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宰相刘罗锅》这部影视剧中刘墉的形象是一位小老头,并且还是驼背,这才被叫做罗锅,但在历史中真正的刘墉并不是此番形象,和影视剧中的形象完全相反。
刘墉出生于山东诸城。是清朝著名的政治家、书法家。大学士刘统勋长子。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宁府知府、内阁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等职,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洁闻名于世。刘墉的书法造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学大家,被世人称为“浓墨宰相”。
刘墉是山东诸城人,刘墉的出身并不贫寒。刘墉祖父刘启官至四川布政使,父亲刘统勋则是雍正乾隆两朝重臣,官做到太子太傅、吏部和刑部等尚书。可以说是世家出身,也是一时的显贵。
刘墉生于1719年,乾隆十六年(1731年)考中进士,随后就当了侍讲,也就是陪皇子读书之类的官儿。这种官虽然没有什么实权,但是靠近皇帝,因此升迁的机会非常多。不料天有不测风云,刚过了四年,刘墉父亲刘统勋因为在准葛尔战争中措置失当,被夺官下狱治罪。刘墉受到牵连,也被夺职下狱。后来事实调查清楚,刘统勋并没有太大过失,乾隆帝就下旨释放了刘墉。
出狱后刘墉当了翰林编修,被外放为督安徽学政。这个官是个肥缺,掌握着一省生员考试选拔的大事,对于营造关系网有很大用处。不过刘墉也是有操守的人,他一上任就大力纠治贡监吏员履职不力的积弊,因此得到了乾隆皇帝的嘉奖。
刘墉后来历任知府、道台等职,因为父亲的余荫,逐步做到按察使、巡抚、左都御史等大官,最终又回到京城,在乾隆帝身边供职。大概正是如此丰富的任职经历,才让他在民间留下许多痕迹和传说。
不过刘墉的性格并非民间传说和影视剧中那么耿直,也没有与和坤搞过多么激烈的斗争。《清史稿》他的本传中,只记载了一次与和坤有关的事,就是一同到山东调查该省巡抚国泰贪污之事,还因此立了功,被授官为工部尚书。至于和乾隆皇帝抖机灵、斗智斗勇的事迹,更是半点也无。
不过翻阅史书,类似事件倒也并不是空穴来风。刘墉的父亲刘统勋,倒是经常干这种事。乾隆在位时,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大学士张廷玉声望如日中天,家族、亲故、子弟遍布朝野,影响非常不好。刘统勋就上书说,为人臣者嚣张成这样,不是自保其福的方式,朝廷应该体念他的功劳,对他们家人当官稍加抑制,也好保全张家的名声。
乾隆有一段时间非常恼怒州县仓库空缺,想尽数罢去当地官吏,而从在京的笔贴式中选人代之。这件事不太合乎常规,乾隆思来想去不敢贸然决断,便叫来刘统勋询问,说:“我考虑这件事都三天了,还拿不定主意,你看如何?”
事情牵涉重大,弄不好会引发地方官的集体抵制,但如果在这个关头替地方官说话,又会引发乾隆的反感,刘统勋便沉默不语。乾隆焦急地责怪他不为皇帝分忧,刘统勋巧妙地回答:“皇上如此圣明,尚且想了三天都没有答案,老臣昏庸,哪能一时半会儿就有对策。我想回去之后好好思考,再来回覆。”
乾隆被拍了个小马屁非常受用,也不便再多问。但是刘统勋这种方式,其实已表露了他的态度。第二天,刘统勋回来给乾隆上奏,说州县的情况还是地方官熟……还没等说完,乾隆就会心一笑说:“你说的对。”于是中止了这件错事。
据记载,他身高有一米九多,在清朝,应该是巨人般的存在了。那刘墉为何被称为刘罗锅?
