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元十一年(1274年)八月,忽必烈任命忻都为征东都元帅、洪茶丘为右副帅、刘复亨为左副帅,统帅蒙汉军两万人、高丽军五千六百人,加上高丽水手六千七百人,共三万两千余人,东征日本。第一次元日战争爆发,日本史书称之为“文永之役”。
十月三日,元军从高丽合浦(今镇海湾马山浦附近)出发,三日后成功登陆对马岛,全歼岛上守军。十四日傍晚,元军四百余人登陆壹岐岛,与百余个守岛日军激战。日军战败,退守城内。次日城破,守岛将领平经高自杀。元军准备到博多湾登陆,在逼近肥前沿海岛屿时,遭到肥前守护松浦一族(松浦党)的英勇抗击,松浦党死伤惨重。十九日,元军成功登陆博多湾,但由于地形不利于大部队展开,距太宰府也有一日行程,所以当晚元军撤回船上,准备次日进攻太宰府。
二十日晨,元军分两路在博多湾登陆。西路军在百道原登陆,与日军交火。日军的作战方式明显比元军落后,元军占绝对优势。此时,元军东路军在博多湾东部的箱崎方向成功登陆,击败守军,从背后突袭与西路元军作战的日军。日本武士腹背受敌,死伤惨重,向太宰府水城方向撤退。元军乘胜追击,但却由于副帅刘复亨在追击中中箭受伤,攻势减弱,而且天色已晚,元军便停止了进攻。
当晚,元军召开军事会议。会上,只有高丽将领金方庆认为当时的形势对元军有利,主张坚持苦战,攻取太宰府,以待援军。其余将领皆认为形势不利,并且高估了日军数量,而且国内没有派遣援军,主张退往公海。于是忻都下令撤退,但很不幸,撤退当晚遭遇到了风暴。据史料记载,在这次征战中,元军损失兵力一万三千余人,其中绝大多数不是战死,而是死于这场风暴。
失败的消息让忽必烈感到震惊,他无法容忍这个耻辱,但苦于当时与南宋交战正酣,无法分兵日本。因此,他希望以口头威胁征服日本。
1275年,忽必烈再向日本派出使者,要求日本天皇和北条时宗向蒙古称臣。日本人的反应是处死了不幸的使节,并积极备战。他们的主要防御方式是沿着博多湾竖起一道石墙。这项工程需要耗时五年才能完成,但它却能在未完成前,面对元军的随时进攻提供有效的保护。另一方面,修筑这面墙垣会迫使元军寻找其他沿海登陆地点。
忽必烈为日本人提供了足够的时间来完成这项防御工事。在第一次蒙古入侵七年以后,忽必烈才组织了第二次远征日本的战役。忽必烈当然并非有意给日本人七年时间做准备。一方面是由于他忙于征服南宋的战争而无暇兼顾。同时,高丽人作为征日战争的重要依靠力量,也需要时间从1274年的那次远征中恢复元气。那次战争严重破坏了高丽经济。蒙古人不仅强征了大批粮食,消耗了大量的当地居民的物资,而且征召了大批成年高丽男性为这次远征服役,只留下很少壮劳力耕田。因而,造成了当地粮食短缺现象,以至于忽必烈需要定期向高丽供应食物来纾困。
1279年,南宋最后一位皇帝蹈海淹死,忽必烈终于腾出手来,把注意力放在征服日本上。当年,忽必烈最后一次派遣使节去劝说日本人改变态度。然而,北条时宗声称这批使者是由间谍组成的,把他们全部砍头。为了报复,忽必烈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远征。
为了保证成功,忽必烈做好了详细的入侵方案,远征军的统帅构成也仔细地进行了平衡,包括一个蒙古人、一个汉人和一个高丽人。海军统帅由高丽人洪茶丘担任,因为高丽国王坚持要由高丽人指挥海军中的本国水手。远征军汉军指挥官由刚刚投降蒙古的南宋将领范文虎担任,蒙古军指挥官仍是忻都。元军有十几万大军,高丽则组织了一万人的军队和一万五千名水手以及九百艘船只,并提供粮食供应。出于对高丽积极协助的感激,忽必烈特别指示元军在穿越高丽国土时不得扰民。第二年,忽必烈又向远征军补充了大量给养,包括军饷、盔甲和弓箭等。
1281年,第二次远征正式拉开大幕。按照元军统帅部的计划,四万名士兵从中国北部乘高丽船只开往壹岐岛,与从福建泉州开往那里的十万蒙古大军会合,联合攻击日本其他地区。然而,这次远征从一开始就出现了偏差。先是各个方面的将领意见不合,争论不休。继而是从南部乘坐中国船只出发的主力部队延误了战机。从北方先期到达的军队,在高丽统帅的指挥下于六月十日攻占了壹歧岛。
在久候主力不到的情况下,这支部队只好在两个星期之后独自继续向九州本岛进发。他们在宗像附近登陆,此处距日本人辛苦修建的主要防御工事的北边不远。此时,南部的中国军队终于完成了准备工作,并且在得知他们的盟军已经登陆以后,决定在九州与他们会师。他们在九州南部登陆,打算向北进攻,与其他元军会合。以如此强大的军事力量,看来元军的胜利显然是唾手可得的。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日本军人凭借用墙垣构成的防线,成功地阻止了南、北两路蒙古军队。汉、蒙、高丽统帅间的矛盾也削弱了远征军的力量,再加上占远征军绝大多数的汉人军队,士气低落,根本不愿投入到这场艰苦的战斗中去。结果,这两支军队打了将近两个月,不分胜负。
