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聿键,南明第二位皇帝,后世称为隆武帝,也称唐王,你们知道吗,接下来历史资料小编为您讲解
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崇祯皇帝朱由检在李自成大军攻进北京城后,于煤山自缢殉国。
此后,在南方陆续出现了多个政权,流落到南方的明朝藩王们,在一些不愿意降清的士大夫的拥戴下,或称帝,或以监国名义,扛起了南明抗清的旗帜。
在这些先后出现的政权中,大多出来扛鼎的明朝藩王们并没有身先作则、反清复明的勇气,当清军杀来时,他们首先想到的是逃跑,逃不掉的就投降。
其中,最著名的是永历皇帝朱由榔(崇祯皇帝堂弟),他最后都跑到国外去了,玩了一出“天子弃国”。
在明弱清强的大环境下,皇帝不能带头坚持抗清,却只会逃跑,对本就形势不利的抗清大业的影响,是致命的。
皇帝都对抵挡强敌没信心,大多数没有受过爱国主义教育的,大字不识的普通军、民们,怎么可能会舍命保南明?
这也是南明在挣扎了近二十年后,始终无法如南宋那样,跟北方强敌分庭抗礼,最后灭亡的主要原因。
朱家子孙那么多,虽然大多都因为明朝比较特殊的藩王制度给养废了,但总还是有一些有骨气的。
比如唐王朱聿(同“玉”音)键(明太祖朱元璋第二十三子朱桱后裔)这一脉的兄弟三人,就都是比弘光皇帝朱由崧、永历皇帝朱由榔等逃跑皇帝更适合领导南明军民抗清的藩王。
他们在南明抗清的节节败退中,用自己的不屈,总算给南明挣回了些颜面。
朱聿键就是隆武皇帝,他在南明弘光政权覆灭后,被郑芝龙、黄道周等接到福建,并在福建继任皇位。
从目前披露的史料来看,这位隆武帝,跟在他之前的弘光帝,在他之后的永历帝,都有些不一样。
他的才干和骨气都远远超过那两位,包括陆续出现的监国宗亲们,也没有一个能比得上隆武帝朱聿键。
在后人对朱聿键的评价上,也多是认可的态度,认为他是最有中兴气象的南明皇帝。
但他最大的弱点就是如《明史》中评价的那样:“然权在郑氏,不能有所为”。
他在福建登基,福建整个就是郑芝龙的地盘,隆武政权从一开始就只能是个傀儡政权。
朱聿键有心中兴南明,也有心组织抗清,但手上无兵、无粮、无钱,什么都干不了。
于是,他剩下的,也只有骨气了。
隆武二年(公元1646年),因郑芝龙不愿抗清,当清军杀向福建时,还有意向清军投降,朱聿键被迫率领临时招揽的几千杂兵,强行出师北伐。
他北伐的目的地,有说是去湖南,因为在湖南主政的明朝大臣何腾蛟、堵胤锡等,都在坚持抗清,并招揽了李自成的大顺军余部,那一带的抗清局面远超福建。
也有说是去收复江西,然后在江西整合福建、两广、湖广的抗清势力一起反清复明。
但朱聿键没能到达任何一个目的地,因为郑芝龙降清,放开所有的防御通道,清军得以顺畅地进入福建,并在汀州截住了朱聿键一行。
只带着几千杂兵的朱聿键,显然不是清军的对手,朱聿键和妻子曾氏、独子朱琳源(出生才不到两个月)一起遇害。
隆武帝朱聿键死后,本来是在广东的朱由榔(永历帝)扛起了南明的大旗,他先是称监国,但在得知清军向广东杀来后,他转身就跑了。
没办法,在广东的明朝大臣们,只能拥立没有逃跑的隆武帝朱聿键的亲弟弟朱聿鐭继任监国,然后在逃出广东的朱由榔称帝之前,让朱聿鐭在广州称帝,朱聿鐭即为绍武皇帝。
朱聿鐭(聿、鐭都同“玉”音)登基后没几天,逃出广东的朱由榔听到消息后,马上反回到肇庆,并在一帮支持者的拥戴下,于肇庆称帝,是为永历帝。
也就是说,在短短几天之内,南明突然出现了两个皇帝,还都在广东。
从明朝的皇室继位制度上说,永历帝朱由榔比绍武帝朱聿鐭更有资格当皇帝,但他在清军还没杀进广东时,就丢弃广东逃跑,又似乎失去了广东的民心。
但为了帝位,绍武帝朱聿鐭和永历帝朱由榔的支持们,可管不了谁对谁错,于是,在清军还没有进广东前,这两位皇帝先打起内战来了。
结果,他们之间的内战,给了进军广东的清军机会。
绍武政权把辖下的主力军队都拉到肇庆去打永历政权去了,导致广州空虚,被清将李成栋(原南明江北四镇之一的高杰部将,随清军参与了“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后反清归明,被清军围剿败亡)用三百人,就杀进了广州,绍武帝朱聿鐭被俘。然后自缢殉国,他一共只当了四十一天皇帝。
朱聿鐭称帝时,曾封了亲弟弟朱聿锷为唐王,朱聿锷在清军杀进广州后,趁乱逃出了广州。
本来,按照次序,他是能够继承绍武政权的皇位的,但他并没有跟永历政权去争帝位(永历帝在清军进广东后,又跑到广西去了),而是上表承认了永历帝的帝位,宁愿以藩王的身份,继续在广东坚持抗清。
此后,朱聿锷一直在广东的台山文村(汶村镇)坚持抗清,为了维护南明的团结,也一直坚持奉永历政权为正朔。
朱聿锷在文村一带抗清长达十一年,期间曾配合李定国攻打广东,以及击退清军的多次围剿。
