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历史资料小编给大家带来刘皇叔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资料小编一起看一看。刘备的汉室宗亲身份是真的,还是自己编的,为何当时无人质疑?
刘备作为一代枭雄,其之所以能在东汉末年开创蜀汉基业,除了其以仁义为立身之本外,其汉室宗亲的光环同样对其助力不少。《三国志》便明确记载刘备乃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之后,然而刘备与刘胜之间不仅相隔久远,且中山靖王刘胜子孙极多,刘备的身份很难得到证实。那么,刘备汉室宗亲这层身份,到底是真实的,还是自己编的,为何始终没人予以戳穿呢?
时间跨度太长,考证难度太大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中提到,“先主姓刘,讳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人,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也。胜子贞,元狩六年封涿县陆城亭侯。坐酎金失侯,因家焉。先主祖雄,父弘,世仕州郡。”不过,由于中山靖王刘胜距离刘备的年代跨度太长,其是否为皇室后裔其实已经很难考证。
中山靖王刘胜乃是西汉景帝第八子,于前元三年(前154年)六月获封中山王,作为皇室贵胄,衣食无忧的刘胜估计也就剩下了一个爱好,那就是埋头生孩子,根据《史记·五宗世家》记载,“胜为人乐酒好内,有子枝属百二十馀人”,光是他自己就生下了一百二十多个儿子,而目前仅能考证出名姓的便多达二十余位。
刘胜诸子之中,刘备的先祖便是第五子刘贞,其于元朔二年(前127年)六月获封陆城亭侯,就封于陆城侯国(今河北省涿县),其后裔便是涿县刘氏。后汉武帝推行“推恩令”,并于元鼎五年(前112年)以各诸侯王奉献的助祭黄金缺斤少两、成色不足为由,一口气废除了106位诸侯爵位,其中便包含了陆城亭侯刘贞,同年陆城侯国也被撤销。
被废之后,刘贞便在涿郡涿县安家生活,而自此之后关于刘贞这一脉的情况,正史之中便再也没有了记载。而从刘贞到刘备的祖父,时间跨度长达两百多年,且中间又经过了新朝这个断层,刘备祖父刘雄是否为刘胜之后,其实已经很难考证。
在流传最广的《刘氏新族谱》中,从刘胜至刘备的传承顺序为:刘胜→刘贞→刘昂→刘禄→刘恋→刘英→刘建→刘庆安→刘宪→刘舒→刘谊→刘必→刘不疑→刘惠→刘雄→刘弘→刘备,也就是说刘备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十七代孙。
不过,这种说法却有一个明显的漏洞,那就是汉献帝刘协乃长沙王刘发十三世孙,如果这个族谱为真的话,那么刘协的辈分要比刘备高的多,显然不可能将刘备称为“皇叔”。
事实上,除了《三国演义》之外,正史之中并未记载刘协将刘备认作“皇叔”。不过,对于刘备自称汉室宗亲这件事,当时也并没有人提出质疑,想必难以考证是个重要因素。
他人各怀鬼胎,没人深究此事
东汉末年,朝廷衰微、天下大乱,各地诸侯纷纷割地自立,可谓各怀鬼胎,这种情况下对于刘备这个汉室宗亲身份的真假,各方势力出于己方势力的考虑,非但没有人追究,甚至还帮助刘备坐实了这层身份。
1、刘备起家较晚,需要这层身份。纵观东汉末年各路诸侯,要么以州牧、刺史等高官起家,要么背后有世家大族的支持,至少也是在朝中有一定影响力,而刘备虽然志向不小,但无疑是各地诸侯中不仅起步较晚,而且起点较低,想要在诸侯林立的情况下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于是,除了以仁义自居之外,刘备还必须占据汉室宗亲这层身份。要了解,自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大行其道,而其中“君权神授”的思想也得以深入人心,因而相较于后世王朝,此时汉朝皇室在民间的号召力极强,而这也是曹操能够“挟天子以令诸侯”,而后世枭雄却难以采用此法的一个重要原因。
也就是说,汉室宗亲这层身份,无疑会让在刘备招揽人心、招贤纳士方面更为容易一些。因此,刘备无论是想在乱世之中求生存,还是为了将来争夺天下,他都必须坐实这层身份。
2、刘协处境不妙,需要这层关系。作为汉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汉献帝刘协虽然贵为皇帝,但处境却实在尴尬,从董卓率兵入京掌握朝中大权,将刘协扶上皇位开始,汉献帝刘协先是沦为董卓傀儡,紧接着又变成李榷、郭汜争夺的筹码,好不容易摆脱束缚逃回洛阳,结果转手便又落入了曹操手中。
