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商鞅变法彻底改变了秦国命运,给此后秦国的强盛打下坚实基础。不过商鞅并非是秦国本地人,他生于卫国,为何最后会选择到秦国来帮助秦孝公实现自己的抱负呢?商鞅早年寻找明公也并非一帆风顺,公叔痤曾把商鞅推荐给魏惠王,不过魏惠王并没有重用商鞅。公叔痤算是有先见之名,既然魏惠王不肯重用,那他就建议除掉商鞅,防止他国得利,但魏惠王还是拒绝了,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虽然卫鞅身世卫国贵族,但家境到了他那里,自己所属的这一支系早已经被公室所疏远了,好像后来的汉室后裔刘备兄弟相同,根本就没有了什么位置。而且,当时卫国的国君十分的昏庸,国家也相对微小、混乱,根本就没有给他展示自己才调的机会和舞台。
所以,带着对自己美好未来的无限神往,卫鞅离开了自己的祖国,来到了紧邻的魏国。很快,卫鞅便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赢得了魏国相国公叔痤的赏识。
所以,卫鞅便拜在公叔座门下,成了相国公叔痤智囊团中的一员。
随接不断地接触和沟通,公叔痤逐渐地了解到了卫鞅的许多状况,并对他的学问大加赞赏。自此以后,凡是公叔痤遇到不好处理的作业,他都会立马让人叫来卫鞅前来协商,而卫鞅总能给他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
所以,公叔痤心中慢慢地对这个年青人有了敬佩之意——这个小伙子精通政治、法令、军事、农业,是个难得的人才。他想先让这个年青人在基层充分的历练一下,然后再把他引荐给魏王。假如将来由他来辅佐魏王的话,那么魏国即使不能够称雄天下,至少也能够免受他人的欺压。
假如作业的开展果然好像公叔痤所设想的那样,那么关于魏国来说将会是一个不错的结局。可是,上天总会让那些名人经受到必定的苦难,如不这样,它总觉得没有什么意思。
真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没过多久,想要重点培养卫鞅的公叔座,出其不意的病倒了。他要是头疼脑热的小病也倒好说了,偏偏他得的仍是大病、而且仍是那种一病就永远不太可能起来的大病。
相国病了,病得那么厉害,作为一国之君的魏惠王,总得前去看望一下。否则的话,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所以,魏惠王来到公叔痤的床头,看到了已经病入膏肓的公叔座。此时此刻,魏惠王在简略的慰问和安抚之后,不得不提起了一个不能让人回避的论题——“先生如有不测,那谁能够来辅佐我呢?”
其实关于这个问题,公叔痤心中早就已经有了答案。没错,正如许多人所想的那样,此人非卫鞅莫属。
所以,公叔痤就把卫鞅引荐给了魏惠王。但是,魏惠王在向公叔痤询问了有关卫鞅的年纪、身世以及他现在在相府所任的官职的状况后,他的面孔却不由而然地紧绷了起来。
魏惠王的这一表现,让公叔座有点忧虑,他担心魏惠王会瞧不上卫鞅,不会采用自己的主张。
所以,公叔痤打听地问了一下魏惠王对卫鞅的感觉怎么。但是,魏惠王并没有从正面答复他,而是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这深深的一口气,就表明晰魏惠王的意思——我对这人并不认可!
由于在国君魏惠王看来,这公叔痤老先生莫非是病糊涂了,怎么什么人都给我引荐呢!一个衰败贵族的公子哥、一个没有经历过世事、没有承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人,他能为我大魏国做些什么呢?真是可笑,相国居然还让我以举国之力听从这个小青年的。什么年少有为、负有奇材,在我看来,他也只不过是耍些小聪明而已,看来相国真是又老又病,完全糊涂了!想到这儿,魏惠王不由地笑着摇了摇头,关于卫鞅的作业也就此一笑而过。
已然魏王不肯用卫鞅,而卫鞅心中又有许多让人捉摸不透的智谋,所以公叔痤又劝谏魏惠王杀掉卫鞅。
或许这一点让我们很难了解,怎么方才还在引荐人家,翻过身来却又要杀掉人家呢,这人不是太翻云覆雨了么?其实否则,公叔痤一切的行动都是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考虑。假如举荐卫鞅成功,自己的国家就得到了一个世所稀有的奇才,国家就会在他的治理下快速强大起来;但假如国王不必此人,万一此人跑到其他诸侯国,为他国所用,那么往后受到威胁的不仍是我魏国么!
