛亮相媲美的战略家,其对天下大势的把握与预测,真的是一般人很难做到。
公元208年,曹操在南征荆州之后,把目光投向了江东。面对曹操的威名与几十万大军,江东群臣大多数都建议投降,为何只有鲁肃、周瑜认为不能投降曹操?除了各种客观原因,投降曹操与两人辅佐孙权称帝的谋划不符,所以他们极力主张抵抗曹操。
受汉高祖刘邦、光武帝刘秀夺取天下的影响,当时的有志之士的最高志向就是能够追随一位明主,逐鹿中原定鼎天下,以此来实现自己的“从龙之功”。如萧何、韩信,邓禹等那样,做一个青史留名的开国功臣,所以周瑜、鲁肃有这样的志向,其实并不奇怪!
在中国文学与历史的交汇处,“火烧博望坡”始终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它既是《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初出茅庐的“第一功”,也是史书《三国志》中刘备军事才能的实证。这场发...
诸葛亮 刘备 2025-09-19 刘谌割妻首殉国:乱世忠烈背后的文化逻辑与人性挣扎公元263年冬,成都城破前夕,北地王刘谌手提妻子崔氏及三个儿子的人头,踉跄闯入昭烈庙。在刘备灵位前,他割下妻首、诛杀亲子后自刎,鲜血染红庙前石阶。这一惊世骇俗的...
刘备 2025-09-17 裴松之眼中的刘备:历史长河中的多维审视在浩如烟海的三国历史研究中,裴松之作为东晋至刘宋时期的著名史学家,以其为《三国志》所作的详尽注解而闻名于世。他的注解不仅丰富了《三国志》的内容,更以其独特的视角...
刘备 2025-09-15 黄盖的传奇人生:从沙场宿将到寿终正寝的岁月考据黄盖,字公覆,零陵郡泉陵县(今湖南省永州市)人,作为汉末三国时期孙吴政权的核心将领,其军事生涯贯穿了孙坚、孙策、孙权三代主君的征伐历程。这位以“苦肉计”闻名于世...
孙权 孙策 2025-09-11 鲁肃与孙权:乱世中的君臣相知与战略共谋东汉末年,江东群雄逐鹿,孙权继承父兄基业,以弱冠之龄统御江东。在这风云变幻之际,鲁肃以豪杰之姿投效孙权,二人以“榻上策”为纽带,开启了长达二十年的君臣相知。这段...
孙权 启 2025-09-10 孙权七子的命运终章:权力漩涡中的血色悲歌在三国鼎立的宏大叙事中,东吴开国皇帝孙权以“生子当如孙仲谋”的赞誉名垂青史。然而,这位在位五十二载、活到七十一岁的长寿帝王,其七个儿子的结局却如被狂风摧折的七株...
孙权 2025-09-10 赵范与赵云:一场因政治博弈与道德坚守而错位的“兄弟情”东汉末年,群雄割据,荆州南部的桂阳郡成为刘备南征四郡的重要目标。时任桂阳太守的赵范,与刘备麾下名将赵云,因一场政治投降与道德坚守的碰撞,在史书与演义中留下了耐人...
赵云 刘备 2025-09-05 陶谦:乱世中刚直与局限交织的复杂人格在《三国演义》的叙事框架中,陶谦被塑造成一位忠厚仁爱的老者形象:他亲民爱民、性格朴实,面对曹操的攻势时无奈托付徐州于刘备,成为衬托刘备仁义的“绿叶”。然而,历史...
曹操怎么死的 刘备 2025-09-03 汉中之战:刘备与曹操的巅峰对决汉中之战(217年—219年)是汉末三国时期刘备集团与曹操集团为争夺战略要地汉中而爆发的关键战役。这场持续近两年的战争,不仅是双方军事力量的直接碰撞,更是蜀汉政...
曹操怎么死的 刘备 2025-09-02 血缘、利益与忠诚的博弈:刘备与糜芳关系的多维解构在三国乱世中,刘备与糜芳的关系堪称复杂政治生态的典型样本。作为刘备妻兄、创业元老,糜芳最终选择背叛蜀汉投降东吴,这一戏剧性转折背后,隐藏着权力结构、家族利益与个...
刘备 2025-09-01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