随后,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让忽必烈发动的这次远征以惨败告终。八月十五日和十六日,一场巨大的台风袭击了九州沿岸。蒙古军试图把船开往公海躲避危险,但是失败了。这次台风让四万名北方战士损失了三分之一,十万名江南军损失一大半,靠近海岸的士兵或被日本人屠杀,或在企图借助留在岸边的小船逃跑时被淹死。
蒙古人的失败让自我膨胀的日本种族主义情绪一度甚嚣尘上。日本人认为这次台风是从神那里刮来的保护日本的神风,是来保护他们的土地的。他们认为,神绝不会允许敌人征服和占领他们的疆土。
在蒙古帝国那段风云变幻的历史中,刘秉忠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但他并非如问题所提及的帮助阿里不哥,而是坚定地站在了忽必烈一方,为忽必烈建立元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刘...
成吉思汗和忽必烈的关系 2025-04-23 元世祖忽必烈:元朝的开创者与伟大帝王在中国历史的浩瀚长河中,元世祖忽必烈无疑是一位举足轻重的皇帝。他不仅是大蒙古国的第五位大汗,更是元朝的开国皇帝,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深邃的政治智慧以及开放的文化...
成吉思汗和忽必烈的关系 2025-03-13 探究蒙古人憎恨忽必烈的历史根源在历史的长河中,忽必烈作为蒙古帝国的杰出领袖和元朝的奠基者,他的成就与争议并存。然而,在部分蒙古人,尤其是现代外蒙人的眼中,忽必烈却是一个备受憎恨的人物。这一现...
成吉思汗和忽必烈的关系 2025-02-15 文天祥的投降之谜与悲壮结局文天祥,南宋末年的政治家、文学家,民族英雄,以其高尚的品格和坚定的爱国情怀著称于世。然而,在他的生平中,有一段关于他是否愿意投降忽必烈的争议,以及他最终被杀的原...
成吉思汗和忽必烈的关系 2025-02-12 忽必烈与文天祥:从招安到赐死的复杂纠葛在中国历史上,忽必烈与文天祥的故事充满了戏剧性和复杂性。忽必烈,作为元朝的建立者,以其雄才大略和宽广的胸怀著称;而文天祥,则是南宋末年的忠臣,以不屈不挠的精神和...
成吉思汗和忽必烈的关系 2025-02-11 忽必烈灭南宋:智联海盗,开创海上粮食运输新篇章在元朝统一中国的壮阔历史中,忽必烈灭南宋之战无疑是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从1268年元世祖忽必烈发起元灭宋之战,到1279年南宋彻底覆灭,这场战争不仅标志着元朝的...
成吉思汗和忽必烈的关系 2024-11-27 忽必烈:征伐与统治下的复杂历史形象在中国及世界历史上,忽必烈,这位蒙古帝国的末代可汗及元朝的开国皇帝,以其广袤的征服和复杂的统治手段留下了深刻的印记。然而,关于他的评价,尤其是“杀人狂魔忽必烈:...
成吉思汗和忽必烈的关系 2024-11-26 元朝与清朝:统治时长差异揭秘在中国历史上,元朝和清朝都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但它们在中原的统治时长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元朝自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开始,到1368年被明朝...
成吉思汗和忽必烈的关系 2024-11-25 忽必烈的失误与元朝草原治理之困在历史的长河中,元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其独特的政治制度和统治策略一直备受关注。然而,尽管元朝在初期展现出了强大的军事和政治实力,但在对...
成吉思汗和忽必烈的关系 2024-10-23 元成祖忽必烈:一代天骄的传奇人生与离世之谜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人物以其非凡的成就和独特的魅力,成为后人敬仰的对象。元成祖忽必烈便是这样一位杰出的历史人物。他不仅是蒙古帝国的创立者之一,更是元朝的开国...
成吉思汗和忽必烈的关系 2024-10-16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