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战之前,刘备应该没想到他会如此惨败,不过夷陵之战也不是头脑发热之举。对于刘备来说,他深知荆州的重要性,失去荆州这块战略要地,那蜀汉的发展就会被一直压制。三国中魏国最强,吴蜀结成联盟才能稳定局势,而刘备敢于打破联盟,对孙权开战,那一定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选择,不然刘备肯定不会冒然出击。这里面牵扯到的利益十分重大,关乎蜀汉未来兴衰。
刘备绝对不是一拍脑袋就决定对吴出兵的,而是经过仔细盘算,背后牵扯到了三国利益博弈。
关羽219年年底就死了,可刘备于221年7月才发兵。
你可以理解为刘备要筹备,因为这期间蜀国发生了很多大事,比如221年刘备称帝。但发生大事的不仅只有蜀汉,三国都发生了许多大事,再者说,刘备想报仇,不应该越快越好?想收复荆州,最佳时机莫过于孙权刚拿下,人心还未稳固。
如果刘备动作够快,荆南两郡也许不会投降,还在顽抗,陆逊也不是把每个县城都攻下了,大部分都是投降。
《陆逊传》:备宜都太守樊友委郡走,诸城长吏及蛮夷君长皆降。
前面说这期间三国发生了很多大事,但最大两件事,莫过于老曹升天小曹篡汉,你把刘备出兵时机跟这两件事联系起来,很多事情也就迎刃而解。
老曹活着的时候,刘备根本不敢动手。为什么?很简单,俩人是死仇,老曹恨他恨得牙痒,如果刘备出兵伐吴,那老曹大概率要从北方给他一下。
但老曹死了小曹上台,形势就不一样了。
220年老曹刚病死,刘备就派人过去吊唁示好,小曹觉得,你利用我爹丧事谈和好,太不地道,拒绝了使者。
《魏书》:备闻曹公薨,遣掾韩冉奉书吊,并致赙赠之礼。文帝恶其因丧求好,敕荆州刺史斩冉,绝使命。
虽然魏书称小曹下令斩了刘备使者韩冉,但实际并没杀,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因丧求好”四个字,说明刘备的确表达了善意。
魏蜀是死敌,刘备求好曹丕,为什么?
到了220年10月,曹丕篡汉,这对以兴复汉室为宗旨的刘备来说,绝对无法容忍。老曹至少一辈子没敢公开篡位,你倒好,上来就把汉帝给废了,叔可忍婶不可忍。
从政治上来说,魏才是蜀汉头号大敌,但刘备听说小曹称帝之后,只是微微一笑,开始发布动员令,目标却是东吴。
这让蜀汉诸多大臣,百思不得其姐,如果法正活着,他一定明白刘备的姐姐在哪。
221年7月,刘备就到了秭归,并打了几个胜仗,可蜀军并未乘胜追击,一直拖到222年正月,才开始出兵,他在等什么?
即便出兵,蜀军也没走多远,走到夷陵就停下来。
夷陵在哪?今湖北宜都北,离秭归多远?一百来公里,最多不到250里,也就是说,刘备只往前走了两百里,就停下了,干嘛呢,开始盖房子,盖了多少呢?从巫峡一直修到了夷陵,足足七百里。
《曹丕传》:帝闻备兵东下,与权交战,树栅连营七百馀里。
走两百里路盖七百里房子,刘备你是不是借着打仗理由来炒房的?没想到啊没想到,浓眉大眼的他,竟然也干上了黑心地产商。
俗话说反常必有妖,就连小曹也吐槽,“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乎。”
刘备不懂兵法吗?他太懂了,那为什么这样做?
刘备口口声声伐吴,他带了多少兵?
《魏书》:癸亥,孙权上书,说:“刘备支党四万人,马二三千匹。”
东吴多少兵力呢?五万。
《陆逊传》:权命逊为大都督、假节,督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五万人拒之。
以四万打五万,还是远征,这也想干掉东吴?刘备但凡多吃几颗花生米,也不能醉成这样。
远征跟家门口防御完全两个概念,打仗就是烧钱,什么最麻烦?运输。远征能出动多少兵力,不是由人口决定,而是由经济决定,没有物资或者运不过去,你就算有100万人,派他们去挨饿吗?
这就是刘备的老道之处,选择夷陵是因为近,运输方便花钱少,蜀军不会饿肚子,而连营是为了长期布防。
你仔细看完夷陵之战所有记载就会明白,其实主攻的是东吴,蜀军反而在防守。
刘备根本没想跟东吴搏命,他只是做个攻击架势,他想干什么?他在等待...
天下之势,牵一发而动全身,三国不是只有蜀和吴,如果蜀攻吴,魏国会怎么做,做壁上观?伐吴单靠蜀军做不到,但要是魏蜀两面夹攻呢?
