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朱棣和宁王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资料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朱允炆削藩,朱棣起兵造反,18个兄弟态度迥异,为啥只有宁王帮他
若要说明代历史上发生过哪些大事,不得不提的,便是朱棣起兵造反,发动靖难之役。靖难之役过后建文帝被赶出南京,下落不明。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不免会产生这样一个疑问,朱棣起兵造反之时,同为藩王的十八个兄弟,对朱棣态度截然不同,但只有宁王肯帮忙,这又是为什么呢?
01皇位人选问题
公元一三六八年正月,朱元璋攻占大都,彻底终结元代统治,随后平定西南,西北,辽东等地,最终一统全国建立大明王朝,年号洪武。
朱元璋草根出身,对老百姓苦难生活十分同情。于是他在位期间,朝廷上严惩贪官污吏;经济上大搞屯田,新修水利,减免赋税等;文化上大兴教育等。使得明代百姓生活逐渐富足起来,社会生产得到巨大发展。
正所谓“在其位,谋其职”,与征战天下时只知打仗不同,如今做了皇帝,朱元璋便不得不考虑皇位继承人选问题。
一开始大皇子朱标,因其性格沉稳,办事可靠直接当选为皇太子。大皇子继承皇位,自古以来皆有之,作为惯例,朱标的其他兄弟也不敢有任何微词。就这样,朱元璋开始为朱标建立太子党政权,以帮助朱标上位之后,巩固皇位。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就在朱元璋以为万事俱备之时,朱标竟突然身患重病而亡,皇太子人选再次落空,朱元璋不得不重新选择皇位继承人。
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朱元璋最终选择跳过儿子辈,从孙子辈当中选择朱允文做皇太子。朱元璋的选择在儿子辈当中争议很大,要不然也不会有后来朱棣造反夺权之事发生,不过朱元璋积威已久,他在世之时无人敢声张。
或许对于朱元璋来说,他之所以选择朱允文做皇太子,是因为朱允文乃朱标之子,自己已经亲手建立起朱标一派太子党政权,如果选择其他人,自己年事已高,恐怕再无精力重新创建太子党政权。
再加上,对朱元璋来说,大明王朝由自己一手建立起来,只要未来大明依然属于朱家,那么不论儿子还是孙子掌权,都不会愧对列祖列宗。
就这样,朱元璋死后,朱允文成功上位。然而,历史发展却并未朝着朱元璋生前规划那样进行,朱允文上台之后,立马干一下一件惊天动地的蠢事,使得明代差点因此割裂。
02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简单来说,就是叔叔抢走侄儿皇位的故事。公元一三九九年,朱棣起兵造反,打了四年,最终在公元一四零二年,攻下南京,赶走皇帝朱允文。
朱允文在战乱中下落不明,有说他于宫中自焚死去,也有说他早已逃之夭夭,隐姓埋名,总之在这一年,建文帝成为过去,朱棣成了皇帝。那么朱棣为何要发动靖难之役?原因有三。
首先,在朱元璋选太子初期,朱棣与朱标之间便存在矛盾。洪武二十三年,朱棣招降乃儿不花,获得巨大功劳,晋王忌惮朱棣,便向太子朱标告发朱棣不听约束而“劳师动众”。
朱标不明所以,便将此事直接汇报给朱元璋,朱元璋也因此对朱棣颇有微词。后来,朱标去世,朱棣便把对朱标的怨恨,转嫁到朱允炆身上。
其次,朱棣对皇帝之位,早有念想。在朱元璋众多儿子当中,燕王朱棣能耐巨大,理应做皇帝,可他排行老四,按辈分来说轮不到他,既然无法通过正常手段夺取皇位,朱棣不得不采用极端方式达成目的。
最后,朱允文干下削藩蠢事,最终引火上身。朱允文上位后,在大臣拾掇之下,实施削藩计划,削藩计划的实施,能最大程度避免藩王对中央产生威胁,从目的上看,朱允文并未做错。然而,他错就错在,太过急于求成,低估藩王实力,高估皇权威严。
在靖难之役发生过程中,人们发现,只有宁王一人肯帮助朱棣。人们不免会产生这样一个疑问,朱棣起兵造反,是为藩王谋取利益,为何只有宁王帮他,其他十八个兄弟态度各异呢?
