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文镜 ,字抑光,清朝康熙、雍正时大臣。今天历史资料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
清朝的雍正皇帝执政时,其麾下曾有三大宠臣,分别是鄂尔泰、李卫、田文镜。
其中,田文镜在雍正还在位时,就病逝了,死于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
乾隆登基后,已经死去的田文镜被满朝官员狠批,将其描述为“酷吏”,且“百姓至今怨恨”。
攻讦和批评田文镜的主力,是以李绂、史贻直、朱轼(乾隆的老师)等为首的科道出身的官员。
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时任河南巡抚雅尔图还给乾隆皇帝上奏,试图将已经死去七年的田文镜从当地的贤良祠中撤出来。
虽然雅尔图的请求遭到乾隆拒绝,但如此清算一个已经死去多年,且被雍正皇帝亲口夸赞“公正廉明”,亲自赐葬在自己陵墓附近,亲自为其设立专祠的前朝重臣,不禁要问:“田文镜怎么了?”
田文镜不是完人,也不是完臣,他于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和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两次乞求退休,是因为他在河南山东总督任上时,在两地的赈灾事务上出了差错。
雍正七年到雍正八年(公元1729年到1730年),河南、山东持续出现自然灾害。
雍正本想免除田文镜辖地的部分应上缴税收及钱粮,减轻当地负担,但田文镜拒绝了。
《清史稿·田文镜传》中记载:
是岁山东水灾,河南亦被水,上命蠲免钱粮。文镜奏今年河南被水州县,收成虽不等,实未成灾,士民踊跃输将,特恩蠲免钱粮,请仍照额完兑。部议应如所请,上仍命文镜确察歉收分数,照例蠲免,现兑正粮,作下年正供。
两省有灾情,田文镜却不愿意减轻百姓负担,还向雍正隐瞒灾情的严重性,导致两地部分百姓需要卖儿卖女求生存。
田文镜这么做,大概是想体现出自己的能力,在有灾情的情况下,既能不扩大灾情,还能给朝廷提供足额的税收和钱粮。
只不过,他没有办到罢了,没能处理好当地的灾情。
实际情况还是被雍正知道了,虽然雍正努力帮助田文镜遮掩,表示这事都是田文镜的下属干的:“文镜年老多病,为属吏欺诳,不能抚绥安集。”
可田文镜无法欺骗那些一直盯着他的御史言官,包括对他执行雍正新政不满的科道官员们,还是只能求退,相当于是引咎辞职。
否则,在雍正十年左右,雍正皇帝就要面对一波弹劾田文镜的狂潮。
被雍正允许辞职时的田文镜,其实当时也70岁了,即使不主动引咎辞职,也干不了多久,一个不小心,算是晚节不保。
雍正没有过于苛责田文镜,这是一位对他来说劳苦功高的宠臣,一时过错不至于让雍正发怒。
但田文镜的这个过错,到乾隆皇帝登基之初,就被特意放大了。
这其实是有一个大的政治背景,就是乾隆登基之初,因为执政理念跟雍正不同,他有意将雍正朝的严苛政治改为宽仁政治。
在这种背景下,秉承上意的大臣们,开始对雍正朝的某些政治行为予以批评。
但雍正毕竟是乾隆的父亲,基于孝道的传统,乾隆即使要改变雍正朝的一些政治行为,也不能允许大臣们去严厉的批评雍正。
于是,在雍正十年辞职,且辞职前有明显过错的田文镜就成为重点攻讦对象。
批田文镜,其实是诸多在雍正朝因反对雍正新政被惩治的大臣们,在借机批雍正。
田文镜在死后还被拉出来狠批,其实是在为重用和宠信他的雍正皇帝背锅。
比如李绂,他曾因跟田文镜的政见不和,差点被雍正杀掉,雍正在临刑时,还跟他有过对话,根据袁枚所著的《小仓山房文集》中的记载,其中有这么两句:
刀置颈间,问此时知田文镜好否?公(李绂)奏:“臣愚,虽死不知田文镜好处”,乃宣旨赦还,仍囚狱中。
李绂此后被雍正闲置,乾隆登基后才再次起用他。
一个宁死都不愿意承认田文镜是好官的人,在被重新起用后,当然会借此给自己,给自己坚持的理念翻案。
正好借着批田文镜,实批雍正朝的某些政策,是乾隆皇帝能忍受的。
于是,大家伙一拥而上,开始狠批已经死于的田文镜。
批田文镜的,主要是科道出身的官员,也就是考中进士后为官的清流们,他们对监生出身的田文镜,本就看不惯,有了机会,还不赶紧往死里批?
雍正朝有三大宠臣,除了田文镜,还有鄂尔泰(乾隆十年去世)和李卫(乾隆三年去世)。
这两位也是雍正新政执行的马前卒,但他们在乾隆朝初期为何躲过了像田文镜那样的清算?
