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三国时期孙吴政权的两大重臣,步骘与陆逊的交集贯穿了东吴立国后的三十余年。尽管史籍中鲜见二人直接冲突的记载,但通过梳理其仕途轨迹、政治立场及家族利益,可窥见二人关系中潜藏的“和而不同”——这种矛盾并非个人恩怨,而是吴国政治生态与权力结构的必然产物。
一、政治地位:同僚而非盟友的权力格局
步骘与陆逊的仕途虽同属孙权嫡系,但晋升路径与权力根基截然不同,形成“文武分途”的格局:
陆逊的“军功型”崛起
陆逊以军事才能立身,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袭取荆州,到黄武元年(222年)夷陵之战大破刘备,其军事成就奠定其“东吴军神”地位。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后,陆逊以“上大将军”身份辅佐太子孙登,掌管陪都武昌军政事务,成为事实上的“储君监护人”;
陆逊家族(吴郡陆氏)与孙氏政权深度绑定,其本人娶孙策次女为妻,形成“军功+姻亲”的双重权力基础。
步骘的“文治型”晋升
步骘出身徐州流寓士人,早年以“种瓜读书”的寒门形象获得孙权赏识,后通过治理交州(今两广及越南北部)积累政治资本。建安十五年(210年),步骘以交州刺史身份斩杀苍梧太守吴巨,招降交趾太守士燮,将岭南纳入吴国版图,此功绩使其跻身核心决策层;
与陆逊不同,步骘的权力根基在于“边疆治理”与“行政能力”。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后,步骘以“骠骑将军”身份都督西陵(今湖北宜昌),负责防御魏、蜀,其角色更接近“边疆大吏”而非中枢权臣。
二、权力矛盾:储君之争中的立场分歧
二人关系的转折点出现在赤乌五年(242年)的“二宫之争”中。这场围绕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的夺嫡之争,将吴国朝臣分为“太子党”与“鲁王党”,步骘与陆逊的立场差异彻底暴露:
陆逊的“太子党”立场
陆逊作为太子孙登的监护人,其政治立场与东宫深度绑定。赤乌四年(241年)孙登病逝后,陆逊力挺孙和继任太子,并多次上书孙权,警告“太子正统,宜有盘石之固;鲁王藩臣,当使宠秩有差,彼此得所,上下获安”,直指孙权“二宫并置”的隐患;
陆逊的立场源于其家族利益:吴郡陆氏与顾、朱、张并称“吴中四姓”,是江东士族的代表。若孙和继位,陆氏可通过外戚身份巩固权势;反之,若鲁王孙霸得势,江东士族恐遭淮泗集团(如步氏)挤压。
步骘的“鲁王党”倾向
步骘虽未公开支持孙霸,但其政治选择明显倾向鲁王。赤乌七年(244年),步骘上书孙权,称“愿明太子重以经意,则天下幸甚”,表面劝诫太子,实则暗示孙权应加强对储君的约束,暗合孙霸“勤学守礼”的形象包装;
步骘的立场与其家族利益密切相关:步氏作为淮泗集团的核心成员,与江东士族存在结构性矛盾。若孙和继位,步氏恐边缘化;而孙霸之母步夫人(步骘同族)为孙权宠妃,鲁王若胜出,步氏可借外戚身份崛起。
三、制度性矛盾:文臣与武将的权力博弈
步骘与陆逊的矛盾,更深层源于吴国文武分途的制度设计:
陆逊的“军权独大”困境
陆逊长期统领吴国半数以上军队,其“上大将军”职衔高于“三公”,甚至可不经孙权许可直接调兵。这种权力结构引发朝臣忌惮,如中书令吕壹曾诬告陆逊“擅发边兵”,虽未坐实,但折射出文官集团对武将势力的警惕;
步骘作为骠骑将军,虽名义上与陆逊同级,但实权远逊。黄龙元年(229年)后,陆逊掌管武昌留事,而步骘仅负责西陵防务,这种“中枢”与“边疆”的权力落差,加剧了步骘对陆逊的疏离感。
步骘的“文治理想”受挫
步骘以“贤人政治”为理念,曾向太子孙登举荐诸葛瑾、陆逊、朱然等十一人,称“贤人所在,折冲万里,信国家之利器”。然而,其“文治”主张与陆逊的“军国主义”路线存在冲突。例如,陆逊主张对蜀汉采取强硬政策,而步骘则倾向通过外交缓和矛盾,这种分歧在石亭之战(228年)后尤为明显;
步骘曾多次上书孙权,批评“典校”制度(特务监察)导致“狱以贿成,轻忽人命”,而陆逊对此保持沉默。这种政策分歧使二人渐行渐远。
四、历史余波:权力真空与家族命运
