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在位期间,朝内可以说是人才辈出,我们非常熟悉的苏轼、范仲淹、欧阳修、包拯等人,都和仁宗是同时期的人物,那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这总不会是一个巧合,实际上这便和仁宗的“仁”字有关,历史上庙号为仁宗的皇帝,后人对他的评价一般都很高,也只有遇上明君,这些有能力的大臣、文人,才有足够的舞台展现。所以主要原因还是出在宋仁宗他的处世之道上。
1、名臣辈出
究竟有哪些重要的大臣呢?咱们不妨列举一下。
政治方面有:范仲淹、欧阳修、文彦博、富弼、韩琦、王安石、司马光、张方平、吕公著、曾公亮……
文学方面有: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晏殊、张先、柳永、苏舜钦、梅尧臣……
书画方面有:黄庭坚、米芾、蔡襄、范宽、许道宁、郭熙、燕文贵……
经学方面有:孙奭、刘敞……
理学方面有: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邵雍、吕大临……
哲学方面有:胡瑗、孙复、石介……
科学方面有:沈括、毕昇……
对于这种盛世图景,苏轼曾赞叹道:“仁宗之世,号为多士,三世子孙,赖以为用。”明代的大哲学家李贽也赞叹道:“鉅公辈出,尤千载一时也。”
说起来,如果比名气的话,宋仁宗在名气上,甚至根本就比不上他的很多大臣。那么,为什么宋仁宗时期,会出现那么多名气超过宋仁宗的大臣呢?
2、宋仁宗的功劳
笔者认为,之所以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根本的原因,正在于宋仁宗的“仁”字上。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仁宗”是不多见的。真正被称为“仁宗”的,只有六个:宋仁宗赵祯、西夏仁宗李仁孝、西辽仁宗耶律夷列、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明仁宗朱高炽、清仁宗永琰。不过,虽然有六个“仁宗”,真正名副其实的,其实只有宋仁宗赵祯和明仁宗朱高炽两个。西夏和西辽属于少数民族国家,评价标准不一样。元朝和清朝的两个“仁宗”,说起来并不算“仁”。同时,就算仅剩两个“仁宗”,明仁宗朱高炽也不太有资格,因为他仅仅当了10个月的皇帝。这么短的时间,显然不太能够说明问题。
由此可见,真正有资格被称为“仁宗”的,就只有宋仁宗。那么,为什么历史上被称为“仁宗”的皇帝很少呢?
这是因为,封建社会是皇权社会。皇权社会本质上是独裁社会,它要求皇权必须绝对强大,就是说,皇帝要有绝对的权威。所有的大臣,都必须服从皇帝的统治,听从皇帝的安排。皇权制一直在做的一件事,就是加强中央集权。而加强中央集权,除了削减地方权力以外,就是削减朝中大臣的权力。
中国古代对宰相的使用,就能够集中体现出大臣权力的减弱,以及皇权的加强。秦汉的时候,宰相基本上就只有一个。宰相有时候权力比皇帝还大,而且秦汉时期,还会不断地出现权臣。这些权臣都非常有名,很多甚至直接威胁着皇位的稳定。
不过到了隋唐以后,皇帝渐渐地增加了宰相的数量。因为增加了宰相的数量,也就相当于给宰相分权了。除了增加宰相数量,设置左右宰相以外,宋朝的时候,还专门设置参知政事。本来已经有副宰相了,参知政事相当于又是副宰相,这样宰相的数量就更多了。
3、“仁”字的体现
到了明清时期,从朱元璋开始,干脆就取消了宰相的职位。只设置内阁。内阁并不是宰相,他们只是直接执行皇帝命令的部门,他们没有任何敢于独自商议及处理朝政的权力。
而一个皇帝之所以被称为“仁宗”,就在于他会把更多的权力让给大臣。他会更多地和大臣们商量着办事情,不会独断专行。
宋仁宗被称为仁宗,也正是在这一点上表现得特别明显。
历史上曾记载,宋仁宗想要给他的爱妃张贵妃的大伯封一个官,而且还并不是很重要的官。同时,张贵妃的这个大伯也并非没有能力。但是大臣们因为觉得这是宋仁宗在搞裙带关系,因此,群起而攻之,极力反对。像包拯这样的大臣,由于在宋仁宗面前极力争辩,甚至还把口水都喷在了宋仁宗的脸上。
这种情况,在其他朝代是不可能出现的。其他朝代,皇帝想封哪个大臣,就封哪个大臣,哪里会征求大臣的意见。因为所有征求大臣意见的做法,就相当于是和大臣分权,这是不被允许的。而且,作为一个大臣,最重要的做法,就是揣摩圣意。揣测皇帝在想什么,然后去迎合他。
当然了,宋仁宗还有其他很多关心老百姓,关心手下的事情,比如害怕别人责备没带水的太监,于是就忍住口渴不喝水。想喝羊汤但怕御厨辛苦,于是也忍着不喝。
不过最主要的“仁”,还就体现在和大臣分权上。
和大臣分权,因此就很突出大臣的地位。这样一来,大臣的名气,就变得比作为皇帝的仁宗更大了。
1100年正月,北宋政坛因宋哲宗的猝然离世陷入动荡。这位年仅25岁的皇帝未留下子嗣,皇位继承成为朝堂焦点。在宰相章惇力主立哲宗同母弟简王赵似时,向太后却以“端王...