南明永历十二年(公元1658年),文村被清朝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率兵攻破,朱聿锷在山穷水尽之后,自缢殉国。
至此,从隆武帝朱聿键到绍武帝朱聿鐭,再到末代唐王朱聿锷,唐王一脉逃到江南的兄弟三人,全部殉国。
他们虽然没能挽救南明,没能反清复明,但这三位的骨气,是南明诸多称监国,称皇帝的朱氏藩王们不能比的。
相比起弘光帝朱由崧弃南京而逃,永历帝朱由榔弃国逃亡缅甸,监国潞王朱常淓在杭州向清军投降等等,唐王一脉的三兄弟,更具备领导南明抗清的勇气。
只不过,因为血脉跟崇祯皇帝隔得比较远,按照皇室继承制度的次序,他们无法服众,否则,如果是由他们中的任何一位,去替代永历帝,南明的结局可能都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中国历史的宏大叙事中,关于“最后一位明朝皇帝”的界定常引发争议。若以传统认知中“明朝”的存续为标准,崇祯帝朱由检的殉国(1644年)标志着北京朝廷的覆灭;但若...
朱由检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吗 朱由榔 2025-08-06 刘体纯:大顺余晖中的抗清孤忠在中国明清交替的动荡岁月里,刘体纯(?-1663年)以“陕南王”之名,在秦巴山区与清军展开长达二十年的殊死抗争。这位出身陕北的农民军将领,从李自成麾下的“光山伯...
刘体纯 李自成 2025-08-01 李自成击败孙传庭:明末农民战争的转折点1642年至1643年间,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与明朝名将孙传庭在中原大地展开两次关键战役,最终以起义军全胜告终。这场战略对决不仅摧毁了明朝最后的主力军团,更直...
李自成 孙传庭 2025-07-23 李自成是太平天国的吗?——历史真相的澄清与时代背景的辨析在中国近代历史的长河中,农民起义作为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始终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然而,在众多农民起义中,李自成与太平天国运动因其规模和影响,常被后人混淆。...
李自成 2025-07-21 朱由榔的皇室血脉:七子命运与南明悲歌在明清易代的动荡岁月中,南明永历帝朱由榔作为明朝宗室最后的象征,其家族命运与王朝兴衰紧密交织。作为万历皇帝朱翊钧的亲孙、崇祯皇帝朱由检的堂弟,朱由榔的七子命运折...
朱由检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吗 朱翊钧是个好皇帝吗 2025-07-18 李自成失败的三个重大原因:战略短视、治理失当与阶级局限1644年3月,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攻克北京,崇祯皇帝自缢煤山,明朝灭亡。然而,这场看似辉煌的胜利却成为大顺政权由盛转衰的转折点。短短42天后,李自成仓皇撤离北京...
李自成 2025-07-18 李过“一只虎”绰号考据:历史、文学与民间记忆的交织在明末农民战争的烽火中,李过作为李自成侄子与大顺军核心将领,其“一只虎”的绰号如同一把钥匙,既打开了历史记忆的锁孔,也折射出民间对英雄人物的想象方式。这一绰号的...
李自成 2025-07-17 大顺为什么干不过大清:政权根基、战略格局与统战艺术的全面溃败1644年的山海关,李自成的大顺军与吴三桂的关宁军激战正酣,突然杀出的八旗铁骑以“包抄侧翼、骑兵突击”的战术击溃大顺军,这场战役不仅改写了明清鼎革的历史进程,更...
吴三桂为什么引清兵入关 李自成 2025-07-15 史学家视角下的崇祯皇帝:勤政之君与亡国之运的悖论在中国封建王朝的末代君主中,明思宗朱由检(崇祯)始终是一个充满争议的复杂形象。这位以“勤政”著称的皇帝,在位十七年间宵衣旰食、殚精竭虑,最终却未能挽救明朝覆灭的...
朱由检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吗 2025-07-08 陈圆圆与李自成、刘宗敏:乱世红颜的命运纠葛在明末清初的乱世风云中,陈圆圆的名字与“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典故紧密相连。这位秦淮名妓的命运,如同飘摇的柳絮,被卷入李自成、吴三桂、刘宗敏等历史漩涡的核心。要厘清...
吴三桂为什么引清兵入关 李自成 2025-07-03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