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庚迁殷以后,王室内部的矛盾得到缓解,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盘庚被称为“中兴”之主,并为武丁盛世的到来,打下了基础。
盘庚迁殷是商朝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对于盘庚迁殷的原因,历来说法不一。作者认为,公元前十四世纪黄河河患的加剧,以及由于政治动荡、社会混乱而引起的生态环境的恶化,才是盘庚迁都的主要原因。众所周知,任何民族的生存都与其所处的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社会的发展越是处于早期阶段,人们对于大自然的依赖程度也就越大,自然生态环境的变化对古代社会的影响是相当大的,盘庚迁殷就与生态环境的变化有着直接联系。
在中国古代,定都和迁都都是国家大事,为了稳定政权,历代统治者都非常注意保持都城的稳定。但也有许多王朝曾迁移都城,以适应生态环境的改变和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商王朝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盘庚迁殷之前,商王朝都城曾屡次迁徙,历来有“前八后五”之说。在商朝建立以前的“先公”时代,自契到汤,就曾八次迁移都城:第一次,契自商(今河南商丘)迁居蕃(今山东曹县);第二次,昭明迁到砒石(今河北隆尧、宁晋、柏乡一带);第三次,昭明再迁到商;第四次,相土迁到泰山下;第五次,相土又迁回商;第六次,上甲微迁到殷(一说邺)(今河南安阳);第七次,孔甲复归于商;第八次,汤迁到毫(今河南堰师)。
八次迁徙之地都不出河南、山东、河北地域,而建都在商的时间最久。汤灭夏建商之后,前十王均以毫为都城。到商朝中期,又五次迁都,即所谓的“后五”:仲丁迁嚣(今河南荣阳东北);河宜甲迁相(今河南内黄东南);祖乙迁邢(今河南温县东);南庚迁奄(今山东曲阜);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小屯村)。从盘庚迁都到殷,一直到商朝最后一个王帝辛(封王),历时273年,商朝均定都于此。
综观历代都城变迁,影响定都和迁都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因素。将都城建在经济发达、物产富庶的地区,有利于保障和维持统治集团的物资供应。二是地理条件。在地势险要的地方建都,有利于防御外来攻击,保卫王朝的安全;在交通发达的地方建都,有利于政令的上传下达和财富的聚集。三是政治形势。
强盛的王朝,一般将都城建在拓疆开土的前线附近或外来威胁来自的方向,以利于及时有效地处理政治军事事务;而衰弱的王朝,则一般把都城建在远离威胁的后方,以便苟延残喘,维系统治。另外,有些统治者为了摆脱旧势力的牵制,巩固其统治地位,也曾有迁都举措。商朝中期盘庚迁殷,除以上几个因素的影响以外,其主要原因,则是气候无常,黄河水泛滥,严重的自然灾害造成了自然环境的恶化,迫使盘庚不得不考虑迁移都城。
盘庚迁殷以前,商朝的都城在山东的曲阜,该地位于黄河下游东南岸,时常受到黄河水患的影响。据《尚书·盘庚》记载,盘庚迁殷之前,针对民众的不理解,曾耐心做了这样的解释:“古我前后,阁不惟民之承保,后青感鲜,以不浮于天时。殷降大虐,先王不怀厥枚作,视民利用迁。”「`〕大意是说,古代我们的先王都是保护民众的,很少有逆天而动的。当我朝遭到大灾大难时,先王心中不安。我体会先王神意,想按照先王的办法,根据民众的利益而迁都。
这里的“大灾大难”指的是黄河泛滥给社会、国家和百姓所带来的灾难。盘庚警告说:“汝不谋长,以思乃灾,汝诞劝忧,今其有今阁后,汝何生在上。’心月大意是说,你们大家如果不从长远考虑以摆脱灾难,那你们只能自作自受。如不迁徙,那就只有今日没有明天了,你们将无法生存下去了。上述资料说明,盘庚迁殷是因为商人遭到了灾难,要想求得生存,必须避害趋利。
《尚书·盘庚》还记载:“古我先王将多于前功,适于山,用降我凶,德嘉绩于联邦。今我民用荡析离居,阁有定极。”川盘庚指出,商朝先王为了光大商人的事业,曾迁到山地以避灾害。现在民众遭遇大灾大难,“荡析离居,阁有定极”,过不了安定的日子。对于造成民众“荡析离居,阁有定极”的所谓“大虐”,后世东晋梅颐在《孔传古文尚书》解释说,“水泉沉溺,故荡析离居,无安定之极,徙以为至极。”川汉代张霸在《书序》中说,“祖乙纪于耿”[5〕,唐代孔颖达在《尚书正义》说:“河水所毁曰纪’心习。
