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焚书坑儒天下皆知,但史上有次更加悲惨的焚书坑道鲜为人知。
在中国历史上,秦朝的秦始皇“焚书坑儒”事件震惊天下,这次事件成了秦始皇一生的污点。这位统一了华夏六国的千古一帝,如果没有“焚书坑儒”这事,恐怕历史对他的评价一定会正能量一百倍,须知从来的历史书都是由儒生在书写。
秦始皇惹谁不好,偏偏惹到了儒生,他还有好的名声留下来吗?好在后来还有不少站在儒家观点以外的学者,也肯为秦始皇说几句好话,正确评价他的历史功罪。总之,秦始皇不是英雄,至少也是个了不起的枭雄。
秦始皇为什么那么恨儒生呢?这里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儒家学说推行仁政和德政,而秦皇是偏偏听不得这种书生之见。 他要实行的是以武统天下,所谓仁政德政那只能是一种理想,在现实是行不通的。儒生意见大脾气大,处处时时指责秦始皇的政策,惹得秦始皇非常反感非常痛恨那群以私学名义为布道场所的儒家流派。
儒生们反而复之将其惹毛了,不仅下令将儒家经典全部烧毁,还下令活埋了四百多个闹得很凶的儒生秦始皇焚书坑儒天下皆 知,但史上有次更加悲惨的焚书坑道鲜为人知。
第二种说法,因为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文化思想空前繁荣的时代,百家争鸣,学术自由,这与秦始皇崇尚的法家思想中的专制统治和集权统制产生了巨大的矛盾。李斯滥用了法家思想中的律,而将法的精神抛到了天边外。这里活埋的所谓儒生,并不单单是指儒家学说的信徒,还有其他各种学派、流派的门生,不过是后人用儒生来统称而已。
第三种说法,秦始皇极为厌恶那些打着学术幌子极力贩卖各类荒谬主张的游士,秦始皇天生就恨这类说客门生,将其视为异端学说。如果张仪苏秦生在嬴政时代,必被杀掉。也就是说,秦始皇坑掉的是他认为的江湖术士,是一群骗子,是一群方士。
这就跟徐福那群人骗了他巨额金银财宝逃之夭夭一样,直让嬴政痛恨得牙根痒痒。这类人不仅要活埋,他们的书也必然要被彻底焚烧干净方才罢休。偏偏奇怪的是,你说秦始皇那么仇视儒家学说,可是儒家经典《论语》为什么没有被他烧毁,却好端端的被保存下来?
但不管怎样,“焚书坑儒”事件让秦始皇恶名昭著,其负数和差评达到绝对值。然而各位知道吗?中国历史上除了“焚书坑儒”事件,还有一个“焚书坑道”事件。
儒道两家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是并立的两条河流,犹如黄河与长江。然而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人人皆义愤填膺,对始作俑者鞭挞谴责直至鞭尸,冠之以暴君、屠夫。可是对元世祖的“焚书坑道”,几乎无人提及,也无人褒贬,或视而不见,或见怪不怪。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其实,能与儒并列的只能是道家,而能与佛并立的却是道教。道家与道教不是一回事。秦始皇坑的是儒家,元世祖坑的不是道家而是道教。当然,不论以什么理由,儒家也好,道家也好,甚至道教也罢,均不该以残暴的手段处置。朝廷应该不偏不倚,只可处理某个辩题中的荒谬行径,不可对某一方斩尽杀绝。
然而,自从元世祖“焚书坑道”事件之后,道教基本上衰落、衰败,而佛教占据了中国宗教的核心局面。儒家毫发未损,佛教大获全胜。那么,“焚书坑道”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道教与元朝的奇特关系导致了一场灭门大案——这就是从成吉思汗的尊崇道教直到元世祖的灭道烧书。
蒙古大帝成吉思汗威震欧亚之际,道教领袖邱处机以七十高龄亲赴成吉思汗行宫觐见,劝说其不要杀虐,不要残暴,要以道的力量征服天下。成吉思汗是个粗 人,头一次听说这么高深有趣的学问,于是拜邱处机为大宗师,掌管天下出家人。道教与成吉思汗形成了一种特殊而亲密的关系,以致道教迅速提高为类似国教的地位。
这时候的道教多少有些飘飘然,利令智昏,干出了一些令佛教徒,甚至基督教徒(当时称景教)也很反感的事,既将许多佛教寺院或景教教堂抢占为己。道教徒 凭借自己的优势地位,趾高气昂地妄图指导天下宗教。
最让佛教徒不能忍受的是,道教徒为证实道教比佛教高明优越,竟编出一本《老子化胡经》,说什么当年老子骑青牛西出阳关,最后到了古天竺国,变成释迦牟尼的化身,创立了佛教。因此佛教应该是道教的同祖双胞胎之弟,道教自然应是兄长。这种佛教起源论自然引起了佛门弟子的严重不满。
佛教不满有佛教的道理。但是仔细想来,当时社会不满佛教的人也很多,道教只是其代言人之一。为什么当时社会普遍不满佛教呢?原因如下: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国人受诸子百家思想的指导,奋发向上,锐意进取,积极拓展,书写了可歌可泣的辉煌灿烂的历史,涌现了一大批奠定华夏数千年文明并影响至今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创造了空前繁荣、强大的古代中华文明。