宋哲宗 2025-09-23 宋度宗赵禥:南宋末代王朝的荒诞镜像1240年5月2日,临安城荣王府中,一名小妾因被迫服下堕胎药而痛苦挣扎。这个本该被抹去的生命,却以先天不足的姿态降生——手足绵软无力,七岁方能言语,智力发育迟缓...
宋度宗 2025-09-22 纪纲一废何事不生:千年古训中的治国警世箴言北宋熙宁二年(1069年),当宋神宗力推王安石变法时,朝堂上激荡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苏轼在《上神宗皇帝书》中四次提及"纪纲&quot...
宋神宗怎么死的 苏轼 2025-09-22 岳飞与李清照:时代交叠中的“平行线”南宋初年的历史舞台上,岳飞以“精忠报国”的赤诚成为抗金中流砥柱,李清照则以“生当作人杰”的豪情成为婉约词坛的巅峰。尽管二人同处宋室南渡的动荡时代,但历史档案与现...
李清照的词 岳飞 2025-09-19 乌台诗案:苏轼诗文中的政治风暴与文字之祸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一场因诗文引发的政治风暴席卷朝野,史称“乌台诗案”。这场案件以苏轼被捕入狱为核心,牵连数十人,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字狱之一。其导火...
苏轼 2025-09-18 宋清未入天罡之谜:血缘、能力与梁山秩序的博弈在梁山108将的星宿体系中,天罡三十六星与地煞七十二星的划分,既是对英雄排位的象征性安排,也暗含着权力平衡与利益分配的深层逻辑。作为梁山首领宋江的亲弟弟,宋清虽...
宋江 2025-09-18 丁得孙与李逵:梁山武力与价值的双重镜像在《水浒传》的江湖叙事中,丁得孙与李逵的武力对比常被读者津津乐道。一位是东昌府副将、飞叉绝技的“中箭虎”,一位是梁山步军头领、板斧开道的“黑旋风”,二者虽同属地...
李逵 2025-09-18 梁红玉真实下场:血战疆场,忠魂永驻南宋抗金烽火中,梁红玉以营妓之身逆袭为巾帼战神,其人生轨迹堪称传奇。然而,这位让金军闻风丧胆的女将,最终以惨烈方式血洒疆场,其真实结局远比后世附会的“归隐山林”...
梁红玉 2025-09-18 乱世双雄:钱镠与赵匡胤的生存智慧与历史抉择唐朝末年,藩镇割据、战火纷飞,两位出身迥异的豪杰——钱镠与赵匡胤,以截然不同的方式在乱世中崛起。钱镠从贩私盐的底层青年成长为“保境安民”的吴越王,赵匡胤则从后周...
赵匡胤怎么当上宋朝皇帝的 2025-09-17 赵佶:艺术巨匠与政治困局的双重镜像宋徽宗赵佶(1082-1135)的一生,是艺术天赋与政治失能交织的悲剧。这位以“瘦金体”和《千里江山图》闻名的帝王,在治国理政上却将北宋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历史...
宋徽宗 2025-09-16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