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公元199年(建安四年)六月到公元200年(建安五年)十月间的官渡之战,袁绍原本是可以打赢的:曹操当时实力还不强,而且需要分兵留守不太稳定的后方,前线兵力也就是一万到三万之间,而袁绍至少有十万大军蜂拥而至,只要不犯致命错误,他是可以在持久战中获取最后胜利的。
袁绍的兵力,在《三国志》和《后汉书》均有明确记载:“绍既并四州之地,众数十万,于是简精兵十万,骑万匹,欲出攻许,以审配、逢纪统军事,田丰、荀谌及南阳许攸为谋主,颜良、文丑为将帅。”
袁绍的十万精兵,是从数十万大军中精挑细选的,相比之下,曹操的队伍就很寒酸了。曹操不但缺兵,而且少粮:“绍连营稍前,依沙塠为屯,东西数十里。公(曹操)亦分营与相当,合战不利,时公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太祖保官渡,绍围之。太祖军粮方尽,书与彧,议欲还许以引绍。”
要是没有荀彧打气并及时输送粮草,曹操真就坚持不住了,从荀彧的回信中,我们发现曹操只有袁绍的十分之一人马,众寡悬殊,不出奇招损招,是不可能打赢的。
我们细看官渡之战,就会发现这次大战有五个关键节点,那就是颜良文丑被斩、许攸叛变、刘备溜走、乌巢被烧、张郃高览倒戈。于是有人说袁绍之败,既不是因为名不正言不顺,也不是战略失误,更不是兵力不足,而是用错了人。
袁绍不会用人,这一点读者诸君可能都没有什么异议,但是他用错了六个人还是十个人,当时的战略家和后世史学家有不同的说法,用荀彧的话来说,袁绍是一个人都没用对,或者说袁绍手下的谋士武将都有致命弱点:“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自用,颜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战而禽也。”
荀彧认为袁绍的六个人都用错了,易中天认为除了这六个人,袁绍用长跑将军打头阵,也是大错特错,因为刘备这个人最擅长的就是自保,在延津之战中,文丑被杀,前线副总指挥刘备并没有承担起指挥责任,而是掉头就跑:“绍使刘备、文丑挑战,曹操又击破之,斩文丑。再战而禽二将,绍军中大震。”
在荀彧眼里,河北人马都是插标卖首的土鸡瓦犬,这当时是为了帮助曹操树立必胜的信心,事实上袁绍不是那么好打的,即使关羽斩了颜良,文丑也死于乱军之中,袁绍也没有伤了元气:“操军不利,复还坚壁。绍为高橹,起土山,射营中,营中皆蒙楯而行。”
读者诸君看到这段史料,肯定会笑着产生联想:被围困在营中的曹军,顶着盾牌匍匐前进,如果给他们两柄小铜锤,是不是都可以去东海龙宫当丞相了?
在战役相持阶段,曹操一直处于不利地位:“相持百余日,河南人疲困,多畔(叛)应绍。”
曹操几乎陷入众叛亲离的困境,直到袁绍和曹操的老战友淳于琼出现,才让曹操有了咸鱼翻身的机会。
淳于琼是袁绍和曹操的老战友,这三位曾经平级:中平五年(188年)八月,汉灵皇帝刘宏自封“无上将军”,麾下设置了八校尉,以虎贲中郎将袁绍为中军校尉,以议郎曹操为典军校尉,以“乌巢酒徒(后来才有的绰号)”淳于琼为右军校尉。
能跟袁绍曹操并为西园八校尉,说明淳于琼并不是一个废柴,他替袁绍押运粮草,也未必就是用人不当,所以把淳于琼列为袁绍用错的十人行列,是有失公允的——让辎重队跟曹操的精兵作战,就是诸葛亮指挥,也绝对不可能获胜。
现在看来,官渡之战的第四个关键节点——曹操奇袭乌巢,对袁绍来说,既是危机也是战机,如果他把握住这个战机,就有可能一战定输赢。
曹操轻兵突袭,如果被袁军半路劫杀,肯定是十死无生,这一点袁绍的谋士们没看出来,后来投降曹操的张郃却看出来了。
张郃主动请缨截杀火烧乌巢得手回撤的曹操,应该是五个指头捏海螺——手拿把攥:曹军长途奔袭、半夜苦战,回撤途中已成强弩之末,根本就打不过张郃以逸待劳的伏兵。只要击毙了曹操,那么官渡之战也就落下了帷幕,后汉历史也必将改写。
这个千载难逢的战机,被一个武将看出来了,谋士郭图认为自己很没面子,就不顾一切地出来搅局:“郃计非也,不如攻其本营。”
郭图跟张郃在袁绍面前吵得面红耳赤,一向“见事迟”的袁绍想出了一个和稀泥的办法:派遣少数轻骑兵去救已经烧成一片火海映红半边天的乌巢,然后让认张郃高览去打曹操的大本营。
张郃认为曹操大营牢不可破,但袁绍偏偏让他去攻打,郭图为了掩饰自己的愚蠢,又在背后进谗言,张郃走投无路,只好带着本部人马投降了曹操。
于是有睿智的读者提出了这样的高见:既然郭图认为曹操大营好打,那就让他带人去打;既然张郃认为可以半路截杀曹操,那就让他带上万把人马去设伏,这两个人为了自己的面子,肯定会殊死力战,曹操大营或许拿不下,但张郃擒斩曹操,至少有九成把握。
当然,咱们都是局外人,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袁绍当时没有把握住战机,很可能就是反应太慢,这才导致官渡之战一败涂地。如果换做读者诸君坐在袁绍的位置上,在官渡之战这五个关键节点上,又该如何调兵遣将,才能把曹操拖垮或击溃?