步骘与陆逊的矛盾,最终在二人身后演变为吴国政局的动荡:
陆逊之死与权力真空
赤乌八年(245年),陆逊因卷入“二宫之争”忧愤而死,终年六十三岁。其死后,吴国武将集团失去领袖,孙权转而倚重步骘。赤乌九年(246年),步骘接任丞相,但仅一年后即病逝;
陆逊之死导致吴国军事战略收缩,其子陆抗虽继承父业,但威望远不及父。步骘的早逝则使淮泗集团失去文官领袖,吴国中枢陷入“武强文弱”的失衡状态。
步氏家族的陨落
步骘死后,其子步阐、步协继任西陵督。西陵之战(272年)中,步阐叛吴降晋,陆抗率军平叛,步氏家族遭诛灭。这场悲剧既是步骘与陆逊矛盾的余波,也是吴国文武集团长期博弈的结局。
在中国浩瀚的文学海洋中,有四部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广泛的社会影响,被誉为“四大名著”。它们分别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
2025-09-23 王世充墓之谜:历史迷雾中的归宿探寻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隋末唐初是一个风云变幻、英雄辈出的时代,王世充作为这一时期的重要割据势力,其生平事迹在史书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关于王世充墓的具体位...
2025-09-23 七国之乱后为何独留楚国:血缘、政绩与政治智慧的交织公元前154年,西汉景帝三年,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联军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这场持续三个月的叛乱以中央政权全面胜利告终,吴、赵、济...
2025-09-23 三公九卿: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基石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中,三公九卿制作为秦汉时期中央集权的核心架构,不仅奠定了封建王朝官僚体系的基础,更通过权力分立与职能分工,深刻影响了后世两千余年的政...
2025-09-23 杨万里代表作品:诚斋诗韵中的自然与人文交响在中国古代文学的璀璨星河中,南宋诗人杨万里以“诚斋体”独树一帜,其作品以清新自然、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描绘了自然景物的灵动之美,也传递了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一...
2025-09-23 鄢郢在哪里:历史迷雾中的地理坐标探寻在中国古代史中,"鄢郢"作为楚国都城的代称,始终笼罩着一层神秘面纱。这个承载着楚国兴衰记忆的地名,在历史长河中逐渐演变为地理...
2025-09-23 平凉劫盟牺牲的将领:血色盟约下的忠魂悲歌公元787年4月19日,甘肃平凉城西泾河北岸的虎山之下,一场改变唐蕃关系的劫盟事件在此上演。吐蕃大相尚结赞以会盟为名设下陷阱,唐朝主盟使浑瑊虽侥幸逃脱,但随行将...
2025-09-23 陈宜中几个儿子:历史迷雾中的家族脉络南宋末年,风雨飘摇的朝堂上,陈宜中作为左丞相兼枢密使,成为支撑危局的最后一根栋梁。这位以“强硬主战”著称的宰辅,其家族命运与南宋抗元史紧密交织。关于他的儿子数量...
2025-09-23 禽滑釐怎么读:拨开历史迷雾的正确发音在战国时期的学术星空中,墨家学派以“兼爱非攻”的思想独树一帜,而墨子的首席弟子禽滑釐,作为这一思想体系的重要践行者,其姓名读音却因历史文献的复杂记载引发了长期争...
2025-09-23 犬养毅:跨越明治、大正、昭和三朝的日本政治家犬养毅(1855年6月4日—1932年5月15日),号木堂,日本第29任首相,日本近代史上跨越明治、大正、昭和三朝的元老重臣。他的一生,既是日本政党政治发展的缩...
2025-09-23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