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泰是东汉时期名士,被誉为“介休三贤”之一。郭泰并没有高贵的出身,但他凭借自己的才能被太学生推为领袖,是当时士人集团的代表人物之一。我们都知道,东汉宦官猖獗,在朝内已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所以皇帝想要打破这样一种对立的局面,于是决定建立起另一股力量,他们就是士人集团。那郭泰在其中究竟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呢?下面就来为大家讲讲有关郭泰的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一般成名之人,都有一个苦难的童年或者遭遇过许多挫折。郭泰小时候家贫父亡,与母亲相依为命。即使在这种情境下,郭泰依然心怀理想,就学长志。
他的第一位老师是屈伯彦。屈老师当时是享有美誉的饱学之士。在名师指导下,郭泰三年就博通“三坟五典”,而且“善论谈,美音制”,再加上自身条件好,“身高八尺,容貌魁伟”,一时成为学苑翘楚。
他的第二位老师是李膺。李老师是当时声望很高的士人领袖,被京师太学生标榜为“天下楷模李元礼”。他做官“风裁峻整”,坚决反对宦官专政。为人生性亢直,不喜结交。可能是缘分注定,当李膺见到前来拜师的郭泰,竟然感慨万分地说:读书人我见多了,“未有如郭林宗者”。他待郭泰以师友之礼,一时间在太学生中传为佳话。因为以当时李膺的身份和影响,对一位初出茅庐的学生辈,竟然如此青睐,想必这郭泰肯定有绝世之才或者超人见识。
有了两位恩师的提点,郭泰年纪轻轻就已经名震京师。后来,郭泰离开洛阳返回太原时,赶来送行他的车辆竟达千乘之多。而李膺更是与郭泰同舟共济,着实让士人们惊为神仙,羡慕不已。所以说,一个人成名成家,个人资质固然重要。但如果能够遇上贵人引路,再加上这位贵人又是能力非常之人,那成功就是指日可待。
郭泰于学问之外,更讲究因时而出、趁势而作。他深感东汉宦官政治黑暗,政权岌岌可危。在这种情势下,士人手无缚鸡之力,朝堂难有扛鼎之士,生存的最好办法就是避居乡里、远离朝廷。
因此,面对太常赵典举有道,司徒黄琼辟召,郭泰婉言谢绝,矢志“优游卒岁”。他找借口说:“我夜观天象,昼察人事,知道上天已废,非人力所能支持。”他的这种自察自醒、性甘恬淡、止于仕途、视利禄如浮云的行为,让时人觉得“隐不违亲,贞不绝俗,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
但是,郭泰也不是故意为了隐居而隐居的装腔作势。其实,面对东汉王朝的大厦将倾,他也忧心如焚。只是觉得士人不过是一股清流,难成什么大气候。如果和武人结合,又会玷污有志于道的宗旨。
桓帝延熹九年(166年),郭泰在太学游学,看到朝廷之上宦官专权、肆行无道,污烟漳气、群盲无首,一时悲从中起,竟然和贾彪等编起顺口溜,想用这种方式来激浊扬清,褒贬朝臣。在他们的带动和影响下,一时朝野“竟以臧否相尚”,“公卿以下”均惧其贬议而不敢登太学之门。真是位卑未敢忘忧国,民谚深处有公道。
郭泰为人极富同情心,非常重视提携和帮助后人。即使是对那些所谓的“不仁之人”,也绝不放弃。他在陈留的学生左原,因为品行恶劣、违反法令,被郡学斥退。从此,没有人和愿意他交往,抑郁寡合。郭泰在路上遇见他后,立即设酒肴款待,好言劝慰,要他以古先贤为榜样,反躬自省,痛改前非。有人嘲笑郭泰与恶人交往,有辱声名。郭泰却说,对犯了错误的人更应该热情帮助,劝其从善,如果谁都疏远他,那么他会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
郭泰母亲过世后,同乡贾淑前来吊唁。贾淑这个人虽然世代做官,但为人阴险刻薄,乡人都有点反感他。郭泰的好朋友孙威,专门从巨鹿赶来奔丧,刚要进门就看到贾淑在里头,心里不快,掉头就走。郭泰听说后,赶紧追上去问孙威,怎么这么快就走?孙威说:你是天下名士,交往的也应该是贤人雅士,今天竟看到你接受恶人吊唁,我很失望。郭泰说:贾淑确实为人确实不好,但我遭丧能来慰问,说明他的行为没有违背大道,而且是在修善行。如果他因为小善而逐渐发生变化,将来成为有用之器,不是很好吗?贾淑后来听到这番话,真的就洗心革面,成为善人。
因此,史家称郭泰“恂恂善导”,“虽墨、孟之徒不能绝也”。对于郭泰来说,人之向善,就在于修行。在他眼里,世无遗类,只要能够听得进人说话的,都不要轻言放弃。因为人心向善,社会才会臻于至善。如果人人都冷漠相见,又哪里能够讲道德操守?
