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曾(978年12月27日~1038年12月12日),字孝先。青州益都人,北宋名相、诗人。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王曾少年孤苦,善作文辞。咸平年间,王曾连中三元(发解试、省试、殿试皆第一),以将作监丞通判济州。累官吏部侍郎,两拜参知政事。曾规谏宋真宗造天书、修宫殿之事。宋仁宗即位后,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以计智逐权臣丁谓,朝廷倚以为重。后罢知青州。景祐元年(1034年),召入为枢密使,次年再次拜相,封沂国公。因与吕夷简不和,一同被罢免,王曾出判郓州。宝元元年(1038年),王曾去世,享年六十一岁。获赠侍中,谥号“文正”。有《王文正公笔录》。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十一月二十五日,王曾生于青州益都县兴儒乡秀士里(今山东省青州市郑母镇)。其祖上为太原王氏一脉,于唐末五代时避难居于青州益都,遂定居于此。
王曾八岁而孤,由叔父王宗元抚养成人。他才思敏捷,自少勤奋学习,曾拜同里张震为师,自此有擅长作诗文之名。
状元入仕
咸平五年(1002年),王曾中殿试第一名,他此前在发解试、省试中亦为第一,因而成为“连中三元”之人。当时著名文学家杨亿见到王曾所作之赋后,赞叹说:“这是辅佐帝王的人才。”金殿传胪后,王曾被授予将作监丞,向叔父王宗元报喜。他信中写道:“曾今日殿前,唱名忝第一,此乃先世积德,大人不必过喜。”后升任济州通判。被召回京后,召试学士院,宰相寇准对王曾感到很惊奇,特地让他在政事堂考试,其后授职秘书省著作郎、直史馆、三司户部判官。
景德元年(1004年),“澶渊之盟”签订后,宋、辽之间派遣特使聘问,国书上称辽为北朝,宋自称南朝。王曾认为:“称契丹的国号就足够了。”因使者已经出发,最终没有更改。
后升任右正言、知制诰兼史馆修撰。当时各地都上奏祥瑞出现,王曾入朝进对时,真宗向他谈及此事。王曾劝真宗不要居功自骄。等到真宗开始“东封西祀”、大建玉清昭应宫时,臣下都不敢劝谏,王曾却上奏五大害用以劝谏。前例任用郎中之职判大理寺,真宗想重新沿用这一官制,特地任命王曾任此职。并且对王曾说:“刑狱,是国家的一项重要制度,如今将以此职委屈你了。”王曾叩头致谢。赐钱三十万,于是请求自己征召幕僚,并作为一项规定。又升任翰林学士。真宗曾于晚上坐在承明殿,召王曾应对许久,退朝后,真宗派内侍告诉王曾说:“朕十分想见你,因此来不及身着朝服见你,请不要以为朕慢待你。”
王曾其后主管审刑院。以往对于违背制书无论是故意还是过失,都被判罚服劳役两年,王曾请求只对接受皇帝亲自下诏者才予以判刑。不久有违制者,王曾于是以过失论处。真宗说:“按你所说,这样就没有违反制书的人了。”王曾说“:天下之大,又怎能人人都知道皇帝的诏令,像陛下所说,也不再有犯过失罪的人了。”真宗领悟了,最后依从了王曾的建议。
入朝拜相
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王曾升任尚书主客郎中,后又知审官院、通进银台司、勾当三班院。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九月,以右谏议大夫为参知政事。
天禧元年(1017年)九月,因受宰相王钦若排挤陷害,罢为尚书礼部侍郎、判都省,次年离京出知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南)。民间曾谣传有妖像飞帽一样飘来飘去,到了晚上就抓人,从京师以南,人们都为此害怕。王曾下令晚上打开里门,有胆敢说妖者马上逮捕,最终没有妖怪。后又调镇天雄军(今河北大名西北),至天禧四年(1020年)八月复任参知政事,迁官吏部侍郎兼太子宾客。
乾兴元年(1022年),真宗病重,刘皇后执掌朝政,太子赵祯(即后来的宋仁宗)虽然在资善堂听事,但一切都由刘后决断,朝廷内外都为此而担忧。王曾悄悄对外戚钱惟演说:“太子年幼,不是皇后执政就不能立法。加恩太子,那么太子安定;太子安定,也就是安定了刘氏。”钱惟演认为王曾说得有理,便将此事告诉刘后。
真宗驾崩后,王曾奉命入殿起草遗诏称:“以明肃皇后辅立皇太子,权(代理之意)听断军国大事。”宰相丁谓让他去掉“权”字。王曾不允,坚持刘太后只能代理国政。
仁宗即位后,王曾升任礼部尚书。大臣们议论太后上朝的仪式,王曾请求按照东汉旧例,太后坐在仁宗的右边,垂帘奏事。丁谓却想仁宗只在每月的初一和十五接见大臣,大事则由太后召见辅臣断定,不是大事就让入内押班雷允恭传奏禁中,决定可由雷允恭下达。王曾反对,丁谓不听。不久,雷允恭犯罪被杀,丁谓也由此而获罪。从此以后两宫垂帘,辅臣上奏议事都依照王曾的建议。
丁谓罪行开始败露时,任中正说:“丁谓受到先帝的关照和托护,虽然有罪,请按照刑律定罪时考虑他的功绩。”王曾说:“丁谓因不忠诚获罪于宗庙,还有什么可商议的呢?”这时真宗刚驾崩,朝廷内外一片争辩喧闹,纷乱不已,王曾面容严肃,神态庄重,朝廷将王曾作为重要大臣加以依靠。七月,获授中书侍郎兼任原职,同时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会灵观使。
