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古代娶妻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资料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古代男子为何喜欢娶13,14岁的女孩?
喜欢看清宫戏的朋友们都了解,古代选秀的秀女都是十四五六的少女。顺治帝二十多岁的年龄孩子都有了十七八个,你了解古代男子为什么要娶十三四岁的女孩吗?
01传统社会的婚姻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韩非子认为,男子20岁、女子15岁就已经是结婚的最高年龄了,超过这个年龄还没有婚配是不合礼仪的。到吴越争霸的时候,连年战乱,越国濒临灭亡人丁锐减,越王勾践为了报仇雪恨需要大量的兵丁发展生产,充盈兵力。因此立下了“男子二十不娶,女子十七不嫁,要罪其父母”的法令。
事实上,在我国古代社会,甚少考虑男女的生理成人,而是注重礼仪成人。意思就是男女到了一定年龄就要举行“成人礼”,这就意味着已经长大成人可以谈婚论嫁。
男子的成人礼称为“冠礼”,意味着男子需要独立承担责任,并拥有了参与宗庙祭祀的资格;女子的成人礼称为“笄礼”,在女子十五岁(十六岁)由家中长辈为其举行,成人礼毕就表明可以嫁人了。
随着时代的变迁,朱熹的《朱文公家礼》中有男子十六岁,女子十四岁为婚姻年龄的说法,在南宋时期以此为法令加以执行,之后历朝历代也均以此为蓝本规定男女结婚的年龄。
清代的《钦定大清通礼》规定“男年十六以上,女年十四以上,身及主婚者,无期以上服,皆可行。”意思是适龄的男女不在哭丧、守孝的特殊时期都可以结婚。
《甄嬛传》中淳儿就是十四岁入宫,但考虑到生理原因,直到十七岁才侍寝。在皇室内部由于政治原因、皇位继承等需要,男女婚龄更早。如孝庄文皇后嫁给皇太极的时候只有十七岁。清代也是我国古代人口基数非常庞大的时期,到康乾盛世时期已经达到一亿多人。
02封建社会的影响
任何法律政策制定的基础一定是当下的社会环境。那么历史上各朝代在规定婚姻年龄的时候,或多或少会考虑到人们的生理因素,但是统治者更多考虑的是社会政治因素。
首先就是古代的战乱频繁,所受其害最深的也是平民百姓。每逢战争时期,统治者就会提出很多推动男女早婚早育的政策。秦一统六国后,大兴土木,老弱妇孺均被征调,导致京城人烟稀少。直到汉初建国后,为了恢复人口数量,便鼓励百姓早婚。
为了增加劳动力,扩大生产,惠帝下诏:对年满十五岁至三十岁还未出嫁的女子征收五倍的赋税。以此来推动民间适龄婚姻的男女尽早结婚生育。得益于此政策,到汉平帝时期,全国人口数量达到了六千万,远超之前任何朝代。因此,较低的婚姻年龄政策便成了鼓励生育人口的必然选择。
我国古代朝代更迭多是以暴力手段,劳民伤财,人口锐减是难以避免的影响。新的统治者都会采用休养生息,休兵止戈的政策引导百姓尽早生育。如晋武帝实行地方长官许配婚姻,也是由于东汉末年三国战乱,死亡人数众多,一统后的晋武帝迫切希望增加人丁,提升国力而采取的方法。
南朝时期也有早婚的立法规定,即女子年满十五岁必须出嫁,否则家中族人也要承受连坐罪刑。
可以看出婚姻年龄立法规定,与当时的社会形式是密不可分的。要么是征战连连、补充兵源的需要,要么是战争过后恢复生产、多征赋税的需要,而对结婚男女的生理状况,健康程度没有涉及。
除此之外,还有传统观念的束缚。在商都安阳殷墟出土的青铜器上,学者们就发现了“子孙永昌”之类的吉祥语,说明我国古代“多子多福”观念早已深入人心。因此三世或是四世同堂成为了人们普遍的追求,而古代战乱频繁、医疗落后,为了实现家族兴旺壮大,使得百姓在一定程度上会自发的降低生育年龄。
皇室也是如此,为了江山有继,汉昭帝八岁即位时就娶了霍光的六岁外孙女;东汉王莽为了控制朝野将自己十二岁的女儿嫁给汉平帝为皇后;汉文帝十四岁时与窦氏结婚。早婚在一定程度上也象征着政治意义。
另外,古代男子娶妻的年龄也与当时人们的平均寿命有关,据史料记载,西汉二十三位皇帝的平均寿命为三十六岁,魏晋南北朝时期共有六十五位帝王,其平均寿命为四十四岁,从秦朝始皇帝算起到清末溥仪的三百位帝王,其平均寿命为三十六岁。
而皇帝的衣食住行,在传统社会中都是最好的,不可能存在没钱治病,营养不良的情形,就是这样,其平均寿命尚且如此,普通老百姓就更低了。因此,如果对比来看,那么古代男子娶13,14岁的女孩子,大概也就相当于如今男子娶20岁左右的女孩子。
所以在那时看来,并不能算是早婚。这些原因,在我们今天看来是十分无可奈何的选择,毕竟封建社会,除了服从,也别无他法。
03结语
虽然这样做并不能说是一种错误,但是,低龄结婚生育对身体健康的危害是巨大的。另外我国古代是农耕社会,平民百姓多以五谷杂粮为食,营养补充不够,对孕妇和婴儿的健康是非常亏损的。可见,古代要求男女婚配只以男女具备生育能力为基础,而不考虑其个体差异和健康状况。
公元1669年,康熙帝以“布库戏”为名诱捕鳌拜,这场突如其来的政变终结了鳌拜的权臣生涯。作为清朝三代元勋、满洲第一勇士,鳌拜在皇太极、顺治两朝立下赫赫战功,更在...