在古代的封建社会,想要出人头地就要参加科举考试,而想要参加科举考试就要符合“身、言、书、判”四项标准,就是身体素质、相貌堂堂、口齿清晰、语言流畅而且头脑清晰,思维敏捷。所以刘墉既然中了进士,就说明刘墉符合四项标准,所以刘墉并非罗锅。而且在当时按照规定,中了举人的,还要考试“大挑”,这一科不考文采。也不考口才,只靠相貌。标准是“同田贯日身甲气由”,以字形来比拟身形。“同”指长方脸,“田”指四方脸,“贯”指方头大脸身体直长,“日”指高矮肥瘦适中,符合以上四个字便有入选的可能。“身”指身体歪曲,“甲”指头大身体小,“气”指肩膀一边耸一边平,“由”指头小身体大,只要有符合这四条的,就算是中了举人,也是要落选的。
而且清朝的官场很注重官员的相貌,在乾隆时期比其他时期更为重视,所以刘墉既然是科举出身,那么一定要符合乾隆选用官员的标准,如果刘墉是罗锅,那么在乾隆时期一定是不可能中进士的。更不可能做到内阁大学士的职位。
刘墉辅佐过的两个皇帝,乾隆和嘉庆,身高都是一米七左右,属于中等的身高。我们知道,古代君主很重要,君主的权力是最大的。所以,刘墉虽然身高比两个皇帝高很多,但却在他们面前不能展现出来,他要驼背显得自己跟皇帝们一样。不然,皇帝就要仰望他了。刘墉为了在乾隆、嘉庆面前不高一节,他就低下头。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驼背,人也没之前看上去那么高了。所以,嘉庆就给他取了个“刘罗锅”的称号,这个称号也就流传了下来。
关于刘墉被称为“罗锅”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本身刘墉常年伏案写作、学习,驼背这个习惯也渐渐养成了。我们都知道他是文官,需要经常写文书。文官不像武官一样,武官要出征,要上战场,还要操练士兵。在清朝当官,要看很多东西,文章写得好不好,长相外貌有没有问题,出身怎样,这都是要看的。在选官的时候,刘墉还年轻,肯定没有驼背的问题,等刘墉当了几十年的官之后,长期伏案,驼背的问题日益严重。等他到了八十岁之后,就更加了。所以,被称为“刘罗锅”也是不稀奇的事情了。
刘墉是清朝不可多得的好官,清官。在一些讲述刘墉的电视剧里,我们充分认识到了这样一位清廉的官员。在我们的印象里,他老是和清朝巨贪和珅斗智斗勇。和珅的贪,刘墉的清廉,以及他们之间发生的有趣故事,都是人们茶余饭后聊天的内容。有时候我们也要拨开云雾,其实刘罗锅并不“罗锅”,相反还是一米九的高富帅呢。
清朝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历史轨迹中,“闭关锁国”政策是绕不开的争议性议题。这一政策并非单一帝王或某个瞬间的决策,而是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代逐步强化,最...
乾隆后的后面是谁继位 康熙的儿子们 2025-07-10 帝王双名:解码爱新觉罗·弘历与乾隆的千年身份之谜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帝王名讳与年号往往承载着特殊的政治寓意与文化密码。清朝第六位皇帝爱新觉罗·弘历,以其长达六十三年的实际统治成为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
乾隆后的后面是谁继位 2025-07-09 王尔烈与曹雪芹:祖辈交情下的文化回响在中国文化史上,王尔烈与曹雪芹虽未直接交集,却因家族渊源与文化传承形成隐秘的精神纽带。一位是乾隆年间以“文压三江”闻名的关东才子,一位是创作《红楼梦》的文学巨匠...
乾隆后的后面是谁继位 曹雪芹 2025-07-08 雍正第五子弘昼:荒唐表象下的生存智慧在清朝宗室中,爱新觉罗·弘昼以“荒唐王爷”的形象闻名于世。这位雍正帝第五子、乾隆帝之弟,表面行事乖张,实则以独特方式在权力漩涡中保全自身,其人生轨迹折射出清代皇...
乾隆后的后面是谁继位 雍正如何继位的 2025-07-08 兆惠的八旗为何所向披靡?——解码乾隆朝西北平叛中的军事奇迹八旗制度作为清朝立国根本,在兆惠时代仍保持着高效运转。正黄旗出身的兆惠深谙旗制精髓,其麾下部队兼具满洲铁骑的野战能力与汉军火器的技术优势。据《清史稿》记载,八旗...
乾隆后的后面是谁继位 2025-07-07 王亶望女儿的婚姻之谜:一场贪腐案背后的家族命运王亶望,乾隆时期甘肃冒赈案的主犯,其贪腐金额高达千万两白银,最终被处决。这场震惊朝野的贪污案不仅终结了王亶望的仕途,更将其家族卷入深渊。其女儿的婚姻状况,因史料...
乾隆后的后面是谁继位 2025-07-04 奕经大败英军: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战略溃败与历史反思奕经(1796-1853),作为道光帝侄子、乾隆帝曾孙,在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中以"扬威将军"身份指挥的宁波...
乾隆后的后面是谁继位 道光后面是什么皇帝 2025-07-04 清朝为何不敢删除明朝历史:政治智慧与文化传承的双重考量在中国历史上,朝代更迭往往伴随着前朝史籍的销毁与篡改,但清朝却是个例外。从顺治二年(1645年)设立明史馆,到乾隆四年(1739年)《明史》最终成书,清朝历时近...
乾隆后的后面是谁继位 顺治为什么出家 2025-07-02 刘统勋“杀子”传说考辨:正史阙如与民间记忆的双重建构在清代“刘罗锅”刘墉的家族传说中,其父刘统勋“为正国法而杀二子”的故事广为流传。这位乾隆朝首席军机大臣,在正史中以“清介持躬,精明果决”著称,却在民间叙事里被赋...
乾隆后的后面是谁继位 刘统勋 2025-06-27 渥巴锡:土尔扈特部最后的汗王与成吉思汗的黄金血脉在18世纪中叶的伏尔加河畔,一场跨越欧亚大陆的民族大迁徙震撼了世界。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率领十七万部众,用血肉之躯突破沙俄围追堵截,最终在乾隆三十六年(1771...
乾隆后的后面是谁继位 成吉思汗打的天下地图 2025-06-27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