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这个人物可以说也是非常厉害的,帮助秦始皇嬴政建立了不朽的功业,更是为后世封建王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对于李斯的评价却各不相同,有人觉得李斯很好,也有很多人觉得李斯是个真小人,如果说吕不韦是伪君子的话,那李斯就是个真小人,这种评价究竟是怎么来的呢?为什么要这样说,李斯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今天就让历史资料网的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李斯作为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上第一个丞相,性格特点比李世民还要复杂得多,有人称赞他是伟大的政治家、书法家,有人骂他是串改圣旨的无耻小人。他到底是怎么样一个人,也许看过这个故事之后,我们自己心中就会有一个评价。
李斯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然而人穷志不短,李斯从小就知道自己追求什么,自己要达到什么。他努力学习天天向上,在他十七八岁的时候,他的努力得到了一个小小的回报。当地(楚国上蔡县)的县官十分赏识李斯,让他做了一个掌管粮仓的小官。虽然是国家的正式编制,但是这样一个九品芝麻官,远远满足不了李斯。他在犹豫到底要不要丢掉这个铁饭碗,到混乱的时间去寻找更大的希望。
正在李斯犹豫不决的时候,他在打扫仓库的时候,突然看到了小老鼠,在偷吃仓库里面的粮食。这个老鼠又小又脏,看上去十分瘦弱。等到李斯来了以后,幼小的它十分惊慌,到处乱串,最后竟然被吓死了。在这个时候,李斯又发现了一只更大的老鼠,这个老鼠又肥又大。关键是胆子十分的大,看见李斯一点也没有惊慌,还是发着粮食吃个不停。就这样一件十分平常的小事,却让李斯有了极大的震撼,他想起了刚才被吓死的那个小老鼠,又看到了现在这个吃的肥肥大大的大老鼠。
“饿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人生也一样,我不能待在这个小地方,在这个混乱的大时代,不能害怕,不能恐惧。
于是李斯马上向他的上司写了辞职申请,他出去以后开始打听,最终碰到了当时已经大名鼎鼎的荀子。荀子有个特别的规定:就是每个学生必须交五斗米作为学费,李斯虽然做过掌管仓库的小官,但是他从来没有往自己家拿过一粒粮食。他辞职以后几个月都流浪在外边,那一点微薄的俸禄也早就花光了。
这是正在李斯懊恼之际,他在荀子门下流连了好几个月,这时来了一个锦衣打扮的贵公子。这个贵公子与李斯一见如故,听了李斯的言语之后,便爽快的交了他们两个的学费。李斯和这个贵公子一起拜入了荀子门下,因为李斯年纪稍长,所以这个贵公子就称李斯为师兄。这个贵公子,便是后来的韩非。
在荀子门下几年之后,擅长交际与人相处的李斯,便很快得到了老师的真传。在李斯出山之时,群主问他,你出去之后想干什么?李答道:天下纷纷乱乱几百年,终归还是要统一的。学生出去就是要用老师的王道霸道思想帮助一个足够强大的国家,实现宏图霸业。
李斯出山以后便寻找他可以报效的国家,已够施展自己的大才。最终他瞄住了秦国,他先投身秦国丞相吕不韦的门下,做一个外交官。因为李斯性格外向,善于言辞。在丞相府中,深得吕不韦信任。便把他推荐给了秦王嬴政,让他做秦王嬴政的老师。
年幼的秦王嬴政深深的被李斯的王道霸道思想所吸引,他知道秦国经过这几代祖先的努力,已经能够实践李斯的思想。而自己当然也要接过祖先的霸业,并将它弘扬光大。两人一拍即合,在吕不韦倒台以后,李斯虽然在秦王嬴政的逐客令中,险些被逐出秦国国境。但是这个大才子以遒劲的书法和流畅的文字写出的《谏逐客书》,没有让他身处悬崖的边儿,反而升上了高高的天空。
正当李斯深受秦王嬴政器重的时候,他同门的那位师弟,也就是帮他交学费的那位贵公子,突然来到了秦国。这位师弟比李斯的才能大多了,秦王嬴政一看到韩非写的书,便激动得大喊大叫,连饭也不吃觉也不睡,一直把一大卷书从头到尾读完才休息。看到秦王对自己的师弟如此器重,自己和师弟学的是一样的,自己会的师弟都会,自己不会的,师弟也会。一山不容二虎,李斯绝对不能眼看着自己到手的功劳,让别人给抢去。于是他就设计将韩非下狱,可怜口吃的韩飞不会辩解,最终死在监狱里。作为荀子的得意门生,韩非子的同门师兄,却为争宠使出这样的手段,李斯算得上是心狠手辣!