从《尚书·盘庚》的记载及后世对此记载的设释来看,盘庚迁殷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黄河水泛滥,严重破坏了商人居住地的生态环境。在历史上,黄河以“善淤、善决、善徙”著称。根据文献资料记载,从远古到20世纪中叶约3000年间,黄河下游决口泛滥多达1500余次,平均两年就决口一次。在商朝,黄河决口造成河口两岸的人们失去土地和家园,商人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直接威胁到商王朝统治的经济与社会基础。
另外,盘庚统治时期,商王朝的社会矛盾也日趋激化。奴隶主贵族占据着大量土地,但他们只知奢侈享乐,完全不管民众死活,广大民众厌倦生产,大量逃亡或消极怠工,大片土地荒芜,土质变坏。生态环境的恶化,使民众的生产、生活、居住等条件严重恶化,导致在当时频繁发生的水灾(包括久雨积水和河水泛滥)面前逐渐丧失了起码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如果再不迁徙,继续在原来的地方进行统治,那就有可能造成社会混乱,最终导致国家走向灭亡。
社会矛盾影响到生态环境,而生态环境的恶化又反过来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严峻的客观现实,迫使盘庚不得不考虑迁都事宜。
在商周历史的长河中,宋国的起源始终笼罩着一层神秘面纱。传统史书将宋国开国之君微子启视为殷商后裔的代表,认为周武王灭商后遵循“兴灭继绝”的传统,封纣王兄长微子启于...
启 武丁 2025-09-03 武丁:商朝中兴之君的王位传承与历史定位商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历经五百余年统治,共传位三十一位君主。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武丁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成就,成为商朝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君主...
武丁 2025-07-18 傅说子女考:历史迷雾中的圣人血脉之谜傅说,这位商王武丁时期的传奇宰相,以“版筑兴国”的功绩和“知行论”的哲学思想被后世尊为“圣人”。然而,关于他的家庭生活,尤其是子女情况,史料却如迷雾般难以穿透。...
武丁 2025-06-26 傅说:从版筑奴隶到商朝中兴名相的传奇人生在商朝历史的长河中,傅说的名字如同一颗璀璨的流星,划破了奴隶制度的黑暗天幕。他以刑徒之身崛起为一代名相,辅佐商王武丁开创“武丁中兴”的盛世,其人生轨迹堪称中国古...
武丁 2025-06-24 武丁至纣王:商朝兴衰的王权镜像在殷墟的甲骨残片中,在青铜鼎的饕餮纹路里,武丁与帝辛(纣王)的名字如双子星般闪耀。这对相隔两个半世纪的商朝君王,一位缔造了“武丁中兴”的盛世,一位见证了商王朝的...
武丁 2025-06-05 武丁与纣王:跨越百年的商朝君王时差商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王朝,历经十七代三十一王,享国六百余年。在这段漫长的统治时期中,武丁与纣王作为两位极具代表性的君主,分别处于商朝的中兴与衰落阶段。通过梳...
武丁 2025-05-27 傅说故里之谜:历史迁徙与文化记忆的交织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傅说作为商代武丁中兴时期的传奇人物,其故里存在山西平陆与河南荥阳两地说法的争议。这种地理认知的差异,实则是历史迁徙、文化传承与地域认同多重因素...
武丁 2025-05-14 邓国:跨越商周春秋的华夏古国邓国,一个在历史长河中闪耀千年的诸侯国,其疆域横跨商、周、春秋三朝,既是中原文明与南方部落交融的纽带,也是诸侯争霸中的关键棋子。从商王武丁分封到楚文王灭国,邓国...
武丁 2025-04-07 傅说的子嗣:探究古代名臣的家庭遗产傅说是商朝时期著名的贤臣,他辅佐商王武丁,共同开创了“武丁中兴”的盛世。在历史文献中,关于傅说的记载颇多,但关于其家庭后代的信息却相对较少。本文将结合史料,探讨...
武丁 2024-07-08 妇妌:商王武丁的贤内助,农业种植的能手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一位女性因其卓越的才能和贡献而广受赞誉。她便是商王武丁的第一任皇后——妇妌。她不仅在政治舞台上辅佐武丁,还擅长农业种植,为商朝的繁荣做出...
武丁 妇妌 2024-05-16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