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了解:推恩令的读者,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汉武帝的“推恩令”号称无解阳谋,到底难在哪里?
公元202年刘邦在击败项羽之后正式称帝,定国号汉,史称西汉王朝。立国之后,刘邦为了表彰功臣部旧,先后分封了八个异姓王和九个刘姓王。
与此同时,刘邦还沿用了秦朝时期的郡县制度,也就是说,刘邦建立西汉之初,国家是采用以西周分封制与秦朝郡县制相结合的体制。
表面上看,刘邦的分封制顺应了当时的需求,然而在另外一个方面,却给后来的西汉王朝留下了不小的麻烦。
尽管刘邦在世的时候,已经剪灭了所有异姓诸侯王,只留下了刘姓诸侯王,这种操作看似万无一失。但实际上,依然是对大统一的西汉王朝构成了隐患。继任的皇帝不得不竭力削藩,以维持中央权威。
在西汉王朝前几任的皇帝中,削藩工作做出最突出的,当属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他在位时期出台的推恩令,成为了剪灭各个诸侯国的最有力手段,被后世誉为“无解阳谋”。那么,这个推恩令到底无解在哪里?
在我国秦朝之后的历朝历代,都曾出现过依附于中央王朝的藩国,甚至,这些藩国因为过于强盛以至于尾大不掉成为了当朝皇帝的心腹之患,因此,“削藩”就成了很多帝王的必修课。
在数千年的封建王朝历史上,已经不止一次因为王朝最高统治者强行削藩或者是削藩过程中处理不当导致战争的发生。
但是,在汉朝时期,由于汉武帝推行了推恩令,在那一段时期中,削藩工作的进展可谓异常顺利。在几乎没有引发战乱的情况下,完成了大面积的削藩工作。
不过,汉武帝只是将推恩令发扬光大,真正首创“推恩令”的另有其人,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屈贾谊于长沙,岂非明时”的贾谊。当时,贾谊向当朝皇帝汉文帝提出了“以亲制疏”和“众建诸侯”的建议。
汉文帝也采纳了这个方案,最终,汉文帝不仅用这个办法肢解了当时势力最大的三个诸侯国赵国、齐国、淮南国,同时,还让这些诸侯国的人对他感恩戴德,这一招不可谓不绝。
不过,汉文帝受制于当时的大环境比较敏感,并没有轻易全面推广这些办法,由于推行速度太慢,最终,将这些问题留给了继任者汉景帝。
汉景帝即位后,采取了和汉文帝完全不同的削藩政策,当时,汉景帝听从了晁错提出的方案“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
然而,强行削藩的恶果很快凸显,当时的吴楚等国很快发动了一场意在“清君侧”的行动,史称七国之乱。
由于当时汉景帝拥有文景之治的财富积累,最终平定了这场叛乱,但是西汉王朝国力受损,晁错本人也被诛杀。
汉文帝和汉景帝的削藩政策,无疑是给汉武帝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事实也证明汉文帝的办法更加可行。因此,汉武帝打着“我都是为你们好”的旗号,开始推行自己的推恩令。
汉武帝的推恩令和汉文帝的不同之处在于,汉文帝是针对少数人个别诸侯国,赋予定制化个性化服务,而汉武帝则显得更加“大方”,索性让这样的好政策惠及所有诸侯王的儿子,也叫做雨露均沾法。
毫无疑问,汉武帝的这种策略让所有第一代的诸侯王苦不堪言却无话可说。因为假如按照之前的继承方案,第一代诸侯王去世之后,只能由嫡长子继承,现在则是自己的所有儿子都能获得继承权,一旦有诸侯王不喜欢自己的长子而喜欢自己的小儿子,这种办法实际上还正和这部分人的胃口。
当时,也有淮南王等诸侯王保持了“清醒的头脑”,发现推恩令是汉武帝杀人不见血的高明手段,然而,就算自己心里再不愿意,也没有太好的办法。因为,只要有诸侯王反对“推恩令”,
不需要汉武帝出手,他的儿子们会自己先内讧起来,一旦处理不好,自己就会变成晚年的齐桓公和赵武灵王。这两位是什么样的下场,大家都非常清楚。因此汉武帝的推恩令在当时确实得到了有效的推广。
推恩令经过一段时期的运行,绝大多数对中央王朝有威胁的诸侯国,都开始自己分化,最后汉武帝使出了一招清场技能“削金夺爵”,削掉了当时一半以上的诸侯国,据《史记》记载:至酎,少府省金,而列侯坐酎金失侯者百馀人。
也就是说,当时汉武帝在推恩令成功施行之后,西汉的诸侯国数量达到了两百多个。不过诸侯国数量虽多但已经是一盘散沙,汉武帝对于这些诸侯国已经可以随意处置。
