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参,字敬伯,西汉开国功臣、军事家、政治家,西汉时期继萧何之后的第二位相国,史称“曹相国”。接下来历史资料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汉开国后,正式将黄老之术作为治国方略引入朝政的,就是大汉朝的第二任国相曹参。
秦朝还在时,曹参为沛县狱吏,秦朝以严刑峻法治国,曹参作为狱吏,对此深有体会。刘邦起事反秦后,曹参先任中涓,掌管文书收发及谒者之事,兼管清洁杂物。刘邦入关、进入汉中前后,曹参掌兵参加多次战役,屡建大功,先后迁任将军、中尉等军职。
刘邦赢得天下,论功行赏,谁应该坐开国功臣的头把交椅,曾有过很大的争议,武将们认为曹参当属第一,刘邦认为萧何功劳最大,虽说后来曹参退居了次座,但由此可见他的才干是有目共睹的,并非捡便宜的一介武夫。

高帝六年,刘邦立庶出长子刘肥为齐王,同时任命曹参为齐国之相。
这是曹参治理政事的开端。
历朝历代,凡是由底层而起,夺得天下的新政权,治国初期都会遇到昔日武夫如何治理当今天下的难题。
许多时候,因武夫缺乏顺势大势的治国思想,天下往往会强烈震荡,有的甚至会因此迅速垮台,但汉初的这一帮原先的草莽武夫却颇为明智,懂得适应天下大势,曹参就是其中的代表。
为了寻求治国方略,让百姓安居乐业,曹参上任齐相,第一时间即把齐国的长老和诸多儒学之士召集起来,问策寻法。
聚谈时,有人向曹参推荐了一位正在齐国高密、胶西一带讲学的老者,此人叫盖公,乃战国末期黄老之学的传人。
何为黄老之学?
黄老之学,黄指黄帝,老即老子,简单说即是崇尚清静无为,不主张过多的行政干预,采取顺应自然的措施,以休养生息的方式促进经济的恢复和社会的发展,达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共存。
曹参请来盖公,黄老传人一席话,曹参茅塞顿开,大为钦佩,当即尊之为师。
以“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的黄老思想治理齐国九年,曹参名声远播,史称“齐国安集,大称贤相”。

汉惠帝二年七月,大汉首任相国萧何去世,曹参继任。
曹参之所以能够顺利继任大汉朝第二任相国,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在齐国的政绩有目共睹,他将齐国治理成了大汉朝的一个模范样本。
曹参进京前,对齐国继任者的交代,在历史上很有名,许多记述权谋智慧的文集都有记载。
一般来说,此时的曹参应对继任者说一些有关辖区地理、民风以及治理经验等等的官样套话,但曹参说的却是这么一句——
“以齐狱、市为寄,慎勿扰之。”
继任的齐相有些失望,更有些不解,于是质问曹参,难道要治理好齐国,没有比监狱、集市更重要的事情了吗?
曹参说,天下初定,奸邪、见利忘义之徒不在少数,监狱、集市是他们主要的容身之所,若是处置过于严苛,弄得这些人没有安身之处,日子久了必遭大乱,因而你要将之视为第一要务。
曹参达到长安后,按官场惯例,理应先烧新官上任的三把火,但曹参却全无此意,他发出文告: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
这便是著名典故“萧规曹随”的由来。
为了达到“萧规曹随”的效果,曹参掌政之后终日胡吃海喝,不理政事。有人看不惯,想要劝阻,可一登门,还未开口,曹参又喝起来,不一会便喝高喝醉了。
见堂堂相国如此贪图享乐,底下的官吏们纷纷效仿,一时间,弄得相府四周是日夜饮酒,歌乐不止。
有人实在看不下去,想请曹参出面刹刹这股歪风邪气,哪知道曹参非但不制止,相反在视察时也加入寻欢作乐的队伍。
众人看不懂,有怨言,汉惠帝更是如此,他觉得曹参如此荒废政事,不仅是误国,而且是对自己的藐视。

于是,历史上另一个名场面又出现了。
曹参有个儿子叫曹窋,在汉惠帝身边任中大夫。一天,汉惠帝对曹窋说,你回家时,含蓄地问问你爹,高皇帝驾崩不久,嗣皇帝年少未冠,全仗相国辅佐。可您天天只知饮酒,不问政事,如何能治理好天下?看你爹怎么回答,回来告诉我。
曹窋也看不惯老爹的做派,随即照办。
哪知道,曹参听到问话,勃然大怒,拿起戒尺对曹窋就是一通痛揍,而且边揍边怒斥,你小小年纪,懂得什么!天下事怎可随便由你饶舌,为父要教你一生都记住今日教训!
曹窋挨了揍,回到宫中,如实禀告了汉惠帝。
汉惠帝很困惑,也有些不满,趁着朝见的机会,他问曹参,你何为那样责罚你的儿子?是我叫他问你的。
曹参听了,大惊失色,慌忙免冠伏地,顿首谢罪。
汉惠帝继续问,既然曹窋没问出答案,现在卿当着朕面说说吧?
曹参的回答很简单,很深邃。
他反问汉惠帝,陛下自思圣武英明,比比高祖皇帝如何?
汉惠帝说,朕岂敢与先帝相比。
曹参又问,臣之才具,比比前相国萧何又如何?
汉惠帝说,卿似不及萧何。
有了这个前提,曹参紧接着说,陛下所见甚明,所言甚确。既然如此,从前高皇帝与萧相国平定天下,明订法令,备具规模,如今陛下垂拱而治,臣等若能守职奉法,遵循勿失,便算是继绍前贤了,怎敢奢望胜过一筹。
汉惠帝恍然大悟。
曹参用这种日日饮酒作乐的方式,掌政三年,得贤相之名,民间编歌谣唱诵——
萧何为法,顜(jiang,明的意思)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一。

