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诸葛亮有雄才大略,为何刘备三顾茅庐时,同意辅佐兵微将寡的他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在三国的君臣中,以刘备与诸葛亮的相会最为经典。昔日三顾茅庐的情景,成为后人叹为观止的绝唱。也正是这场君臣的风云际会,使得刘备和诸葛亮的相逢相知流传千古。刘备在没遇到诸葛亮之前,在北方的征战中屡战屡败,只得投奔刘表,寄人篱下。在得到诸葛亮辅佐后如鱼得水,实力日益壮大,成就了一番事业。有人曾经赞誉诸葛亮说,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可是,诸葛亮既然有经天纬地之才,为何要选择穷途末路的刘备呢?
一、刘备为何要三顾茅庐。
三顾茅庐的故事脍炙人口,不过这个故事也曾经遭到过质疑。在《三国志》的注释里,就有一条写的是诸葛亮主动去见刘备的故事。当然,这一条注释的末尾裴松之加以了批驳。在诸葛亮的《出师表》中也写道了刘备三顾茅庐的事。因此,三顾茅庐的事情应该是真实的。
对刘备三顾茅庐质疑的人,主要是以己及人,以今及古。在一般的情况下,出现的情况是诸葛亮三番五次求见刘备而不可见。作为臣子,去寻找主公求职,还不低三下四。怎么可能让主公去委曲求全,三顾茅庐呢?我们从这里,就能够看到刘备三顾茅庐的不凡。
那么刘备为何要三顾茅庐去请求诸葛亮出山呢?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仰慕诸葛亮的才华。刘备在到了荆州,暂时安定下来之后,就开始痛定思痛,思考自己的经验教训。在经过思考后,他得出的结论就是自己缺乏治国理政的人才。这个缺陷,是由于刘备的出身和能力造成的。
刘备出身平民,为了让自己能够有号召力,他声称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不过,他这个汉室宗亲的旗号里有多大的水分,我们就不得而知了。他在起兵后,竟然还因为遭到同乡的嫉妒,险些死在同乡请来的刺客手下。从这些情况,我们就能够知道,刘备其实是出身于社会底层的平民基层。
我们不可否认,刘备是一个具备文才武略的人。他曾经跟随当时的大儒卢植学习,从卢植身上学到了一些学问。不过刘备这个人不喜欢读书,也不见卢植对他有什么赞誉。可以说,他所学到的学问是有限的。在当时,知识是有着垄断性的,这些知识垄断在世家大族手中。所谓的将门出将,相门出相就是这种垄断性的写照。
这使得刘备的才能主要表现在作战方面,而在治国理政方面,他显得十分欠缺。由于刘备长年在平民阶层沉浮,他对于人情世故十分了解。他提拔的关羽、张飞、赵云等人都是一时名将。但他却因为与世家大族没有共同语言,得不到他们的支持。刘备在他的集团中,亲自担当着文治的重担,显得力不从心。最终,他被曹操集团打败,退往了荆州。
由于没有世家大族的支持,刘备陷入十分苦恼的境地。他曾经对人说,自己为了寻访人才,连深山老林都找遍了。和曹操相比一下,曹操手下的那些文臣谋士,有几个人是居住在深山老林的?我们由此可见刘备窘迫的处境。
所以,当刘备得知诸葛亮的情况,他如拨乌云而见青天,当然要急于把诸葛亮召到麾下。如果得到诸葛亮的辅佐,刘备集团的短板就会补齐,刘备的事业也将会得到发展。可以说,诸葛亮是否加入刘备阵营,决定着刘备阵营的前途命运,因此刘备才会不顾一切地去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
二、诸葛亮为何要出山辅佐刘备。
相对于刘备求贤若渴的心情,诸葛亮却不以为意。他正在隆中躬耕陇亩,还不时出去云游,寻亲访友。诸葛亮对于那段生活曾经有个评价,那就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这种心情,其实是诸葛亮经历了世间的磨难而历练出来的。
诸葛亮在早期并不是一个散淡的闲人,他对天下有着自己的抱负。他对自己的评价是“自比管仲乐毅”。我们知道,管仲是春秋时辅佐齐桓公的相国,在他的辅佐下,齐国繁荣昌盛,齐桓公也成为春秋五霸之一。而乐毅则是战国时燕国的大将,他被燕昭王召到麾下,报复强齐对弱燕的侵略。在乐毅的指挥下,战国最弱小的燕国,联合各国打败了当时天下最强的齐国,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诸葛亮把自己的才能,和这两位文臣、武将相提并论,可以看出他自命不凡的雄心抱负。
但是,当时的荆州,一切都把持在世家大族的手中。这些世家大族没有能力,却霸占所有的社会资源。有才干的人想要出人头地,比登天还难。诸葛亮虽然出身官宦家庭,但是由于他的清高,引起了那些人的疑忌。除了徐庶和崔州平外,没有人认可在诸葛亮的才能。不但如此,那些人还对诸葛亮肆意嘲笑打压,连诸葛亮娶的妻子,也被那些人编成谚语进行挖苦嘲笑。
我们可以想到,早期的诸葛亮心里忍受了多少不平。诸葛亮出仕的机会也是十分渺茫的。他看不惯世家大族的做派,耻于和那些庸碌无能之辈为伍。他对于刘表父子的性格能力了如指掌,也无意为他们效力。因此,他才决定隐居起来。但是他并没有放弃自己胸中的抱负,将家庭迁到隆中,一边躬耕陇亩,一边等待天时。