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汉献帝刘协自然是不甘心始终作傀儡的,可此时汉室已经衰弱到了极点,可以说是要兵没兵、没钱没钱,就连忠于汉室的大臣,在经历了一番动乱之后,也根本没剩下多少。但即使如此,汉献帝刘协还是冒死策划了“衣带诏”事件,惋惜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
虽说彼时刘备的势力虽然还不算大,但以其一直以来的表现来看,很容易让人接受其忠于汉室的立场。因此,在刘表、刘焉不堪一用的情况下,刘协对于这样一个便宜“皇叔”,自然不会予以拒绝,因此虽然没有予以公开承认,但也没有必要进行戳穿。
3、他人出于利益,不会主动戳穿。前文说过,在汉末乱世刘备起步较晚,且起点较低,在各地诸侯纷纷割地自立,乃至相互兼并之时,刘备还在寄人篱下、颠沛流离。对于此时的各地诸侯而言,刘备这个汉室宗亲实在有些不够看,毕竟作为一个传承数百年的王朝来说,汉室宗亲实在有些多,仅是割据一方的便有刘表和刘焉,对于刘备的身份自然也就没人关注了。
等到刘备夺取了荆南四郡,具有了一定实力,可此时大部分诸侯都已经被消灭了,此时剩下的只有北方曹操、东吴孙权、益州刘焉、汉中张鲁、西北马腾几支了。孙权自不必说,毕竟此时还是孙刘联盟时期,他自然不会进行戳穿;刘焉和张鲁却是只求自保,自然也不会跑去求证这个;马腾本就与曹操不对付,巴不得有人给曹操找麻烦呢,岂会跑去戳穿。
而对于曹操来说,就算刘备是汉室宗亲,可皇帝却被掌握在自己手中,刘备这个宗亲的身份难道还有皇帝的影响力大吗?再加上皇帝也默认了刘备的身份,他自然也就没有必要拆穿了。
综上所述,刘备这个汉室宗亲的身份想要求证,本身就极为困难,虽说无法直接证明其汉室宗亲的身份,但同样也无法拿出直接证据来反驳。与此同时,刘备和刘协都需要坐实这层身份,而各地诸侯出于自身利益也不会去主动戳穿,于是刘备这个汉室宗亲便也就等于坐实了。至于这层身份到底是真的,还是刘备编造的,自然也就没有那么重要了。
在中国文学与历史的交汇处,“火烧博望坡”始终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它既是《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初出茅庐的“第一功”,也是史书《三国志》中刘备军事才能的实证。这场发...
诸葛亮 刘备 2025-09-19 刘谌割妻首殉国:乱世忠烈背后的文化逻辑与人性挣扎公元263年冬,成都城破前夕,北地王刘谌手提妻子崔氏及三个儿子的人头,踉跄闯入昭烈庙。在刘备灵位前,他割下妻首、诛杀亲子后自刎,鲜血染红庙前石阶。这一惊世骇俗的...
刘备 2025-09-17 裴松之眼中的刘备:历史长河中的多维审视在浩如烟海的三国历史研究中,裴松之作为东晋至刘宋时期的著名史学家,以其为《三国志》所作的详尽注解而闻名于世。他的注解不仅丰富了《三国志》的内容,更以其独特的视角...
刘备 2025-09-15 赵范与赵云:一场因政治博弈与道德坚守而错位的“兄弟情”东汉末年,群雄割据,荆州南部的桂阳郡成为刘备南征四郡的重要目标。时任桂阳太守的赵范,与刘备麾下名将赵云,因一场政治投降与道德坚守的碰撞,在史书与演义中留下了耐人...
赵云 刘备 2025-09-05 陶谦:乱世中刚直与局限交织的复杂人格在《三国演义》的叙事框架中,陶谦被塑造成一位忠厚仁爱的老者形象:他亲民爱民、性格朴实,面对曹操的攻势时无奈托付徐州于刘备,成为衬托刘备仁义的“绿叶”。然而,历史...
曹操怎么死的 刘备 2025-09-03 汉中之战:刘备与曹操的巅峰对决汉中之战(217年—219年)是汉末三国时期刘备集团与曹操集团为争夺战略要地汉中而爆发的关键战役。这场持续近两年的战争,不仅是双方军事力量的直接碰撞,更是蜀汉政...
曹操怎么死的 刘备 2025-09-02 血缘、利益与忠诚的博弈:刘备与糜芳关系的多维解构在三国乱世中,刘备与糜芳的关系堪称复杂政治生态的典型样本。作为刘备妻兄、创业元老,糜芳最终选择背叛蜀汉投降东吴,这一戏剧性转折背后,隐藏着权力结构、家族利益与个...
刘备 2025-09-01 诸葛亮八阵图之谜:黄承彦的“破阵”与三国权谋的深层博弈在《三国演义》的传奇叙事中,诸葛亮布下的八阵图堪称“以一敌万”的军事神话。当东吴名将陆逊率十万精兵追击刘备至夔门时,这座由巨石堆砌的神秘阵法瞬间将其困住,令其“...
诸葛亮 刘备 2025-08-19 公孙瓒为何“放手”赵云:乱世中的人才博弈与命运抉择汉末群雄割据之际,公孙瓒与刘备的同窗情谊,意外成为赵云人生转折的起点。这位身长八尺、姿颜雄伟的常山名将,从公孙瓒麾下转投刘备阵营的过程,绝非简单的“赠予”或“背...
赵云 刘备 2025-08-15 文聘为何未追随刘备:立场、性格与历史抉择的交织在东汉末年的群雄逐鹿中,刘备以“仁德”著称,广纳贤才,但荆州名将文聘却始终未入其麾下,反而成为曹魏的得力战将。这一历史现象的背后,是立场对立、性格差异与时代洪流...
刘备 2025-08-13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