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重建汉朝之后,政治经济制度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光武帝不像王莽那样鲁莽,他希望用比较和缓的方式来改革社会,削弱矛盾,下面历史资料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他首先需要解决土地严重兼并的问题,但不论何种解决方式,都必然会触犯地主、豪强的利益,为此必须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以应对可能发生的叛乱。
在统一天下的过程中,光武帝为了笼络臣子,不得不给予丰厚的物质和土地赏赐。称帝初,他就封功劳最大的邓禹、吴汉等人为列侯,食邑达四个县,超过了西汉初年对萧何的封赏。平灭公孙述以后,他又大封功臣365人,外戚等45人——这都是无可奈何之举。
为了避免功臣坐大,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加强中央集权,首先是尽量不给功臣以实权,他们或者镇守边防,或者在朝中担任顾问,只有邓禹、贾复、李通等少数人得以进入权力中心。西汉初年功臣转为公卿大夫的局面,东汉肇建后并没有出现。

光武帝检讨西汉中后期的教训,对于外戚尽量给予优厚待遇,却不允许他们参与朝政,外戚授官最高就到九卿。在统一战争中,马援的功劳很大,但因身为外戚,明帝时建云台张挂28功臣图像,马援竟然不能列入。
在行政制度上,光武帝不设丞相,以三公(司徒、司空、太尉)平分相权,同时进一步采用汉武帝重用内朝官的方法,扩大尚书机构,正式称为“尚书台”,加重尚书的职权。三公任命官吏,全都必须经过尚书台的核准;国家大事常由尚书们商议决定,外朝官变成了纯粹的执行机构。尚书台的长官称为“尚书令”,副官为“尚书仆射”,下设六曹尚书——这是以后隋唐三省六部制的雏形。
尚书台虽然权力很大,但名义上不过是皇帝的秘书机构而已,尚书们的官职并不高,尚书令的俸禄是1千石,还不如一名郡太守,因此较易为皇帝所控制,很难擅权专政。然而这种行政制度,虽然表面上相权微弱,皇权强固,但在皇帝年幼无法主政,或者荒怠政务的时候,却很容易给外戚和宦官以可乘之机。东汉最终就是毁在外戚和宦官的抢权斗争中的。
地方行政方面,光武帝裁撤、合并了400多个县,把吏职裁去了十分之九,这样精简机构,有助于节省政府开支,提高行政效率。他还撤除了郡尉一职,由郡太守独掌民政和军政,各郡士兵一律复员,由既耕种也训练的民兵来代替。这样可以避免地方坐大,使军事调动和指挥权完全掌握在皇帝手中。
此外,汉武帝时代设置的监察机构“部”,到了光武帝时代逐渐演变为行政机构“州”。他把全中国分为13个州,州的长官称为刺史,刺史的主要职权虽然仍是考察各郡官吏的政绩,监视地方豪强,但可以不经上报中央就罢免地方官员,并且有了自己稳定的办公地点(治所),不需要回归京城直接向皇帝禀报地方情况。到了东汉末年,州刺史更掌握了军权,称为“州牧”,成为滋生军阀割据的温床。
在思想意识方面,光武帝继续崇尚儒家学说,同时也把儒学进一步神学化。他原本就是个极度迷信的人,相信谶纬之学——谶即预言,纬是对儒家经学的迷信解释——于是便将谶纬之学和儒家经学结合起来。儒家经学主要分为今、古两个派别,今文经学家大多同时也是谶纬学家,古文经学家则多不相信那些迷信学说,光武帝就大力抬高前者,而压制后者。

谶纬之学以天命论为理论基础,被皇权利用以后,就宣扬皇帝享有天下乃是受命于天,是人力所不能动摇的——这是封建纲常理论的滥觞。此外,谶纬之学还和阴阳学家的五德学说相结合,称王朝兴替都合乎金、木、水、火、土五种自然道德,光武帝因此相信汉朝秉承了火德,为怕首都洛阳的“洛”字带水边,有所妨害,改名为“雒阳”。
对外关系方面,来自北方的大敌仍然是匈奴。匈奴自呼韩邪单于臣服于西汉以后,数十年间不再成为边患,直到王莽篡位,要改匈奴单于为“降奴服于”,遂使匈奴内部和中原敌对的势力逐渐占了上风。趁着天下大乱,匈奴的势力又有所恢复,东汉初期的很多割据势力也都勾结匈奴,以抬高自己的身份和实力。
卢芳于建武十三年(37)逃入匈奴,此后多次引导匈奴骑兵南下,侵扰上党、扶风、天水、上谷等郡。天下初定,东汉朝还没有实力大规模对外用兵,光武帝遂调动兵马,“固塞以拒匈奴”,也即采取消极防守策略。直到建武二十四年(48),匈奴分为南、北二部,形势才开始发生变化。