关于公叔痤的这个提议,魏惠王相同用自己独特的浅笑来答复——也没有赞同。
魏惠王走后,公叔痤叫来了卫鞅。他把自己方才向魏惠王引荐的他,以及后来魏惠王不赞同之后又怎么劝魏王杀掉他的作业,都毫无保留的的告诉了卫鞅。
让公叔痤没有想到的是,卫鞅听到此话后并没有一点点的愤恨和紧张。由于他对魏惠王的为人多少仍是了解的,此人没有什么远大的志向,是个名符其实的守成之君。他已然不赞同用自己,那肯定也不会杀戮自己。他在谢过公叔座之后,并没有马上离开魏国,而是继续留在相国府为公叔座服务。
就在此次对话之后没多久,公叔座便病逝离去。所以,作为公叔痤的门下客,卫鞅也就此失业。他在卫国停留了数日,可是并没有找到适宜的作业,所以便有了离开此地的主意。
前史又告诉我们,天才是不会放过任何机会的。正当卫鞅束手无策的时分,西方秦国的秦孝公举起招贤纳才的大旗消息便传到了卫鞅的耳朵里。
自认为真是天无绝人之路的卫鞅,决定凭借着自己的聪明和才调,去秦孝公手下去混碗饭吃。所以,卫鞅在拾掇好行李之后,毅但是然地踏上了前往秦国的道路,这才引发了以后卫鞅在秦国的变法故事……
战国末年,卫国商人吕不韦以“奇货可居”的商业思维,将落魄秦国公子异人(后改名子楚)包装成政治期货,最终通过精准运作助其登上王位,自己也从市井商贾跃升为秦国丞相。...
吕不韦 2025-09-28 本纪与项羽:历史书写中的帝王逻辑与英雄叙事在中国古代史学体系中,"本纪"是纪传体史书的核心体例,而项羽作为未称帝的军事领袖被列入《史记·项羽本纪》,这一特殊安排既体现...
项羽 2025-09-25 吕不韦之死:一封信背后的权力困局与时代悲剧公元前235年,秦国前丞相吕不韦在洛阳封地饮鸩自尽,结束了跌宕起伏的一生。这场死亡的核心导火索,是一封仅30字的书信:“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
吕不韦 2025-09-25 司马卬之子:历史长河中的隐秘身影在秦末汉初的乱世风云中,司马卬作为项羽所封十八诸侯王之一的殷王,曾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关于他的儿子,史书记载却极为简略,宛如历史长河中若隐若...
项羽 2025-09-24 虞子期与虞姬:历史与虚构交织的兄妹传说在楚汉争霸的波澜壮阔中,虞姬与项羽的“霸王别姬”成为千古绝唱,而虞子期作为虞姬的“兄长”形象,也因文学创作与民间传说深入人心。然而,当拨开历史迷雾,会发现这对兄...
项羽 虞子期 2025-09-24 范增算顶级谋士吗?——历史迷雾中的谋略之辨在秦末汉初的风云变幻中,范增作为项羽身边的重要谋士,其谋略水平与历史地位一直备受争议。有人将其与张良并论,视其为绝代谋士;也有人认为他不过是一个因历史机遇而稍有...
项羽 张良 2025-09-23 宋真宗赵恒: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封禅泰山的帝王在中国古代帝王的历史长卷中,封禅泰山是一项象征“功盖三皇五帝”的至高礼仪。自秦始皇首开先河,至宋真宗戛然而止,两千余年间仅有六位帝王完成这一壮举。而宋真宗赵恒,...
秦始皇陵 宋真宗 2025-09-23 君士坦丁大帝凭什么排第一:重塑罗马与基督教的双重遗产在历史学界关于“世界八大君王”的评选中,君士坦丁大帝始终稳居榜首,甚至超越秦始皇、亚历山大大帝等传奇人物。这一评价并非偶然,而是源于他对罗马帝国政治结构的根本性...
秦始皇陵 2025-09-22 有巢氏:文明曙光中的四大发明与人类生存革命在远古洪荒的混沌中,当人类与禽兽争夺生存空间时,一位被后世尊为“巢皇”的智者横空出世。有巢氏,这位被《庄子》《韩非子》等典籍记载的中华文明始祖,以“构木为巢”为...
韩非子 有巢氏 2025-09-22 刘承佑与刘邦:跨越四百余年的皇室血脉与时代变局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刘邦与刘承佑虽同为刘姓帝王,却分属西汉与五代十国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刘邦作为西汉开国皇帝,以布衣之身推翻秦朝、击败项羽,开创四百年汉家基业;...
项羽 刘邦 2025-09-22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