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三十四年,根据李斯的建议,除了焚书和坑儒,焚书坑儒令还包括,销毁所有私人藏书,逾期便是肉刑和徙刑。举办私学,师生一起讨论诗经和尚书内容的一律处死。以古非今者诛灭家族。焚书坑儒这件事情,让后世对秦始皇嬴政的评价都非常不好,但在这其中也有误解,因为他并没有杀掉全天下的儒士,也没有烧尽所有的书,实用性的书留着,而且被烧掉的书也有备份,杀掉的儒生也不算无辜。但焚书坑儒并不是秦始皇自己想出来的,而是李斯向嬴政提出的建议,但为何李斯要提出这样的建议呢?是什么导致李斯要这样做?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下”焚书坑儒“的始末~
许多人了解李斯,都是将他作为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但其实李斯师从荀子,师出儒门,是个不折不扣的儒生。李斯原本是楚国人,本来在楚国做着掌管文书的小官,每日按部就班,似乎余生就要这样过着不紧不慢的日子。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立志做大事的李斯,怎么可能甘心在这里过寻常百姓的生活。
不久后李斯就辞去官职,到了齐国求学。拜儒门,师荀子。
齐国依旧只是李斯的经停站,学成之后,他便辞别老师,只身向秦国走去。李斯,要在那里开始他的宏图大志。
十年磨一剑,苦学多年的李斯很快在秦国展现了自己的才华,得到了丞相吕不韦的赏识。某日,秦始皇正和大臣们商讨局势:“众爱卿们,这仗是打还是不打,何时打?”大臣们七嘴八舌、莫衷一是。这时,有一个人在一片议论中站了出来,给出了坚定的答复:“该打,此时打!”这就是李斯。
众目睽睽之下,李斯镇定自若,对自己的见解侃侃而谈,颇为动人。秦王本早就有一统六国的野心,经李斯有理有据一说,便下定决心,开始了一统六国的道路。
“纷纷成败无凭谁,自古道皇天不负有心人”,秦始皇终于登上了他梦想的宝座,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统一六国的秦始皇并没有安心地坐在宝座上,他还面临着很多问题。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国宴,正当大臣们对着秦始皇歌功颂德:“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大赞皇帝英明的时候,淳于越站了出来,他义正言辞地指出:分封制乃祖宗古制,殷、周之所以能延续千年,靠的就是分封制。而如今废除分封搞郡县制,让皇亲国戚们都成了平民百姓,将来国家有事,何来支援!
其实如今回顾历史,分封制虽有利于一时的政治稳定,但诸侯国具有相对独立性,后期容易形成强大的地方武装割据,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而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的直接控制。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更是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草木百年新雨露,车书万里旧江上。每一个朝代都会是做出些革新,我们佩服变革的勇气,为成功欢呼,也讨伐失败,或许未来的人也会像现在我们看当时的人一样看我们,但孰是孰非,总是要交由时间考证。
总之,宴会之上,一时间黑云压城城欲摧。是该杀一人以儆天下,背负上刚愎自用,不善纳谏的骂名,还是置之不理,任由舆论发酵呢。困惑之际,秦始皇找到了李斯。
已是丞相的李斯只是上书阐述了这样一个局面:“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易趣以为高,帅群下以为造谤。”那时的知识分子开办私人学堂,讲授经文,传播思想,以此来反抗和批判秦王朝的政令和统治已是常态。在李斯看来,这些所谓的读书人简直是以古非今,妖言惑众。
而造成这一切的原因都是因为六国刚刚统一,百废待兴,学术太过自由,思想不统一,造成社会风气不好。这样下去,只会让这些言论压到皇权的头上,“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党与成乎下”。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只有一个——焚书。
“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有藏诗、书、百家语者,皆诣守,尉烧之。”
简而言之,只留下关于秦史的书和医药、卜筮种树等科技文化方面的书,其它六国的史书统统烧掉。《诗》、《书》、百家语除博士官收藏的以外,其它人的藏书都集中到郡,由郡守监督烧掉。
一声令下,北自辽东,南至南海,东自平地,西至临洮,只要是大秦的土地,每一个读书人,都将遭遇灭顶之灾。士兵们用武力,将几千年来先圣、先贤的经书在三十天内,全部收缴到一起,一把火烧掉。熊熊火光,不仅烧掉了经书,烧毁了百家争鸣的思想自由、文化多样,也烧断了文化的传承。
不管手段如何,秦始皇和李斯终归是达到目的了。李斯提议焚书,是君主之命,职责所在,也因他本身就是郡县制的拥护者,是权力的追求者。他们要焚的不是经书,是所有反对他们的思想,他们要控制的不仅是整个天下,更是这个天下的子民!
