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成谶!自古以来,几乎是不可能的。但也总有那么几个,仿佛天神下凡般的“预言家”,真能做到一语成谶!
黑衣僧人——姚广孝
先简单介绍一下这位“预言家”姚广孝,洪武年间被朱元璋选中,做了燕王朱棣的属官。从此便与朱棣结下了不解之缘。无论是封疆守土,还是起兵造反,这位黑衣僧人都给朱棣立下了汗马功劳。
首先,便是在朱棣发起的靖难之役中,姚广孝便为朱棣策划了一个非常正确的战略抉择。当时,燕王朱棣刚刚起兵,便被建文帝派出的老将耿炳文给拦住了去路。久经沙场的朱棣面对对这根又老又硬的“骨头”,竟然无计可施。
随着时间的推移,朱棣的被动局面会越来越危险。因为建文帝毕竟是当时唯一的正统皇帝,虽然燕王打的是清君侧的名义,但明眼人谁都看得出来,醉翁之意根本不在酒!所以,这时候朱棣要想继续活下去,就必须想个办法,来解决现在的尴尬局面。
于是乎,我们的主人公姚广孝站了出来。当时的姚广孝正留守于北京(燕王封国),他在得知朱棣进退两难的境地后,献出了一个计策。他在信中对朱棣说:“我们的目标是那个坐在南京城里的皇帝,不是什么耿炳文,干嘛非要和他过不去?我们不如绕过他,直取南京!”
这个计策,从现代角度来看,是完全可行的。因为当时的天下大势,已经是平分秋色,而建文帝又略占上风,毕竟人家是正统。所以,只要局势发生稍微一点的倾斜,天下大势就会豁然开朗。燕王朱棣只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拿下南京,拿下建文帝,其他地方的阻力和政府军,仅仅是一道诏书足以。
后来,发生的事大家应该都知道。朱棣听取了姚广孝的建议,绕过耿炳文并且在他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拿下了南京,成了新一任明朝皇帝——永乐。
可以说,姚广孝的建议,是朱棣勒兵北京的重要前提。好在朱棣也知道这一点,所以姚广孝日后成了他的亲信兼首席谋士。
大明王朝百年三剧变!
说完了姚广孝的功绩,我们就回归正题,说一说他那惊世骇俗的预言。
谓百年三剧变:
“一曰:飞龙在天,太子遽亡,倒覆江山与陛下;二曰:龙战于野,血色玄黄,主兄弟争于室,溅血禁中;三曰:白龙鱼服九年,亢龙有悔,堕于地,又溅血禁中,仇杀无尽无期。”
这三条预言是何意思?我在这里先给你卖个关子,先不告诉你这是何意,要告诉你的是,这三条预言,在大明王朝竟然一一实现了!
接下来,请看详解。
一曰:飞龙在天,太子遽亡,倒覆江山与陛下。
这句预言,重点就在这个“陛下”。当时姚广孝推出这些预言的时候,明朝已经归了朱棣,所以,再结合太子遽亡,很显然,这说的是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有燕王朱棣发动的反动战争,意在推翻自己的亲侄子建文帝朱允炆夺取皇位。早在朱元璋在世时,他的长子也就是大明太子朱标因病去世,而朱元璋为了弥补自己对儿子的愧疚,于是没有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其他儿子,而是传给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后来,朱元璋驾崩,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
虽然大位已定,但树欲静而风不止,有些藩王的举动让建文帝看在眼里感到深深的不痛快。所以,在一帮大臣的撺掇下,建文帝开始了削藩。结果,经过一系列连锁反应,最终触怒了大部分藩王的利益,首当其冲的便是燕王朱棣。
终于,朱棣不再忍让,开始了自己的造反之路。中间的战争过程我们就不再细说了,最后,朱棣赢了,朱允炆输了。大明王朝由建文换成了永乐。
这个事件,因朱棣起兵时打的“清君侧,靖国难”的旗号,史称——靖难之役。
二曰:龙战于野,血色玄黄,主兄弟争于室,溅血禁中。
这句预言,从表面能看出来的,仅仅是“主兄弟争于室”,然后再根据明朝初年的历史事件来分析,也不难看出,描写的是宣德年间的“汉王之乱”。
明朝宣德皇帝是永乐之孙,洪熙皇帝朱高煦之子。在朱棣还在世时,就立储之事,犹豫不决。一方面,按照立嫡立长的说法,应该立朱高炽为太子,但朱高炽常年生病,身体不佳;另一方面,朱棣又想立次子朱高煦为太子,因为他作战勇猛,又立有战功,但为人凶狠残暴。
这样一来,在朱棣那里就成了一个难题,到底立谁呢?终于,在国师姚广孝和许多大臣的劝说下,朱棣定下决心,立嫡长子朱高炽为皇太子。也正是因为如此,次子朱高煦暗地里有了埋怨。
本来,太子位已定,就应该天下太平。可谁知,不久朱棣驾崩,而新任皇帝朱高炽仅仅在位一个月也因病逝世了。这便激起了汉王朱高煦心中积压已久的不满,不久,起兵造反。但宣德皇帝朱瞻基并非建文帝,软硬兼施,三下五除二便平息了这场叛乱。
因为这场叛乱是由朱高煦发动的,所以史称“汉王之乱”。
三曰:白龙鱼服九年,亢龙有悔,堕于地,又溅血禁中,仇杀无尽无期。
这一条,关键词很多“九年、亢龙有悔”等等,再根据史实不难看出,说的是夺门之变。