皇太极的皇后 顺治为什么出家 2025-10-10 顺治帝身世之谜:入关首帝的皇室血脉溯源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1638年3月15日—1661年2月5日)作为清朝定都北京后的首位皇帝,其身世始终是清史研究的焦点。通过梳理《清实录》《清史稿》等正史记载...
顺治为什么出家 福临 2025-10-09 废后静妃:被历史迷雾遮蔽的蒙古公主在中国古代帝王婚姻史中,顺治帝废后静妃的命运堪称最具戏剧性的政治悲剧之一。这位来自科尔沁草原的蒙古公主,从母仪天下的皇后沦为史书失载的失踪者,其人生轨迹折射出清...
顺治为什么出家 2025-09-30 22岁太后佟佳氏早逝之谜:权力漩涡中的生命悲歌公元1661年,顺治帝驾崩,年仅7岁的皇三子玄烨继位,改元康熙。其生母佟佳氏以22岁之龄晋封圣母皇太后,与孝惠章皇后两宫并尊,成为清朝历史上最年轻的太后之一。然...
顺治为什么出家 康熙的儿子们 2025-09-25 顺治皇帝:病逝之谜与出家传说的历史考辨在中国封建王朝的帝王谱系中,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的结局始终笼罩着一层神秘面纱。民间流传他因挚爱董鄂妃去世而看破红尘,最终遁入空门;而正史则明确记载其因天花突发...
顺治为什么出家 董鄂妃与顺治的爱情 2025-09-25 董鄂妃的真实历史:红颜薄命与帝王痴情的传奇在中国古代宫廷史中,顺治帝与董鄂妃的爱情故事如同一颗璀璨的流星,短暂却耀眼,成为后世传颂的经典。董鄂妃,这位满洲正白旗内大臣鄂硕之女,以其绝世容颜、出众才情与温...
顺治为什么出家 董鄂妃与顺治的爱情 2025-09-16 孝康章皇后与董鄂妃:清初后宫的两位传奇女性在清初历史中,孝康章皇后与董鄂妃作为顺治帝后宫中最为瞩目的两位女性,常因身份关联引发误解。事实上,二者虽同葬孝陵、同为顺治帝后妃,却在出身、经历与历史地位上存在...
顺治为什么出家 董鄂妃与顺治的爱情 2025-09-10 熊赐履籍贯考辨:从湖广孝感到江西南昌的学术溯源在清代学术史上,熊赐履(1635-1709)作为康熙朝理学名臣的代表人物,其籍贯问题长期存在争议。这位历经顺治、康熙两朝的翰林院学士、东阁大学士,既被记载为“湖...
顺治为什么出家 康熙的儿子们 2025-08-05 清朝为何不敢删除明朝历史:政治智慧与文化传承的双重考量在中国历史上,朝代更迭往往伴随着前朝史籍的销毁与篡改,但清朝却是个例外。从顺治二年(1645年)设立明史馆,到乾隆四年(1739年)《明史》最终成书,清朝历时近...
乾隆后的后面是谁继位 顺治为什么出家 2025-07-02 查慎行:清初诗坛的孤光与历史褶皱中的文人标本在清初诗坛的星空下,查慎行如一颗孤星闪烁。这位历经顺治、康熙、雍正三朝的诗人,以万首诗篇镌刻时代印记,却在文字狱的阴影中活成惊弓之鸟。他的生平恰似一部微缩的清代...
顺治为什么出家 康熙的儿子们 2025-06-27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