面对“党锢之祸”持续不断的混乱局面,郭泰深感世道无助,干脆传学弟子、闭门教学,最多时门下学生有数千之众。建宁二年(169年),第二次“党锢之祸”中,宦官挟持汉灵帝,下诏捕杀李膺、杜密等名士百余人,此后又陆续杀死、流徙、囚禁了六七百人,太学生也被抓捕了上千人。因为郭泰在家乡讲学,平素“不为危言覆论”,幸免于难。但他听到许多名士遇难,心情异常悲痛。这年初春,悲愤交加的郭泰病卧家中,弥留之际断言“汉朝的天下恐怕不会多长了”。终年42岁。
郭泰虽然英年早逝,但影响很大。死讯传出后,四方文人学士纷至沓来,为其送葬的人竟达千余。当时著名的文学家兼书法家、大学士蔡邕亲自为其撰写铭文。蔡邕说:我一生为人撰写的碑铭很多,大多有虚饰之辞,唯独郭有道的碑铭,文符其实,我能够问心无愧。
郭泰作为封建社会一个没有顶点儿官职的人,能够受到许多文人学士的追捧,非常难能可贵。正是他不涉官场的坚守、诲人不倦地坚持,让人们于黑暗中看出些许的光明。正是这股熹微的清流,让人们在世态炎凉中感觉到一丝的清爽。人的一生,不过是做人与处世的有机结合。郭泰的独特,在于他的清醒而坚定。他相信人性向善,努力惩恶扬善,并致力于教化育人。他坚持官场合为时而出,又不忘正本清源,尽力而为。他清醒刚正而不随波逐流,谆谆诲人而不锱铢必较。
这样的人,才是每个时代都需要的人。
【作者简介】乔永胜,致力于用现代视角检视历史人物,更多还原人性的写作。
西汉元狩元年(前122年),淮南王刘安谋反案震动朝野。其女刘陵因“阴结宾客,拊循百姓,为叛逆事”被连坐处死,史载她“慧,有口辩”,曾以美色与金钱游走于长安权贵之...
刘彻 刘安 2025-09-24 司马迁所受宫刑:割除男性生殖器官的残酷历史司马迁,这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的史学巨匠,因替李陵辩护触怒汉武帝,最终遭受了宫刑这一古代最残酷的肉刑。关于宫刑的具体操作方式,尽管史书未详载细节,但...
司马迁 2025-09-24 刘邦为什么恨钟离昧:权力、猜忌与历史宿怨的交织在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汉高祖刘邦与钟离昧之间的恩怨纠葛,犹如一曲跌宕起伏的悲歌,既折射出权力斗争的残酷,也暗含着人性中猜忌与报复的复杂心理。刘邦对钟离昧的怨恨...
刘邦 2025-09-24 刘恒真的爱了窦漪房一生吗?在中国古代帝王情感史中,汉文帝刘恒与皇后窦漪房的关系始终是争议焦点。从代国初遇的偶然,到长安宫廷的权谋博弈,再到晚年失明后的权力平衡,这段跨越四十余年的婚姻,既...
刘恒 2025-09-24 项庄身世之谜:楚国第一剑客的家族脉络在楚汉争霸的烽火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典故如同一把淬毒的匕首,刺破了鸿门宴的虚伪和平。这位被司马迁以寥寥数笔记载的楚国...
司马迁 项庄 2025-09-23 刮目相看:吕蒙的蜕变与历史回响“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这句流传千年的成语,源自三国时期东吴名将吕蒙的蜕变故事。它不仅记录了一个武将从“吴下阿蒙”到学识渊博的逆袭,更折射出中国古代对“终身...
吕蒙 2025-09-23 刘秀的成功太诡异了?解码东汉开国皇帝的“逆袭密码”公元23年的昆阳之战,28岁的刘秀以不足2万兵力击溃王莽43万大军,这场以少胜多的战役被《后汉书》记载为“夜有流星坠营中,昼有云如坏山,当营而陨……会大雷风,屋...
刘秀 王莽 2025-09-22 鲁元公主的丈夫:赵王张敖——权力联姻下的命运交织在中国西汉初年的历史长卷中,鲁元公主作为汉高祖刘邦与皇后吕雉的独女,其命运始终与王朝政治紧密相连。而她的婚姻,更是权力博弈的典型缩影——丈夫张敖的身份,不仅承载...
吕雉 刘邦 2025-09-22 吕后:历史褶皱中的复杂人性与权力镜像在中国古代政治史上,吕后(吕雉)是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她既是汉高祖刘邦的结发妻子,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临朝称制的女性统治者。关于她是否算“好人”的讨论,本质上是...
吕雉 刘邦 2025-09-22 张骞西域风云:娶妻生子的隐秘篇章与历史回响公元前138年,长安城门外,26岁的张骞手持汉节,率领百人使团踏上西行之路。这位汉代汉中郡城固人未曾想到,这场本为联合月氏共击匈奴的使命,将因匈奴的阻截演变为长...
张骞 2025-09-19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