在刘备来到荆州后,诸葛亮就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他。诸葛亮对刘备的情况进行了了解,并且为他量身打造了《隆中对》的策略。在《隆中对》里,处处显现着诸葛亮的政治眼光。他不但为刘备规划了夺取天下的步骤,还对刘备阵营里的分工预做了划分。
比如对于刘备阵营中重要将领关羽,诸葛亮就为他安排了重要的岗位。那就是镇守荆州,在最后的阶段,率领荆州军队北伐宛洛。这样,诸葛亮就为与关羽未来和睦相处奠定了基础。如果不是对刘备阵营的情况了如指掌,诸葛亮是不会做出如此精确的判断的。从这一切,我们就可以看出,诸葛亮早就有意加入刘备集团了。
诸葛亮加入刘备阵营,第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在上面进行的分析,那就是他和刘备都是遭受世家大族白眼的人,有着相同的经历。刘备不管如何与世家大族沟通,即便是控制了徐州,也还是得不到他们的支持。而诸葛亮则是遭到世家大族的打击,一直不能施展抱负。这样的共同经历,让他们在感情上容易造成共鸣。
第二个原因是双方的奋斗目标相互契合。刘备作为出身平民的君主,他以刘邦和刘秀为榜样,胸怀重建汉室江山的理想。为此,他虽然历经磨难,依然百折不回。在他来到荆州后,刚一得到缓冲的时机,就马上四处收罗人才,扩大自己的实力,为自己的理想奋斗。
而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当然也有着自己的抱负。在当时的乱世中,他也希望依靠自己的能力,辅佐明主来完成自己的理想。诸葛亮虽然受到世家大族的排斥,但是他依然有着极强烈的正统思想。辅佐一位汉室宗亲来重建汉室江山,自然对诸葛亮有着强烈的吸引力。他对刘表和刘璋的作为十分失望,被迫将目光投向了刘备。
第三个原因是刘备能够为诸葛亮提供理想的平台。诸葛亮出仕刘备,在获得大义的名分外,还能够让他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对自己的文韬武略十分自信。而刘备虽然在军事方面有着专长,但是在文治方面毫无建树。在他的手下,没有治国理政的人才。
因此,双方见面之后,一拍即合。刘备阵营的缺陷,被诸葛亮完美地弥补了。诸葛亮自信能够像当年管仲辅佐齐桓公那样,让刘备得以施展抱负。所以在刘备表明了自己的求贤若渴的态度后,诸葛亮出山为他效力就顺理成章了。
三、诸葛亮并不以三分天下为满足。
有人评价诸葛亮说他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这是因为当时诸葛亮在《隆中对》时,对刘备分析天下大势。诸葛亮认为刘备主要的敌人是曹操,而东吴的孙权难以消灭,可以引为外援。这样,天下就形成了刘备、曹操、孙权三方势力共存的局面。
不过,如果对诸葛亮的《隆中对》和其他的言行来看,天下三分并非是诸葛亮的理想。他的理想是一统天下,重建汉室江山。因此,在《隆中对》里,他始终将曹操作为主要的敌人。这是因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最终的目标是代汉篡位。而孙权作为偏安一隅的君主,可以成为刘备联盟的对象。
在《隆中对》里,诸葛亮详细地为刘备规划了统一天下的步骤。先跨有荆益,然后进行休整,对内修好政治,对外结好孙权。在等到时机成熟,就对曹魏发动北伐。一路由刘备率益州军队北伐秦川,一路由一员上将率领荆州军队,北伐宛洛。这样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孙权曾经问诸葛亮,如果消灭曹魏后,两家如何相处,是否平分天下。诸葛亮答道并非如此,双方要重整兵马,继续争夺天下,直到天下统一为止。我们从这些迹象可以知道,诸葛亮的最终目标是一统天下。
但是,由于《隆中对》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意外,孙权撕毁盟约,趁关羽北伐襄樊的机会,袭取了荆州,擒杀了关羽。这使得《隆中对》遭到了破产。在随后发生的夷陵之战中,蜀吴遭受了两败俱伤的结果。这使得诸葛亮一统天下的设想未能实现,这也是诸葛亮在刘备三顾茅庐的时候始料未及的。
结语:
刘备和诸葛亮的相遇、相知,是古今历史上的典范。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使得他的集团短板得以弥补。这使得刘备集团“诸葛亮明于治国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成为一个能够夺取天下的完整的政治集团。
刘备需要诸葛亮的辅佐,诸葛亮也需要刘备提供的平台施展才干。因为双方的需要,也由于双方相似的人生经历,共同的理想所产生的共鸣,使得双方一拍即合。诸葛亮为刘备集团量身打造了《隆中对》,为刘备规划了战略目标。而且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让刘备的实力迅速壮大,成为一个能够争夺天下的集团。可惜在《隆中对》实施过程中出了意外,使得诸葛亮壮志未酬,这也是他当初始料未及的。
在中国文学与历史的交汇处,“火烧博望坡”始终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它既是《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初出茅庐的“第一功”,也是史书《三国志》中刘备军事才能的实证。这场发...
