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62年,在秦军不断东进的势头下,秦国与赵国,这两个军事强国终于在长平迎头相撞,为赢得胜利,赵王压上了全部的筹码,让出身王室宗亲的赵括带领二十五万援兵奔赴长平战场,在赵军更换主帅的同时,秦昭襄王也秘密派遣白起赴前线领军。
同时,秦昭襄王下达全国动员令征调秦国十五岁以上男子全部应战,他亲赴河内前线,加封应征者爵位一级,六十万秦军开始集结,这也几乎是秦国可以动员的全部兵力。
粮食高产下的人口膨胀
两千两百多年的秦国,学者推测人口不过四百万,竟能征召出近百万的大军,一个农耕国家,如何能做到这一点呢?根据秦吏喜的记载,一个士兵每月的口粮大约在40斤左右,据此推算,秦国发动长平之战,战争打了将近三年的时间,需要的粮食至少在七十万吨以上,秦国的农业发达到能够支持如此规模的战争吗?
使用铁制农具的秦国农民
关中沃野平原千里,这里拥有当时农耕条件最好的土壤,是秦国实现农业强国的根本,经历了商鞅变法的秦国人,生活中只有两件大事,耕与战,秦国在所有国家中最彻底地实行土地私有,鼓励开发荒地,使当时秦国每个劳动力拥有的耕地增加到相当于今天的15亩田,比其他各国高出一倍,
铁制农具,牛耕的出现,以及水利事业的兴起是春秋战国时期历史性农业变革的标志,而秦国,据信是最早使用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国家,它保证了秦国即便是举国征兵,仍有很高的农业生产率。
牛耕的出现提高了农业生产率
喜抄写的竹简,透露了两千两百多年前的秦国用法律来保障当时所有的农户都用最先进的方法种植庄稼,播种的时候,水稻种子每亩用二又三分之二斗,谷子和麦子用一斗,大豆半斗,如果土地肥沃,每亩撒的种子,可以适当少一点,实际上自商鞅变法以后,秦国还制定了《田律》,《厩苑律》,《仓律》,《徭律》,《效律》,《司空律》等多种经济法规,以此来规范和促进农业生产。
战国时期能达到的最高产量是多少?
从有记载的史料上来看,李悝在《汉书·食货志》中载言:''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一石半。'',也就是说一亩地的收成大概就1.5石,折合成现在的重量大概就是59.2公斤。虽然在战国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让农业生产率大幅度提升。
在《史记·河渠书》说:秦开郑国渠,''灌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锺''。一锺就是一石,换言之当时已经出现了亩产十石的高产田(当时的一亩指的是周亩,即百步为亩,折合现在的0.328市亩)
郑国渠的开凿对秦国农业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但在《吕氏春秋·上农》中有''上田夫食九人,下田夫食五人,可以益,不可以损。一人治之,十人食之''的说法,一人指的是一家的家长,一户人家共同耕种一百亩田,想要供十人使用的话,就必须要总产达三百石,也就是说,大部分情况下,战国后期的亩产量大概维持在3石每亩的亩产量,值得注意的是,这还是农耕水平最高的秦国所给出的数据。
那么让人疑惑的是,尽管在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大规模生产下,亩产量已经呈两倍增长,但它真的能为如此庞大的战争提供充足的后勤吗?
