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长平之战对于赵国和秦国来说,都是一场非常重要的战役,赵国经此之后元气大伤,尽管后期也不是那么好灭的,但整体实力还是弱了,而引领长平之战秦军获得胜利的,是后来悄悄换上的主将白起。但为什么秦国没有一开始就用白起作为主将进行指挥呢?为什么直到后来才换上白起,而且还是悄悄更换的?今天就让历史资料网的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长平之战中,秦军前后共歼灭赵军45万人,从根本上削弱了当时关东六国中最为强劲的对手赵国,也给其他关东诸侯国以极大的震慑。这场战争由于秦取得全胜,由其一统天下的形势已成不可逆转,从此急转直下。当然,因为长平之战,白起也奠定了自己战国四大名将之首的地位,也即如果长平之战的话,白起想要力压王翦、李牧、廉颇这三位名将,自然就不是那么容易。
不过,在长平之战中,白起一开始却不是秦军的主帅。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时任左庶长的王龁率军攻打韩国,再和赵国交战。在长平之战,原本是王龁指挥秦军,并对战廉颇的。那么,问题来了,长平之战中,秦军的主帅原本不是白起,为何一开始不用白起呢?
王龁经历三代秦王,为秦国宿将。在长平之战中,秦昭襄王之所以一开始用王龁,而不是白起,这是因为不管是秦国还是赵国,一开始都将长平之战作为一场普通的战役来对待。此战,一开始的目标只是上党郡的归属,而不是一场灭国之战。
公元前260年四月,王龁率领秦军攻打赵国,赵国派将领廉颇率军还击秦军。秦、赵两军士兵时有交战,战事日益扩大。同年六月,秦军攻破赵军阵地,夺下两座城堡,抓获四名尉官。七月,廉颇指挥赵军高筑围墙,坚壁不出。秦军屡次挑战,赵军坚守不出。在此基础上,白起作为秦国最顶级的将领,没有必要轻易出动。况且,对于秦昭襄王,也不希望白起功高震主,所以在重用白起的同时,也将兵权分给王龁、王陵等将领。
同时,在笔者看来,作为战国四大名将之首,白起更加擅长运动战和歼灭战,比如在华阳之战中,白起率领秦军千里奔袭,对魏国和赵国大军各个击破,也即在运动中寻找敌方破绽,并达到歼灭对方有生力量的目标。不过,在长平之战,另一位战国四大名将——廉颇采用了坚守不出的策略,并且高筑围墙,这让白起的长处很难发挥出来。
从这一点来看,即便一开始是白起指挥秦军,面对坚壁不出的赵军,也很难实现全歼对方的目标。当然,在秦赵双方不断增兵的背景,秦昭襄王显然希望可以全歼赵军主力,以此达到重创赵国的效果。在此背景下,秦昭襄王实施了反间计,这为白起的登场铺平了道路。
司马迁在《史记·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传》中记载:“赵王既怒廉颇军多失亡,军数败,又反坚壁不敢战,而又闻秦反间之言,因使赵括代廉颇将以击秦。秦闻马服子将,乃阴使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而王龁为尉裨将,令军中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在双方不断增兵,让长平之战由普通战役变成一场战略战役的背景下,秦昭襄王实施了反间计,在赵国散播“秦军最怕赵奢之子赵括”的消息,加上廉颇的坚守不出,难以获得良好的战绩,所以赵孝成王不顾蔺相如、赵括母亲的劝阻,执意启用赵括来取代廉颇。
与此同时,在获得这一消息后,秦昭襄王立即让白起赶赴战场,指挥秦军。更为关键的是,秦昭襄王还下令“军中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也即白起指挥秦军的消息,赵括很可能是一无所知的。
最后,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在等到赵括取代廉颇后,秦昭襄王才选择让白起登场,并指挥秦军。对此,在笔者看来,这是因为赵国更换将领,意味着赵军的作战风格和策略将发生明显的改变。进一步来说,赵括的登场,意味着保守派的廉颇被弃用,而激进派,或者说主张进攻的赵括正式登场,显然会和秦军展开决战。而这,自然是白起擅长处理的局面。换而言之,如果还是坚守不出的廉颇,白起登场也没有多大的意义。
但是,年轻冒进的赵括登场,秦昭襄王实在没有不更换白起的理由了。最后,在赵括出击后,白起“纵奇兵,详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从而一战歼灭40多万的赵国士卒。综上,在长平之战中,秦国无疑在信息上知己知彼,而赵国则缺乏秦军将领变化的信息,也即信息战的胜负,也对长平之战的历史走向起到了重要影响。