在中国古代史学体系中,"本纪"是纪传体史书的核心体例,而项羽作为未称帝的军事领袖被列入《史记·项羽本纪》,这一特殊安排既体现...
项羽 2025-09-25 吕不韦之死:一封信背后的权力困局与时代悲剧公元前235年,秦国前丞相吕不韦在洛阳封地饮鸩自尽,结束了跌宕起伏的一生。这场死亡的核心导火索,是一封仅30字的书信:“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
吕不韦 2025-09-25 司马卬之子:历史长河中的隐秘身影在秦末汉初的乱世风云中,司马卬作为项羽所封十八诸侯王之一的殷王,曾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关于他的儿子,史书记载却极为简略,宛如历史长河中若隐若...
项羽 2025-09-24 虞子期与虞姬:历史与虚构交织的兄妹传说在楚汉争霸的波澜壮阔中,虞姬与项羽的“霸王别姬”成为千古绝唱,而虞子期作为虞姬的“兄长”形象,也因文学创作与民间传说深入人心。然而,当拨开历史迷雾,会发现这对兄...
项羽 虞子期 2025-09-24 范增算顶级谋士吗?——历史迷雾中的谋略之辨在秦末汉初的风云变幻中,范增作为项羽身边的重要谋士,其谋略水平与历史地位一直备受争议。有人将其与张良并论,视其为绝代谋士;也有人认为他不过是一个因历史机遇而稍有...
项羽 张良 2025-09-23 宋真宗赵恒: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封禅泰山的帝王在中国古代帝王的历史长卷中,封禅泰山是一项象征“功盖三皇五帝”的至高礼仪。自秦始皇首开先河,至宋真宗戛然而止,两千余年间仅有六位帝王完成这一壮举。而宋真宗赵恒,...
秦始皇陵 宋真宗 2025-09-23 君士坦丁大帝凭什么排第一:重塑罗马与基督教的双重遗产在历史学界关于“世界八大君王”的评选中,君士坦丁大帝始终稳居榜首,甚至超越秦始皇、亚历山大大帝等传奇人物。这一评价并非偶然,而是源于他对罗马帝国政治结构的根本性...
秦始皇陵 2025-09-22 有巢氏:文明曙光中的四大发明与人类生存革命在远古洪荒的混沌中,当人类与禽兽争夺生存空间时,一位被后世尊为“巢皇”的智者横空出世。有巢氏,这位被《庄子》《韩非子》等典籍记载的中华文明始祖,以“构木为巢”为...
韩非子 有巢氏 2025-09-22 刘承佑与刘邦:跨越四百余年的皇室血脉与时代变局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刘邦与刘承佑虽同为刘姓帝王,却分属西汉与五代十国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刘邦作为西汉开国皇帝,以布衣之身推翻秦朝、击败项羽,开创四百年汉家基业;...
项羽 刘邦 2025-09-22 扁鹊三次劝医蔡桓公:一场跨越千年的健康警示春秋时期,名医扁鹊以精湛医术闻名诸侯,却因三次劝医蔡桓公未果,最终酿成“病入膏肓”的悲剧。这场医患博弈不仅被《韩非子·喻老》记载为经典寓言,更成为中医“治未病”...
韩非子 2025-09-19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