其实,曹参之所以能以黄老之术获得贤相之名,除了明智,还跟汉初那一批开国功臣的集体心理有关,司马迁在《史记·吕太后本纪》中曾做过精准的概括:“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
大汉的开国功臣多出身卑贱,辛苦打下天下后,在内心深处,他们都有追求物质享受,不再辛苦作为的想法,除开奉行黄之术,从萧何到曹参,从陈平到周勃,几乎每一个功臣都在建造府邸,选购婢仆,置办田产,尽情享受戎马半生换来的荣华富贵。
从另一个角度讲,曹参之贤并不伟大,只是不折腾而已。这种不折腾只是让历经战火蹂躏的贫苦百姓有了一些喘息时间,但负面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正是因为汉初实行无为而治,诸如诸侯王坐大,地方豪强大肆兼并等社会矛盾才会慢慢地集聚。
依个人所见,汉初的无为而治,绝非盛世方略,赞一赞可以,说是千古传诵,则有些过了。
在汉初风云变幻的政治舞台上,萧何作为开国丞相,以卓越的才能和忠诚辅佐刘邦夺取天下。然而,在刘邦晚年,这位功高盖世的贤相却做出了一件令人费解的事——自污名节。这一...
刘邦 萧何 2025-11-18 萧何:三杰之首的治国脊梁与制度奠基者在汉初“三杰”中,萧何以“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的治国才能,与张良的运筹帷幄、韩信的攻城略地并称。他虽未亲临战场,却以制度构建、资源调度与人才举荐,...
韩信 萧何 2025-11-11 萧规曹随:一场跨越千年的治国智慧对话公元前193年,汉初第一任相国萧何病逝前,向汉惠帝力荐曹参接任相位。这一决定既出乎朝野意料,又暗含深意——两位曾因功勋排序心存芥蒂的功臣,最终以“萧规曹随”的典...
萧何 2025-11-04 萧何的两面:从“月下追贤”到“助吕诛将”的权力困局公元前206年,汉中军营外,萧何策马狂奔,衣襟沾满尘土。他追回的不仅是韩信,更是一个帝国的未来。但二十年后,这位“汉初三杰”之首却亲手设计,将韩信诱入长乐宫钟室...
韩信 萧何 2025-10-23 权谋漩涡中的生死棋局:萧何与韩信的命运共生“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具戏剧张力的典故之一,将西汉开国功臣韩信的生死系于丞相萧何一人。然而,若将韩信之死简单归咎于萧何的“背叛”,则忽略了这场悲...
韩信 萧何 2025-10-23 萧规曹随:汉初宰相曹参的“无为”智慧在汉初的历史长河中,“萧规曹随”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典故,它既揭示了曹参作为宰相的执政理念,也折射出汉初政治的深层逻辑。所谓“萧规曹随”,是指萧何作为开国宰相制定...
萧何 2025-10-20 韩信之死:吕后主谋背后的权力博弈真相在中国军事史上,韩信之死始终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谜题。史书将矛头指向吕后,称其与萧何合谋诱杀韩信于长乐宫钟室,但若深入剖析历史细节,会发现这场谋杀远非吕后个人意志所...
韩信 萧何 2025-10-10 刘穆之:寒门才俊如何成为刘裕的“萧何”在东晋末年的政治漩涡中,刘穆之从寒门子弟崛起为刘裕集团的核心谋士,其经历堪称一部“逆袭教科书”。他的出身虽无显赫门第支撑,却凭借卓越的才干与政治智慧,成为刘裕统...
刘裕 萧何 2025-09-29 霍光权倾朝野,为何一朝身死霍家即败?公元前68年,西汉权臣霍光病逝,汉宣帝以超规格的葬礼将其陪葬茂陵,谥号“宣成”,葬仪仿效萧何旧例。然而,仅仅两年后,霍氏家族因谋反罪名被满门抄斩,牵连者逾千人。...
萧何 2025-09-26 杜畿:乱世中堪比萧何的曹魏能臣在汉末三国群雄逐鹿的动荡岁月里,曹操麾下谋士如云、猛将如雨,而在这璀璨星河中,有一位被曹操赞誉为“堪比萧何”的能臣——杜畿。他以卓越的政治智慧、非凡的治理才能和...
曹操怎么死的 萧何 2025-09-11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为何冲突不断 双方有哪些历史恩怨 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