长平之战,秦军取得了巨大胜利,大大地削弱了赵国,为秦完成统一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长平之战胜利后,白起又分秦军为三路,扩张战果:命王龁率一军攻占赵国的皮牢(地名);命司马梗率一军北上,夺取太原(今山西中部地区);白起亲帅大军准备攻打赵国首都邯郸,想一举灭亡赵国。
秦军东取武安、西取皮牢、北占太原的时候,韩国、赵国都异常恐惧。赵国与韩国合谋,派使者携带重金赴秦,游说范雎。范雎被赵国使者说服,便向秦王建议接受议和,秦王采纳了范雎的意见,允许韩国割垣雍,赵国割六城,达成和议,于周赧王五十六年(前259年)一月下令罢兵。白起得知此事后与范雎产生矛盾。
秦昭襄王没听白起的建议,在失去时机的情况下攻打邯郸,结果在后来的邯郸之战中,秦国战败。
长平之战结果,赵军固全军覆没,秦亦伤亡近20万,即双方伤亡超过60万。此役成为春秋战国时代一次持续最久、规模最大、最惨烈的战争,诚如古人论及东周500年的战争时,唯推晋阳、长平两役,所谓“晋阳之围,悬釜而炊;长平之战,血流漂橹”。
长平之战中,秦军前后共歼灭赵军民45万人,从根本上削弱了当时关东六国中最为强劲的对手赵国,也给其他关东诸侯国以极大的震慑。这场战争由于秦取得全胜,由其统一的形势已成不可逆转,从此急转直下。长平之役,标志着以列国林立、兼并战争频发为时代特征的战国一代行将终结,一个史无前例的中央集权大帝国即将临降。
长平一役,为战国时代乃至整个封建史上最大的战争,其惨烈程度在世界冷兵器时代也是罕见的。不仅仅有着列国中最主要国家最高决策层战略成败得失值得研究,也集中了战国一代最优秀最杰出的军事战略家——廉颇、白起等将领的参与,包含着这群千古名将指挥如神的运筹帏幄,因此凝聚着中国古代悠久的发达的军事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
白起作为战国时期秦国最杰出的军事统帅,其军事生涯与秦国的崛起轨迹高度重合。从伊阙之战斩首二十四万魏韩联军,到鄢郢之战焚毁楚国宗庙,再到长平之战坑杀四十万赵卒,白...
秦始皇陵 白起 2025-09-04 霍去病与白起:跨越时空的战神之辩在中国军事史上,霍去病与白起犹如两颗璀璨的星辰,分别以“闪电战神”与“杀神”的威名震撼后世。若以军事成就、战术创新、历史影响为坐标,二者虽分属不同时代,却可展开...
白起 霍去病 2025-08-27 王龁与白起:秦国军中的双璧与权力博弈在战国末期秦国的军事版图中,王龁与白起是两位极具代表性的将领。他们既在战场上并肩作战,又在权力漩涡中暗自角力,共同书写了秦国统一进程中的关键篇章。一、战场上的黄...
白起 王龁 2025-08-19 郭开:以谗言为刃的“战国第一猛将”在战国名将如云的史册中,白起、王翦、廉颇、李牧的威名如雷贯耳,但若论“战绩”之震撼、手段之狠辣,赵国佞臣郭开却以另类方式被后世戏称为“战国第一猛将”。他未领一兵...
白起 廉颇典故 2025-08-05 伊阙之战双方兵力考辨:白起以弱胜强的军事密码公元前293年的伊阙(今洛阳龙门),秦将白起以12万秦军对阵魏韩24万联军,最终斩首24万、俘虏主将公孙喜,彻底扫平秦国东进中原的障碍。这场战役不仅奠定了白起“...
白起 2025-08-01 伊阙之战:二十四万将士的血色黎明——解析战国规模歼灭战的代价与影响公元前293年的伊阙(今河南洛阳龙门),一场载入史册的歼灭战在此爆发。秦将白起以十余万兵力,全歼韩魏联军24万人,斩首数量创下战国时期新纪录。这场战役不仅奠定了...
白起 2025-07-31 赵奢为何未入战国四大名将之列?战国时期,名将辈出,白起、王翦、廉颇、李牧四人被后世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他们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辉煌的战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同样战功...
白起 廉颇典故 2025-07-25 白起一生斩首多少人:血色数字背后的战争逻辑与历史争议战国时期,秦国名将白起以“战神”之名威震六国,其军事生涯中斩首敌军的数量之巨,堪称中国冷兵器时代的巅峰。据《史记》《战国策》等史料记载,白起指挥的战役中,仅明确...
白起 2025-07-17 白起若置身三国:战神之姿能否续写不败传奇?在中国冷兵器战争史上,白起以“人屠”之名成为战国军事的巅峰符号。他一生征战37年,斩敌百万,创造了长平之战45万赵军全歼的冷兵器时代纪录。若将这位“战神”置于三...
白起 2025-07-08 鄢郢之战:三十万生灵的悲歌与楚国盛衰的转折点公元前279年至前278年,秦将白起率军深入楚境,以决水攻城之策攻破鄢城,继而焚毁郢都,这场战役彻底改写了战国格局。史书记载的“鄢城百姓淹死数十万”与“楚国死者...
白起 2025-07-01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