自北魏佛教传入中国,到唐朝后 期也即唐朝衰落期形成了一统中国人精神局面之后,中国立即坠入颓化而不思进取,数度反复丧国的境地。统治者为最大限度地维护其统治,利用佛教的消极颓废思想,制定了无数的清规戒律,对民众实行愚民统治,用佛教麻痹百姓的思想,消磨百姓的进取意识,束缚百姓的行为,扼杀百姓的反抗。从此,中国及中国民众陷入 了苦难的深渊无力自拨。
道教看清了这一点吗?其实道教也没有。道教是在诸子百家之后诞生的一种本土宗教,它的意义和价值跟佛教无多大区别,它的可取之处,是它承袭道家的指导思想,不可取之处,是它的神仙观念和方士异术。
但道教作为中国本土宗教,承袭和尊崇道家的思想“法天,法地,法人”,其精髓是:顺应自然,其应用的最高境界是:垂拱而治。于佛教几乎同时诞生的道教, 为对抗外来佛教的入侵,自编了一套程序以与其抗衡。此后两个宗教犹如深山老林中的两帮黑社会团体,互相挑拨争宠皇朝,你来我往大开杀戒,多次血染江湖,成为历史上一对宗派冤家。
元朝到了蒙哥大帝时代,由成吉思汗的崇仰道教忽然一变为以崇仰佛教为主,道教次之。原因在于这时德高望重的大宗师邱处机已经过世,而蒙哥又比较欣赏佛教,他的国师就是才华横溢的藏传佛教教主八思巴,以及各路智囊那摩国师、河西国师、大理国师等,皆为佛教上师。
令后人沉重的是,秦始皇烧了除《论语》以外所有儒家的经典,几千年背了一个焚书坑儒的骂名,而到了元世祖,焚烧了除《道德经》之外所有道教的道藏,道士几乎斩尽杀绝,却没见到有任何一篇痛斥皇上老儿的言论存于史上。
佛教终于依靠朝廷势力赢得了最后的胜利,打那以后,佛教占据了中国所有最好的山林,而道教只残存于穷山恶水之中,所谓的十大洞天福地基本上成了断壁残垣。
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传国玉玺始终是最具象征意义的权力信物。自秦始皇命李斯以和氏璧雕琢“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玉玺起,这枚承载着“天命所归”的玉器便成为历代...
秦始皇陵 李斯的儿子 2025-09-18 沙丘之变:秦始皇帝国的黄昏与权力崩塌的序曲公元前210年夏,秦始皇第五次巡游的车队行至沙丘平台(今河北广宗),这位以“千古一帝”自居的统治者,在鲍鱼掩臭的辒辌车中咽下最后一口气。这场看似寻常的死亡,却因...
秦始皇陵 2025-09-16 秦始皇的情感迷局:黎姜与阿若,谁才是他心中的白月光?秦始皇嬴政,这位以“德兼三皇,功过五帝”自诩的千古一帝,其政治功绩与铁腕统治早已被历史铭刻。然而,在宏大的历史叙事背后,他的情感世界却如迷雾般难以捉摸。关于他是...
秦始皇陵 2025-09-15 兵马俑的来历:从殉葬制度到永恒军团的千年跨越在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东侧1.5公里处,一支由8000余尊陶俑组成的地下军团沉睡了两千余年。1974年,当地农民打井时意外揭开这处世界文化遗产的神秘面纱,...
秦始皇陵 2025-09-12 秦始皇与朱元璋:跨越千年的“伟大”之辩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秦始皇与朱元璋是两位极具标志性的帝王:前者以“千古一帝”之名终结战国乱世,开创中央集权制度;后者以草根之身推翻元朝统治,重建汉人政权。二者虽相...
朱元璋多少岁 秦始皇陵 2025-09-11 王商凿龙脉:权力、风水与王朝命运的千年迷思在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龙脉”是帝王气运的象征,是王朝兴衰的隐秘注脚。从秦始皇凿断金陵龙脉,到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泄东南王气,历代帝王对“龙脉”的干预,往往与权力焦...
秦始皇陵 2025-09-09 李斯为何不帮自己女婿扶苏:权力、理念与人性交织的困局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沙丘宫的密谋彻底改写了中国历史走向——本应继承大统的公子扶苏被伪诏赐死,昏庸的胡亥在赵高与李斯的扶持下登基,秦朝由此加速走向覆...
秦始皇陵 李斯的儿子 2025-09-05 秦始皇对白起的评价:历史语境下的复杂回响白起作为战国时期秦国最杰出的军事统帅,其军事生涯与秦国的崛起轨迹高度重合。从伊阙之战斩首二十四万魏韩联军,到鄢郢之战焚毁楚国宗庙,再到长平之战坑杀四十万赵卒,白...
秦始皇陵 白起 2025-09-04 阿房女是冬儿吗?——历史迷雾中的身份辨析在中国历史与文学的交织叙事中,阿房女与冬儿常被提及为秦始皇情感世界中的关键人物。然而,通过梳理正史记载、考古发现与文学创作,可以明确:阿房女与冬儿并非同一人,她...
秦始皇陵 2025-09-03 宣太后与秦始皇:跨越五代的权力纽带战国风云中,一位楚国女子以太后之姿执掌秦国权柄四十一年,另一位以"千古一帝"之名横扫六合完成统一。宣太后芈八子与秦始皇嬴政,...
秦始皇陵 宣太后 2025-08-28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