匈奴首领原为呼韩邪之子舆,称呼都而尸道皋单于,他封自己的侄子、前代乌珠留单于之子比为右日逐王,管领南方八个部族和东面的乌桓族。呼都而尸道皋单于死后,传位于其子乌达鞮侯单于,乌达鞮侯单于死后,传位于其弟蒲奴单于。比期盼着单于的宝座能够落到自己头上,多次失望以后,遂暗中联络汉西河太守,请求内附。因为事机不密,消息泄露,比干脆率所部4、5万人归降了东汉朝。
建武二十四年(48)春,匈奴南方八部大人共立比为单于,因为比的祖父呼韩邪单于稽侯珊曾经归附西汉,所以他也自称为呼韩邪单于,匈奴正式分裂。光武帝闻讯大喜,于是重重封赏这个新的呼韩邪单于,还设置“使匈奴中郎将”一职,以监视之和保证联络,要他保障东汉朝北部边境,阻止北匈奴南下侵扰。
北匈奴蒲奴单于得到消息,大为恐慌,遂多次派遣使者到雒阳来请求和亲——北方边患至此基本停息。
南匈奴于建武二十六年(50)被允许迁居到西河美稷(今内蒙古伊盟东胜附近)一带,此后北地、朔方、五原等北方诸郡,到处都可以看到匈奴人的身影。这是匈奴族进入中原地区,和汉人杂居并逐渐融合的开端。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常被冠以"近乎完美"的标签。这位以布衣之身开创王朝的帝王,军事上以昆阳之战的奇迹威震天下,...
刘秀 2025-11-13 政治棋局下的皇后悲歌:郭圣通被废背后的权力逻辑公元41年,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以“吕霍之风”的罪名废黜皇后郭圣通,改立阴丽华为后。这场看似因情感纠葛引发的宫廷剧变,实则是权力格局重构的政治手术。从真定王府的十万...
刘秀 阴丽华 2025-11-11 王莽篡汉:从众望所归到众叛亲离的权力幻灭公元8年,王莽在朝野一片"天命所归"的呼声中登上皇位,建立新朝。这场看似顺理成章的政权更迭,实则暗藏危机。当王莽以&...
王莽 2025-11-07 嫡长子让位之谜:刘疆主动辞太子背后的权力博弈与生存智慧在东汉初年的宫廷中,一场看似违背宗法制度的权力更迭悄然上演——光武帝刘秀的嫡长子刘疆,在母后郭圣通被废后,主动辞去太子之位,将继承权让予阴丽华之子刘庄。这场“让...
刘庄 刘秀 2025-10-22 放牛娃的帝王幻梦:刘盆子——从皇族后裔到双目失明的传奇人生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西汉末年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王莽篡汉引发社会动荡,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在这片历史的洪流中,一位出身皇族却以放牛娃身份登上皇位的少年——刘盆子...
王莽 2025-10-16 历史迷雾中的权力更迭:王莽篡位的真相与悖论公元8年12月,长安城未央宫的青铜灯树映照着一位63岁老人的面容。王莽接过传国玉玺时,指尖的颤抖泄露了内心的波澜——这场持续三十年的权力博弈,既非简单的阴谋篡位...
王莽 2025-10-09 2万军队对战42万大军:王莽昆阳之败的深层逻辑公元23年的昆阳战场,新莽王朝的42万大军与绿林军不足2万的守军形成悬殊对比。这场看似必胜的战役,却以王莽军队的彻底溃败告终。这场战争的胜负手,不仅在于兵力数字...
王莽 2025-09-28 刘秀的成功太诡异了?解码东汉开国皇帝的“逆袭密码”公元23年的昆阳之战,28岁的刘秀以不足2万兵力击溃王莽43万大军,这场以少胜多的战役被《后汉书》记载为“夜有流星坠营中,昼有云如坏山,当营而陨……会大雷风,屋...
刘秀 王莽 2025-09-22 田安:王莽家族的先祖血脉与历史转折在中国历史的宏大叙事中,田安与王莽的关联犹如一条隐秘的线索,串联起战国末年至西汉末年的风云变幻。田安不仅是王莽的直系先祖,更是其家族从齐国贵族到新朝皇族的命运转...
王莽 2025-09-17 刘秀与刘发:跨越时空的宗室血脉与正统重构在东汉王朝的恢弘叙事中,光武帝刘秀的崛起不仅重塑了汉室江山,更以一场精妙的宗法重构,将庶出支脉的身份升华为正统象征。而这场历史剧变的核心纽带,正是其与西汉长沙定...
刘秀 2025-09-12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为何冲突不断 双方有哪些历史恩怨 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