诸葛亮 刘备 2025-09-19 刘谌割妻首殉国:乱世忠烈背后的文化逻辑与人性挣扎公元263年冬,成都城破前夕,北地王刘谌手提妻子崔氏及三个儿子的人头,踉跄闯入昭烈庙。在刘备灵位前,他割下妻首、诛杀亲子后自刎,鲜血染红庙前石阶。这一惊世骇俗的...
刘备 2025-09-17 诸葛亮临终顿悟:刘禅的“傻”原是帝王心术的至高伪装公元234年秋,五丈原军营中,诸葛亮咳血不止。这位以“鞠躬尽瘁”闻名的蜀汉丞相,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终于看穿了那个被世人称为“扶不起的阿斗”的帝王——刘禅,实则深...
诸葛亮 刘禅 2025-09-16 裴松之眼中的刘备:历史长河中的多维审视在浩如烟海的三国历史研究中,裴松之作为东晋至刘宋时期的著名史学家,以其为《三国志》所作的详尽注解而闻名于世。他的注解不仅丰富了《三国志》的内容,更以其独特的视角...
刘备 2025-09-15 刘禅诛杀重臣:权力博弈下的政治智慧与历史迷雾在蜀汉末代皇帝刘禅的统治生涯中,诸葛亮去世后的权力真空期成为其政治手腕的试金石。面对魏延、李邈、刘琰、杨仪四位重臣的挑战,刘禅以雷霆手段连杀四人,这一系列决策不...
诸葛亮 刘禅 2025-09-11 诸葛亮一生娶了几个老婆:历史真相与民间传说的交织在中国历史上,诸葛亮以其卓越的智慧、忠诚与勤勉,成为了后世敬仰的楷模。然而,关于他的私人生活,尤其是婚姻状况,却因历史记载的简略与民间传说的丰富而显得扑朔迷离。...
诸葛亮 2025-09-10 马谡“纸上谈兵”:才略与现实的撕裂之痛公元228年春,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战鼓擂动,蜀汉大军势如破竹,南安、天水、安定三郡望风归降,关中震动。然而,街亭一战的溃败,如同一记重锤,击碎了北伐的希望,也让...
诸葛亮 2025-09-09 黄月英为何被称为“阿丑”:历史、传说与文化隐喻的交织在三国历史的璀璨星河中,黄月英(民间传说名)以“诸葛亮之妻”的身份被后世铭记。然而,她更广为人知的称号却是“阿丑”——一个带着戏谑与矛盾的称谓。这个称号的起源,...
诸葛亮 黄月英 2025-09-09 赵范与赵云:一场因政治博弈与道德坚守而错位的“兄弟情”东汉末年,群雄割据,荆州南部的桂阳郡成为刘备南征四郡的重要目标。时任桂阳太守的赵范,与刘备麾下名将赵云,因一场政治投降与道德坚守的碰撞,在史书与演义中留下了耐人...
赵云 刘备 2025-09-05 陶谦:乱世中刚直与局限交织的复杂人格在《三国演义》的叙事框架中,陶谦被塑造成一位忠厚仁爱的老者形象:他亲民爱民、性格朴实,面对曹操的攻势时无奈托付徐州于刘备,成为衬托刘备仁义的“绿叶”。然而,历史...
曹操怎么死的 刘备 2025-09-03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