03被逼无可奈何的宁王
朱棣造反,此乃大逆不道之事,在道义上站不住脚,然而一干藩王心里门清,朱棣这是在为藩王权益奋斗,因此几乎全部都内心支持朱棣。
不过对于他们来说,他们也只能内心支持,如果出兵帮忙,万一朱棣战败,日后朝廷追责,麻烦便会随之而来。而就算打赢,恐怕也会劳民伤财,折损大量兵员,因此提供军事援助,怎么算怎么亏。
除此之外,朱元璋共有二十六位皇子,也就是说理应有二十六位藩王,然而事实上,得到封地的藩王仅仅只有十八位,另外的都处于有虚名但无封地状态。
而且,这十八位藩王,也并非个个实力强大,大多数人过得并不好,例如七番王秦王朱樉,他因残暴不仁,于公元一三九五年被三名老妇人下毒杀死,自然无法参与靖难之役。
要说哪个藩王实力强大,恐怕只有宁王朱权。事实上,如果没有宁王朱权手底下的大军帮助,或许靖难之役将会以朱棣失败而告终。那么宁王朱权为何要帮助朱棣呢,他难道不怕日后被追责吗?其实,说起这件事,宁王也是被逼无可奈何。
一开始朱棣前往大宁,想要请求宁王提供军事帮助,可遭到朱权果断拒绝。于是朱棣便想出一个委婉之计,他向朱权哭诉自己身世悲惨,如今又要遭到侄子朱允文赶尽杀绝,实在是可怜。
随后他向朱权表示,朱允文一定是受到朝中奸臣迷惑,才会出此下策,他请求朱权,希望朱权可以替自己向朱允炆求情,让他放自己一马。
朱权心生恻隐之心,于是离开封地前往南京替朱棣求情。等到朱权回来时,他惊讶的发现,自己手下的人马已被朱棣全部策反,此时朱棣再次苦口婆心劝说朱权加入,朱权眼看大势已去,只能放弃挣扎,任由朱棣摆布,在外界看来,就仿佛宁王自愿帮助朱棣一般,其实宁王这是有苦说不出啊。
04结语
综上所述,宁王之所以肯帮朱棣,并不是因为他与朱棣关系多么深厚,而是他被朱棣抓到小辫子。宁王大军已经被朱棣掌控,他的态度对于靖难之役结果来说已不重要,如果他再坚持反对的话,除了给自己招致祸患之外,没有任何作用。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宁王只是做出了对自身最恰当的选择罢了。
在明朝历史的宏大叙事中,姚广孝以“黑衣宰相”的身份独树一帜。这位兼具佛道儒三家智慧、精通阴阳术数的谋士,不仅主导了朱棣靖难之役的战略布局,更以三则预言为后世留下...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姚广孝 2025-08-18 朱棣为何“杀”张玉?一场权谋与忠诚的双重变奏公元1401年冬,山东东昌城外尸横遍野。燕王朱棣被南军重重包围,危在旦夕之际,58岁的老将张玉率亲兵撕开血路,救出主帅后却陷入敌阵,力竭而亡。这场惨烈的东昌之战...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08-14 徐辉祖为什么不帮朱棣:忠义、伦理与政治的抉择公元1402年,燕王朱棣的军队攻破南京城,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在群臣纷纷跪迎新君的场景中,唯有魏国公徐辉祖独守父亲徐达的祠堂,拒不承认朱棣的帝位。这位朱棣的小...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朱允炆下落 2025-08-13 朱棣:从藩王到帝王的身份嬗变与权力重构在中国封建王朝的权力谱系中,藩王与亲王作为皇室宗亲的重要封爵,既承载着维护统治的使命,也暗含着威胁皇权的隐患。明成祖朱棣的传奇人生,恰是这一矛盾的典型写照——他...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07-29 朱棣杀解缙:帝王权谋下的必然选择与隐秘心绪公元1415年正月十三日,锦衣卫诏狱中,解缙被纪纲用烈酒灌醉后埋入雪堆。当朱棣在囚籍名单上瞥见“解缙”二字时,那句看似随意的“缙犹在耶”,成为压垮这位大明才子的...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解缙 2025-07-18 朱棣生母之谜:正史记载与民间传说的千年博弈明成祖朱棣(1360-1424年)作为明朝最具争议的皇帝,其生母身份问题自明代中期便成为史学界悬案。官方史书《明史》《明实录》明确记载其为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孝...
朱元璋多少岁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07-17 帖木儿与朱棣对决:历史假设下的军事与战略博弈若将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的两大军事强人——中亚征服者帖木儿与明朝永乐皇帝朱棣置于同一战场,这场跨越时空的巅峰对决不仅关乎个人武勇,更涉及战略体系、后勤保障与文...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07-15 靖难烽火:朱棣与朱允炆的皇权生死局1399年的北平城头,寒风卷过燕王府的琉璃瓦,朱棣凝视着南方——那里,新登基的建文帝朱允炆正以雷霆之势推进削藩政策。这场叔侄间的权力博弈,最终演变为中国历史上著...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朱允炆下落 2025-07-10 盛庸:以弱胜强的战术大师,为何难挽靖难败局?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挥师南下,一场持续四年的靖难之役拉开帷幕。在这场决定明朝命运的内战中,一个名字如彗星般划过战场——盛庸。他以布衣...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盛庸 2025-07-01 沐英不死,朱棣敢反吗?—— 滇南柱石与燕王野望的时空对峙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滇池畔的沐王府传来噩耗,开国名将沐英因太子朱标去世哀痛成疾,卒于任上。这位统领云南三十万大军、坐镇西南边陲的“黔宁王”,其离世不仅改...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朱标 2025-06-30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