明英宗朱祁镇在宦官王振的教唆下,率大军五十万征讨蒙古瓦剌部,结果被瓦剌军队消灭殆尽,皇帝还被俘虏了。但瓦剌军队丝毫没有止步的意思,继续进攻,兵锋直指北京城。
于是,在大臣于谦的指挥下,轰轰烈烈的北京保卫战打响了。其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立朱祁镇之弟,朱祁钰为监国,不久称帝。瓦剌部本想拿着朱祁镇当挡箭牌来着,可没想到明朝的皇帝还能注销,所以,在打了几场败仗之后,知道攻下北京已经没有希望了,就引兵北归了。(当然,带着朱祁镇一起回去的。)
然后,又因为种种原因,明朝政府与瓦剌部的条件一直没有谈妥,瓦剌部渐渐也就失去了讨价还价的耐心。就这样,朱祁镇在蒙古草原度过了九年之期。后来因为明朝的极力争取,终于,朱祁镇回归北京。
但国无二主,朱祁镇回来后便只能当一个太上皇,没有实权,被朱祁钰幽禁起来了。不久,事情又发生了转机,一群不满于现状的大臣、将领、太监,在经过精密的谋划后,发动了政变,拥立太上皇朱祁镇复位。
史称夺门之变。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五月初二,77岁的李善长跪在应天府刑场。这位曾被朱元璋比作“萧何”的开国第一功臣,此刻身着囚服,身后是妻女、弟侄等七十余口家眷。随着监...
朱元璋多少岁 李善长 2025-09-19 乱世双雄的镜像人生:朱元璋与朱温的相似性与命运分野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朱元璋与朱温这两位朱姓开国皇帝的人生轨迹犹如镜像般重叠,却又因关键抉择走向截然不同的结局。他们同为底层逆袭的军事奇才,却在治国方略与家庭伦理中...
朱元璋多少岁 朱温 2025-09-19 朱厚熜:朱棣一脉的皇权承继者明朝嘉靖皇帝朱厚熜的皇位继承问题,始终与宗法血缘的争议紧密交织。这位以“大礼议”震动朝野的君主,其血脉归属不仅是历史学界的焦点,更折射出明代宗法制度的深层矛盾。...
朱厚熜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09-18 盛庸:靖难烽烟中的忠烈悲歌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金陵城破的烽烟中,盛庸单骑跪于朱棣马前。这位曾让燕军闻风丧胆的南军统帅,此刻褪去历城侯的蟒袍,以最卑微的姿态向新君献上佩剑。然而,这...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盛庸 2025-09-15 朱温与朱元璋:跨越时空的朱姓帝王,却无血缘关联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朱姓虽非大姓,却诞生了两位极具影响力的帝王——后梁太祖朱温与明太祖朱元璋。二者同姓且同为开国君主,又同为安徽人,常引发后人对其关系的猜测。然...
朱元璋多少岁 朱温 2025-09-15 朱棣是否知晓帖木儿东征:历史迷雾中的战略博弈公元1404年冬,中亚草原上寒风凛冽,帖木儿帝国的大军正沿着天山南麓向东方推进。这位征服了半个亚洲的“跛子征服者”,将矛头指向了万里之外的大明王朝。而此时,南京...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09-15 明朝的篡位皇帝:朱棣的权力博弈与历史影响在中国古代皇权传承的谱系中,明朝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制度根基,但这一看似稳固的体系仍被一场惊心动魄的权力更迭打破。明成祖朱棣,这位以“靖难之役”推翻侄子建文帝的...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09-15 秦始皇与朱元璋:跨越千年的“伟大”之辩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秦始皇与朱元璋是两位极具标志性的帝王:前者以“千古一帝”之名终结战国乱世,开创中央集权制度;后者以草根之身推翻元朝统治,重建汉人政权。二者虽相...
朱元璋多少岁 秦始皇陵 2025-09-11 朱元璋为何杀徐达而留汤和:权力博弈中的生存智慧在明朝开国功臣的命运轨迹中,徐达与汤和的结局形成鲜明对比:前者被传因背疽遭赐蒸鹅而死,后者却得以善终并获封东瓯王。这种差异背后,既折射出朱元璋对功臣集团的复杂心...
朱元璋多少岁 汤和 2025-09-10 永乐迁都:朱棣1421年定鼎北京的深远抉择明成祖朱棣的迁都之举,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政治决策。这场始于永乐元年(1403年)、历经十八年筹备的迁都工程,最终于永乐十九年正月初一(1421年1...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09-09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