回到长平之战,这一场战役是两国战略意义上的大决战,此战过后,使秦国加快了统一六国的步伐,而赵国经此一战后,也是元气大伤,彻底失去了与秦国争霸的能力。在这一场战争中,白起的能力得到了再一次的肯定。
但我们在一个小细节中发现了一丝端倪。在得知赵括担任赵国主将后,暗地里将白起提为上将军。就在赵国出兵秦国时,白起命令部队只许败不许胜,看到秦军成溃败之势的赵括马上命令部队乘势追击,殊不知已经悄然落入白起早已设下的圈套。
在赵国军队追到秦国营垒后,却发现怎么也攻不破秦军坚硬的营垒,此时白起命令一只两万五千人的部队绕到赵军后方,将后路切断,同时命令一支五千人的骑兵将赵军切割成两部分。
这一看似精妙无比的战术,让许多人感到疑惑。首先赵括带领的可不是几万人的军队,而时四十万的大军,一万五千人的小股力量怎么敢抄到后方?再者,在正面战场上骑兵的确拥有步兵无法比拟的优势,但在绝对的人数面前,五千人的骑兵,根本无法发挥出太大的作用。
在汉朝,曾经有过卫青率八百骑兵追击数百里,斩获匈奴两千人头的英雄典故,但事实上卫青所截杀的这支部队只是匈奴的殿后部队,主力部队早就在听闻汉朝大军来临时撤走了。
把目光转回来,这五千人对上的可是数十万的主力部队,即便骑兵能够依靠强大的机动性在万军阵中过,那么在人数高于近百倍的赵军阵营中不仅全身而退,并且将其有效分割开来,似乎并不能让人信服。
其实在《 三国 志 ·魏书 ·国渊传》中,就披露了这一事实真相,国渊在一次战斗过后,如实上报斩获首级数量,而曹操的反应对其反应却是相当诧异,因为在曹操看来,国渊没有夸大战功的说法是与当时的风气相悖的,但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夸大战功由来已久。
曹操本人也是夸大战功的小能手,在曹操击破青州黄巾后,这一场战役可谓是曹操崛起的第一步,但我们翻看一下《后汉书》,会发现这股黄巾军最初有三十万人,但在泰山被击败后只剩下不到十万人,紧着这这股流寇被一路追杀,人数也在不断地减少,等到残余的黄巾残党被曹操剿灭的时候,就剩下不到三万人,而在曹操的口中,就成了''得戎卒30余万,男女100余万口,简选其精锐者改编成青州兵。''
结语:不仅是在中国,西方同样喜欢夸大自己的战功,以此彰显胜利一方的硕果之丰,这似乎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规矩,当有人去打破这种看似成为了惯例的''规矩''时,反而被当成异类,让人无法理解。
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白起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名字。他以“杀神”“人屠”的称号闻名于世,一生征战三十七年,据传斩杀敌军近百万,更以长平之战坑杀四十万赵卒的记录,在人类...
白起 2025-06-24 赵括的真实水平:被历史标签遮蔽的将门之子在“纸上谈兵”的千年嘲讽中,赵括始终以“无能之辈”的形象定格于历史长卷。然而,当我们拨开《史记》的叙事迷雾,结合考古发现与战略推演,会发现这位将门之后并非单纯的...
赵括 2025-06-16 李勣:从战场谋士到武庙十哲的传奇跨越在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武庙十哲的评选是历代对名将最高规格的追封。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李勣与孙武、白起、韩信等兵家巨擘并列武庙,成为唐代唯一入选“十哲”的非...
白起 唐肃 2025-06-09 廉颇籍贯之谜:探寻战国名将的出生地廉颇,作为战国时期赵国的著名将领,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其一生征战无数,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然而,关于廉颇的籍贯,历史上却存在多种说法,至今仍...
白起 廉颇典故 2025-05-28 白圭是白起的爷爷吗?历史真相的探寻在中国战国历史的璀璨星河中,白圭与白起这两位人物各自闪耀着独特的光芒。白圭以卓越的商业智慧和经营策略闻名,被誉为“商人之父”;白起则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
白起 2025-05-28 剖析赵括:从“纸上谈兵”看其真实形象在战国历史的长河中,赵括是一位极具争议性的人物。“纸上谈兵”这一标签,如同沉重的枷锁,将他紧紧束缚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被后世诟病了两千多年。然而,当我们拨开历史的...
赵括 2025-05-19 纸上谈兵:赵括与空谈理论的警示“纸上谈兵”这一成语,形象地描绘了那些只知空谈理论、缺乏实践经验的人。那么,这一成语背后究竟关联着何许人物,又蕴含着怎样的历史故事呢?一、成语溯源:赵括与长平之...
赵括 2025-05-14 白起与韩信:谁才是古代军事史上的巅峰战神?在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白起与韩信如同两颗璀璨的星辰,各自在战国时期与楚汉相争时期闪耀着独特的光芒。他们均以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辉煌的战绩著称,但究竟谁更胜一筹,却是一...
白起 韩信 2025-04-11 白起之死与范睢的关联及范睢的最终归宿在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战国时期的名将白起与政治家范睢之间的恩怨纠葛,一直是后人津津乐道的话题。白起,这位以“杀神”著称的军事奇才,最终却落得个被迫自杀的悲惨结...
白起 范睢 2025-03-27 魏冉与白起:秦国崛起的双翼在战国烽烟中,秦国能从西陲边国崛起为横扫六合的霸主,离不开两位关键人物的携手——穰侯魏冉与武安君白起。他们一政一军,如同双翼托起秦国的霸业,其关系之微妙复杂,远...
白起 2025-03-24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