在李斯主持秦国国政之后,他帮助秦始皇发扬商鞅新法,为秦王嬴政这个雄才大略的君主添上了翅膀。秦朝统一以后,李斯拆出了秦王嬴政的心思,上书建议秦王嬴政称皇帝,并且实行郡县制。可以说李斯的建议是高瞻远瞩的,他奠定了华夏民族的基本版图与制度体系在这一点上,他无愧于伟人之称。
然而人这一生都避免不了走下坡路,说实话,有的时候做人真的不能太贪心。本来李斯从一个穷人到一个大帝国的丞相,足以让他光耀史册。然而人得到的越多,他就越怕失去。话说秦始皇的大儿子扶苏,向来不喜欢李斯这样的王道霸道之术。这个善良长公子,推崇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李斯就怕长公子扶苏继位以后,自己的丞相之位肯定不会保住,甚至连自己的脑袋都不一定能保住。
为了阻止这个状况的发生,李斯就和秦国王公的大太监总管赵高设了一条奸计,篡改了秦始皇的遗诏。长公子扶苏看到这份假的圣旨以后,竟然异想天开的要找李斯辩解。此时的李斯不知道是被赵高所迷惑,还是被自己的利欲熏昏了心,根本不理睬长公子扶苏。只对扶苏说了一句:长公子还说相信什么儒家思想,儒家不在于提倡孝道吗?现在你的父亲让你自杀,你却百般的找理由不想自杀,这有什么面目来面对你的父亲,还有天下的臣民。可惜意气用事的扶苏,竟然中了李斯的一个激将法自杀了。
在中国古代史学体系中,"本纪"是纪传体史书的核心体例,而项羽作为未称帝的军事领袖被列入《史记·项羽本纪》,这一特殊安排既体现...
项羽 2025-09-25 吕不韦之死:一封信背后的权力困局与时代悲剧公元前235年,秦国前丞相吕不韦在洛阳封地饮鸩自尽,结束了跌宕起伏的一生。这场死亡的核心导火索,是一封仅30字的书信:“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
吕不韦 2025-09-25 司马卬之子:历史长河中的隐秘身影在秦末汉初的乱世风云中,司马卬作为项羽所封十八诸侯王之一的殷王,曾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关于他的儿子,史书记载却极为简略,宛如历史长河中若隐若...
项羽 2025-09-24 虞子期与虞姬:历史与虚构交织的兄妹传说在楚汉争霸的波澜壮阔中,虞姬与项羽的“霸王别姬”成为千古绝唱,而虞子期作为虞姬的“兄长”形象,也因文学创作与民间传说深入人心。然而,当拨开历史迷雾,会发现这对兄...
项羽 虞子期 2025-09-24 范增算顶级谋士吗?——历史迷雾中的谋略之辨在秦末汉初的风云变幻中,范增作为项羽身边的重要谋士,其谋略水平与历史地位一直备受争议。有人将其与张良并论,视其为绝代谋士;也有人认为他不过是一个因历史机遇而稍有...
项羽 张良 2025-09-23 宋真宗赵恒: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封禅泰山的帝王在中国古代帝王的历史长卷中,封禅泰山是一项象征“功盖三皇五帝”的至高礼仪。自秦始皇首开先河,至宋真宗戛然而止,两千余年间仅有六位帝王完成这一壮举。而宋真宗赵恒,...
秦始皇陵 宋真宗 2025-09-23 君士坦丁大帝凭什么排第一:重塑罗马与基督教的双重遗产在历史学界关于“世界八大君王”的评选中,君士坦丁大帝始终稳居榜首,甚至超越秦始皇、亚历山大大帝等传奇人物。这一评价并非偶然,而是源于他对罗马帝国政治结构的根本性...
秦始皇陵 2025-09-22 有巢氏:文明曙光中的四大发明与人类生存革命在远古洪荒的混沌中,当人类与禽兽争夺生存空间时,一位被后世尊为“巢皇”的智者横空出世。有巢氏,这位被《庄子》《韩非子》等典籍记载的中华文明始祖,以“构木为巢”为...
韩非子 有巢氏 2025-09-22 刘承佑与刘邦:跨越四百余年的皇室血脉与时代变局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刘邦与刘承佑虽同为刘姓帝王,却分属西汉与五代十国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刘邦作为西汉开国皇帝,以布衣之身推翻秦朝、击败项羽,开创四百年汉家基业;...
项羽 刘邦 2025-09-22 扁鹊三次劝医蔡桓公:一场跨越千年的健康警示春秋时期,名医扁鹊以精湛医术闻名诸侯,却因三次劝医蔡桓公未果,最终酿成“病入膏肓”的悲剧。这场医患博弈不仅被《韩非子·喻老》记载为经典寓言,更成为中医“治未病”...
韩非子 2025-09-19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