而这些列侯在经过分化瓦解之后,显然也失去了威胁西汉王朝统治的能力。或许直到失去爵位之后,这些人才终于反应了过来,原来汉武帝一直在下一盘大棋。
其实就算有人当时能够看穿汉武帝的意图,其实也没有办法进行反制,理由也很简单,因为除了初代诸侯王本人和他的嫡长子之外,其他儿子中没有人愿意将一个封国完完整整由一个人继承。
既然皇帝有恩典,自己就应该获得应有的利益。这是人性使然,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束缚。无论是阴谋也好,阳谋也罢,汉武帝的推恩令都让当时的诸侯王苦不堪言却还得感恩戴德。
不过,汉武帝的推恩令之所以能顺利推行,首先得感谢文景时期,西汉两代英主励精图治已经将诸侯国的实力最大程度予以削弱。算是给汉武帝铺平了道路。
等到汉武帝推进自己的推恩时,敢于反抗的只有极少数诸侯国,最终带头闹事的淮南王刘安,事情败露后被迫自尽,自此汉武帝的推恩令一路推行畅通无阻。最终使得汉朝真正成为了高度集权大统一的王朝,也为后来的大汉盛世铺平了道路。
公元前207年的巨鹿城外,滔滔漳河水映照着楚军将士坚毅的面庞。项羽立于船头,挥剑斩断最后一根缆绳,沉闷的凿击声中,数十艘战船缓缓沉入河底。这一历史性瞬间,不仅斩...
项羽 2025-09-19 彭城之战刘邦联军规模考辨:从“56万大军”到实战真相的解析公元前205年四月,楚汉战争的转折点——彭城之战爆发。史书记载刘邦率“56万大军”攻占彭城,却在半日内被项羽3万骑兵击溃,这一战果成为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
项羽 刘邦 2025-09-17 从项羽大腿到千年望族:杨喜后裔的传奇崛起之路公元前202年,乌江畔的寒风裹挟着血腥气,项羽自刎的瞬间,历史的天平彻底倾斜。五名汉军将领争抢尸首以换取爵位,其中郎中骑都尉杨喜夺得左腿,被刘邦封为赤泉侯,食邑...
项羽 刘邦 2025-09-16 刘邦返乡寻曹氏:历史迷雾中的情感与权力博弈关于刘邦与曹氏的关系,正史记载极为简略。《史记·齐悼惠王世家》仅以“齐悼惠王刘肥者,高祖长庶男也。其母外妇也,曰曹氏”一笔带过;《汉书·高五王传》进一步补充“曹...
刘邦 2025-09-12 破釜沉舟:绝境中迸发的决绝智慧公元前207年的巨鹿城下,漳河波涛裹挟着历史的重量奔涌向前。楚军统帅项羽立于船头,望着对岸秦军二十万大军的旌旗,突然挥剑斩断船锚,铿锵之声穿透晨雾:“凿沉所有船...
项羽 2025-09-12 王离算名将吗?——从家族荣光到历史迷雾的军事人生在秦末乱世的风云中,王离的名字常与“巨鹿之败”“将门之后”等标签紧密相连。作为秦朝名将王翦之孙、王贲之子,他继承了家族的军事基因,却最终在项羽的铁骑下折戟沉沙。...
项羽 王离 2025-09-11 楚汉之争项羽失败的原因:从军事天才到政治败局的深层剖析楚汉之争(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戏剧性的权力更迭事件之一。西楚霸王项羽以“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勇武横扫秦军,却在四年内被市井出身的刘邦反...
项羽 刘邦 2025-09-10 虞子期原型之谜:文学虚构与历史想象的交织在楚汉争霸的传奇叙事中,虞子期常以“项羽麾下五大将之一”“虞姬堂弟”的身份出现,其忠勇形象深入人心。然而,当翻开《史记》《汉书》等正史,这个人物却如幻影般消失—...
项羽 虞子期 2025-09-09 吕马童与项羽:一场被历史误读的“恩义”纠葛在楚汉争霸的烽烟中,垓下之战的尾声里,西楚霸王项羽以一句“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的悲壮之语,将最后的尊严交予汉军骑司马吕马童。这段被《史记·项羽本...
项羽 2025-09-04 刘邦48岁之前:从市井游侠到起义领袖的沉淀之路在中国历史上,刘邦以48岁“高龄”起兵反秦、最终建立汉朝的传奇经历,常被后世视为“大器晚成”的典范。然而,若细究其前半生,会发现这位看似“游手好闲”的沛县亭长,...
刘邦 2025-09-04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