公元212年,曹操首席谋士荀彧在寿春离世,终年五十岁。这位被曹操誉为“吾之子房”的“王佐之才”,其死因在《三国志》《后汉书》《魏氏春秋》等史籍中呈现出截然不同的...
曹操怎么死的 荀彧 2025-09-09 张邈陈宫弃曹投吕: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中的关键转折东汉兴平元年(194年),兖州大地风云突变。曹操麾下重臣张邈与谋士陈宫突然倒戈,联合“飞将”吕布发动叛乱,一举夺取曹操经营多年的根据地兖州。这场变故不仅改变了曹...
曹操怎么死的 张邈 2025-09-03 陶谦:乱世中刚直与局限交织的复杂人格在《三国演义》的叙事框架中,陶谦被塑造成一位忠厚仁爱的老者形象:他亲民爱民、性格朴实,面对曹操的攻势时无奈托付徐州于刘备,成为衬托刘备仁义的“绿叶”。然而,历史...
曹操怎么死的 刘备 2025-09-03 荀彧与程昱:东汉末年双星并耀的谋略之争东汉末年,群雄逐鹿,曹操集团能在乱世中崛起,离不开荀彧与程昱这两位顶级谋士的辅佐。他们以卓越的智谋和坚定的忠诚,为曹操统一北方立下汗马功劳。若要探讨“荀彧和程昱...
曹操怎么死的 荀彧 2025-09-02 河北四庭柱一正梁:袁绍麾下的传奇武将组合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乱世中,袁绍凭借冀州之地崛起,成为北方最强大的军阀之一。其麾下不仅谋士如云,更有一批能征善战的武将,其中“河北四庭柱一正梁”的说法在民间广为...
袁绍 2025-09-02 汉中之战:刘备与曹操的巅峰对决汉中之战(217年—219年)是汉末三国时期刘备集团与曹操集团为争夺战略要地汉中而爆发的关键战役。这场持续近两年的战争,不仅是双方军事力量的直接碰撞,更是蜀汉政...
曹操怎么死的 刘备 2025-09-02 辛毗之死:一场被误读的历史悲歌建安九年(204年)邺城攻防战中,曹军将领徐晃生擒袁绍旧部审配。当辛毗持马鞭怒抽审配时,这位宁死不降的袁氏忠臣突然高呼:“吾生为袁氏臣,死为袁氏鬼!”此言如利刃...
徐晃 袁绍 2025-08-27 关羽“死后睁眼”:历史、文学与科学的交织解读关羽,字云长,作为东汉末年名将,以忠义勇武著称于世,被后世尊为“武圣”,与“文圣”孔子并列。然而,在《三国演义》这部古典文学巨著中,关羽死后头颅被送至曹操处时“...
曹操怎么死的 关羽 2025-08-27 曹仁武力考辨:从战场表现到演义评说的多维解析在曹魏阵营的武将谱系中,曹仁始终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作为曹操的从祖弟,他既无典韦"单手举牙门旗"的蛮力,也未留下如许褚&...
曹操怎么死的 曹仁 2025-08-25 沮授“矢北”:忠贞不渝的悲歌与战略远见的陨落在东汉末年的群雄逐鹿中,袁绍麾下曾有一位以“矢志于北,尽忠于国”闻名的谋士——沮授。他提出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三年疲曹”等战略,堪称河北版“隆中对”,却因袁绍...
袁绍 2025-08-25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