听说刘备发兵,孙权第一件事不是布防,而是派使者找曹丕称臣。
曹丕问大臣们意见,刘晔说:“好机会,我们两路夹击,吴国撑不过一个月,而吴国亡了,蜀也蹦跶不了几天。”
《刘晔传》:宜大兴师,径渡江袭其内。蜀攻其外,我袭其内,吴之亡不出旬月矣。吴亡则蜀孤。
刘晔的话很有道理,吴亡了蜀很难独存,但对刘备来说,他有选择吗?灭掉东吴虽然少了一个盟友,可这是一个总在背后捅刀子的盟友,仅凭四川一州之地干翻魏国,他连想都懒得想。
刘备必须赌把大的,他呆在夷陵不走,就是等魏国出兵。魏国出兵方向必然是合肥,没必要跑夷陵三家混战,那么东吴灭亡后,魏国获得江南,而蜀国夺回荆州。
虽然单挑魏国会很难,但在刘备看来,那也比只有益州把握要大得多。
只可惜人算不如天算,曹丕刚刚篡汉,内部不稳,虽然知道是机会,但不敢发兵,刘备等来等去,足足等了六个月,没等到魏军,只等到了陆逊一把大火。
刘备慨然长叹:“天意啊天意!”
《陆逊传》:备大惭恚,曰:“吾乃为逊所折辱,岂非天邪!”
在蜀汉政权的历史叙事中,刘备与诸葛亮的军事表现常被置于对比框架:前者被戏称为“常败将军”,后者则因北伐屡次受挫被质疑“不善用兵”。然而,若深入分析两人在不同历史...
诸葛亮 刘备 2025-09-30 从"鱼水之欢"到"君臣博弈":刘备称帝后与诸葛亮关系变迁的深层逻辑建安二十六年(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时,诸葛亮以丞相身份接受"开府治事"的特殊授权,这种将相权与君权高度融合的安排,在三...
诸葛亮 刘备 2025-09-30 刘备托孤之后:诸葛亮致李严书信的政治博弈与历史深意建兴四年(226年),蜀汉政权面临内外交困的复杂局面。先主刘备白帝城托孤仅两年,丞相诸葛亮与托孤大臣李严的关系已悄然生变。当李严以密信形式劝诸葛亮接受九锡殊礼、...
诸葛亮 刘备 2025-09-30 吕蒙与孙权:君臣相得的典范与一场未解的死亡谜题在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中,孙权与吕蒙的君臣关系堪称东吴政权稳固的基石。吕蒙从一介武夫成长为独当一面的统帅,孙权则以识人之明与用人之度成就其霸业,二人关系既包含传统...
孙权 吕蒙 2025-09-30 蜀汉双璧:姜维与魏延的实力对比与历史定位在三国蜀汉政权中,姜维与魏延作为后期核心将领,其军事才能与战略贡献直接影响着蜀汉的存亡。两人虽同为刘备集团的中坚力量,却在战略思维、战术风格、政治智慧等方面展现...
刘备 2025-09-30 熬死劲敌却难圆统一梦:孙权为何未能终结三国乱世?公元252年,七十一岁的孙权病逝于建业,此时他的主要对手曹操、刘备、诸葛亮均已离世,曹魏三代君主更迭,蜀汉政权也步入暮年。然而,这位坐拥江东五十余年、熬死诸多强...
曹操怎么死的 孙权 2025-09-29 张裔东吴流亡三年:权力博弈与个人命运的交织东汉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益州郡首领雍闿的叛乱将时任益州太守的张裔推向了命运的转折点。这位以干练敏捷著称的蜀郡成都人,因被叛军押送至东吴孙权处,开启了长达...
孙权 启 2025-09-29 三国风云:关羽轻视黄忠背后的权力逻辑与人性密码公元219年,刘备自立汉中王后封“前后左右”四大将军,关羽得知黄忠位列后将军时勃然大怒,直言“大丈夫不与老兵同列”。这场震动蜀汉朝野的争端,表面是武将间的地位之...
关羽 刘备 2025-09-29 乱世棋局中的英雄相惜:曹操为何看重投靠的刘备建安三年(198年),徐州城破之际,刘备带着残部投奔曹操。这场看似不对等的投靠,实则是东汉末年最耐人寻味的政治博弈。曹操以“豫州牧”高位相待,甚至说出“天下英雄...
曹操怎么死的 刘备 2025-09-29 王连:从南阳县令到蜀汉重臣的传奇人生在汉末三国乱世中,王连(字文仪)以南阳郡为起点,历经刘璋、刘备两代政权,最终成为蜀汉政权中掌管经济命脉的核心人物。他的仕途轨迹与历史选择,既折射出乱世中士人的生...
刘备 2025-09-29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