鄂尔泰(满人,且中过举人)当时是宰辅,党羽众多,批他会引起巨大的政治波动,这是初登基的乾隆不允许的。
李卫的出身比田文镜还差,田文镜好歹是个监生,李卫最早当官时,他的官身是花钱买的。
但李卫跟科道出身的官员们关系相当好。
如他在浙江总督任上时,雍正曾因某些案件迁怒浙江读书人,终止了浙江的科考,是李卫劝说雍正恢复了当地的科考。
仅此一事,凡是浙江出身的官员,就对李卫无比感激,就要领他的情。
大凡李卫主政过的地方,他都比较重视优待读书人,给他们修书院。
因此,李卫不是科道官员们仇视的对象,或许政见不同,但不会把他往死里整,会留有余地。
田文镜就不同,他是个孤臣,不结党,没有人帮他说话,人也死了,无法站出来辩解,还有明显过错,可以成为批评的突破口。
乾隆要纠正雍正朝的严苛政治,但并不想掀起朝争,只想用最简单的,不伤雍正脸面,不触及大多数朝臣利益的方式达到目的。
因此,允许科道官员们去批已经死去的田文镜,并以此隐晦的批评雍正,是成本最小,也是纷争最小的办法。
当然,乾隆允许批田文镜,只是为了达成政治目的,不是真的想清算田文镜。
毕竟,田文镜即使有过错,他也是为雍正效力的老臣,他的大多数行为,是秉承雍正的意思去做的,从臣子的角度看,田文镜无大错。
所以,当政治目的达到后,乾隆也没有揪着田文镜不放。
乾隆在表示“豫民重受其(田文镜)困”的同时,也驳回了河南巡抚雅尔图于乾隆五年要求将田文镜撤出当地贤良祠的上奏,且明确表态不要再翻案了。
也就是说,田文镜该背的锅背完了,在雍正朝被欺负过的官员们的怨气发泄完了,乾隆的政治目的完成了,田文镜也就不用批了。
在清代文坛,姚鼐以“桐城派三祖”之一的身份名垂青史。然而,这位在散文创作与学术研究领域成就斐然的文人,却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秋,于人生壮年、仕途正盛之际...
乾隆后的后面是谁继位 姚鼐 2025-08-08 遏必隆是忠臣吗?——从历史轨迹与政治抉择中探寻答案在清朝康熙朝的权力棋局中,遏必隆的名字始终与争议相伴。这位出身钮祜禄氏的勋臣之后,既是康熙帝四大辅政大臣之一,又因依附鳌拜而遭弹劾下狱;他既是战场上的巴图鲁(勇...
康熙的儿子们 鳌拜 2025-08-07 豫亲王多铎之死:一场被历史铭记的天花浩劫1649年4月29日,清初铁帽子王、开国名将豫亲王多铎因天花病逝于北京,年仅36岁。这位曾以“破扬州、下江南、俘弘光”等战功被乾隆帝誉为“开国诸王战功之最”的传...
乾隆后的后面是谁继位 多铎 2025-08-07 熊赐履籍贯考辨:从湖广孝感到江西南昌的学术溯源在清代学术史上,熊赐履(1635-1709)作为康熙朝理学名臣的代表人物,其籍贯问题长期存在争议。这位历经顺治、康熙两朝的翰林院学士、东阁大学士,既被记载为“湖...
顺治为什么出家 康熙的儿子们 2025-08-05 延禧攻略尔晴怀孕之谜:一场精心策划的报复与身份博弈在《延禧攻略》的宫斗漩涡中,尔晴的怀孕堪称最具戏剧性的转折之一。这个看似“意外”的生命,实则是尔晴对傅恒冷落、对魏璎珞夺爱的疯狂报复,其背后牵扯出傅恒、乾隆皇帝...
乾隆后的后面是谁继位 2025-08-05 图海与吴六一:历史真实与文学虚构的双重镜像在历史剧《康熙王朝》的荧幕叙事中,图海与吴六一两位角色因演员郝铁男的“一人分饰”引发了观众长达二十余年的误解。这种戏剧化的角色安排背后,实则折射出历史真实与文学...
康熙的儿子们 图海 2025-08-05 从潜邸侧福晋到冷宫废后:如懿原型乌拉那拉氏的悲剧人生在清宫剧《如懿传》中,周迅饰演的乌拉那拉·如懿以断发抗争的决绝姿态,成为观众心中“真性情”的代名词。然而,这位虚构角色的历史原型——乾隆继后乌拉那拉氏的真实人生...
乾隆后的后面是谁继位 2025-08-05 康熙大婚:12岁少年的帝王婚典与权力密码在中国历代帝王中,康熙帝的婚姻堪称特殊——他以12岁之龄举行大婚,不仅创下清代帝王最早结婚纪录,更以57年半的婚姻生活成为清帝中婚龄最长者。这场看似“早婚”的政...
康熙的儿子们 2025-08-04 令妃的最后十年:繁华背后的血色黄昏乾隆三十年(1765年),令妃魏佳氏以皇贵妃之尊执掌后宫,其子永琰已被秘密立储。这个看似登顶权力巅峰的汉女,却在生命的最后十年里,陷入了一场以健康为代价的“生育...
乾隆后的后面是谁继位 2025-08-04 朱国治:历史褶皱中的善恶双面镜在历史的长河中,朱国治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他既是清朝官场中臭名昭著的酷吏,又在三藩之乱中以死殉国,被康熙帝追封为忠臣。这种矛盾的评价,让朱国治成为解读清代政治...
康熙的儿子们 朱国治 2025-08-01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