天圣三年(1025年),王钦若去世。七月,王曾以门下侍郎兼户部尚书、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玉清昭应宫使。王曾认为仁宗刚即位,应当亲近儒生并以他们为师,于是召集孙奭、冯元在崇政殿讲学。
天圣四年(1026年)夏,天降大雨。众人纷纷传言汴河决口,将要发生水灾,京师百姓都十分害怕,打算向东逃窜。仁宗询问王曾的意见,王曾说:“黄河决口的奏报并没有传来,这只是民间流传的蛊惑人心的话罢了,不值得忧虑。”之后果如王曾所料。陕西转运使设置醋务,实行专营来获利,又陈请将这种办法推广至全国,王曾请求罢除此法。
王曾为人严整稳重,每次入朝觐见仁宗,陈述事情的利害得失,都详细切中事理,许多人受他推荐而被朝廷提拔,他特别厌恶侥幸受宠之人。仁宗问王曾说:“等到臣僚请对,许多都是想得到一官半职。”王曾说:“只要陛下抑制投机钻营者崇尚恬静,这样就有升官难而降职容易的人了。”大臣曹利用嫉妒王曾官级比他高,仁宗下诏让曹利用位在王曾之上,舆论对此有非议。其后王曾再次升职,在举行谢恩仪典时,曹利用仍想让自己排在王曾之上,阁门不敢裁决。仁宗与太后坐在承明殿久等,吩咐按爵位高低依次序进见,阁门惶恐不知所措,王曾大声看着阁门说:“只需报告说宰臣王曾等告谢便可。”次序定下后,曹利用愤愤不平。到曹利用因事而犯罪时,太后大怒,王曾反而替曹利用辩解。太后说:“爱卿曾经说曹利用强行蛮横,如今又为什么要替他辩解呢?”王曾说:“曹利用一直依仗皇恩,臣下因此曾经以理驳斥他,现在曹利用被加以大恶之名,臣下并不知道。”太后稍稍息怒,最后对曹利用从轻发落。
最初,太后受册封时,将御驾大安殿,王曾坚决反对,到长宁节给太后祝寿时,只在便殿恭敬地进行庆典。太后的左右姻亲之家请求王曾通报求见太后,王曾往往加以制裁和压制,太后更加不悦。天圣七年(1029年),玉清昭应宫失火,刘太后借机将王曾贬知青州。天圣九年(1031年),以彰德军节度使再知天雄军,契丹使者来往此地,都收敛行径,不敢喧哗生事。百姓称颂其政绩,为他画像、立生祠以纪念。
明道二年(1033年),刘太后崩,仁宗亲政,拜王曾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河南府(今河南洛阳)。
景祐元年(1034年)八月,为枢密使、吏部尚书。
景祐二年(1035年)二月,拜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封沂国公。
最初,参知政事吕夷简待王曾十分恭敬,王曾亦极力推荐他任相。等到吕夷简位在王曾之上后,便常独断专行,王曾无法忍受,议论中双方意见不一,王曾便请求朝廷罢免吕夷简。仁宗疑惑地问王曾说:“你也有不足之处吗?”这时外面纷纷传言秦州知州王继明贿赂吕夷简,王曾因此请求罢免吕夷简,仁宗以此问讯吕夷简,王曾与吕夷简在仁宗面前辩论不休。王曾说自己也有过错,于是与吕夷简一起被罢官,在景祐四年(1037年)四月以左仆射、资政殿大学士之衔判郓州(今山东东平)。
病逝郓州
宝元元年(1038年)冬,大星坠落在王曾住所,他的侍从左右惊恐地告诉他此事。王曾说:“一个月后就知道后果了。”次月,王曾罹患疥症,同年十一月十四日(12月21日),王曾在任上逝世,享年六十一岁(《隆平集》作六十)。仁宗为之辍朝二日,追赠侍中,谥号“文正”。
宝元二年(1039年)十月,王曾葬于郑州新郑县临济乡,由富弼主理丧事,宋祁为其撰写墓志铭。
皇祐年间(1049年-1054年),仁宗亲篆王曾碑首为“旌贤之碑”,又改临济乡为“旌贤乡”。大臣获赐碑篆,自王曾开始。
丁谓(966-1037年),字谓之,苏州长洲人,北宋真宗、仁宗两朝重臣。他以"才高八斗、机敏善辩"著称,却因&quo...
宋真宗 丁谓 2025-07-04 丁谓:功过参半的历史争议人物在中国北宋的历史长河中,丁谓是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他以其卓越的理财能力和权谋手腕,在宋真宗时期担任过宰相,并在朝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丁谓的一生也充满了争...
宋真宗 丁谓 2025-01-16 丁谓与寇准:拂须典故的深度解析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典故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历史背景。丁谓与寇准之间的“拂须”典故,便是其中之一。一、丁谓与寇准的关系背景丁谓与寇准,两位北宋时期的重...
寇准 丁谓 2024-11-28 丁谓建宫发生在什么时候?是什么故事?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关于智者的传奇故事。其中,丁谓建宫的故事便是一个脍炙人口的例子。这个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讲述了一个智者如何运用智慧解决看似无法...
丁谓 2024-04-11 北宋大臣丁谓是奸臣还是忠臣?在波澜壮阔的北宋历史长河中,丁谓的名字常引起诸多争议。作为宋仁宗时期的一位重要大臣,他的一生被后世解读为忠臣与奸臣的复合体。一方面,他以其卓越的才能和对国家...
赵祯下一任皇帝 丁谓 2024-03-14 北宋宰相丁谓:奸臣还是贤臣?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人物都充满了争议,他们的一生充满了曲折和矛盾,让人们对他们的评价褒贬不一。北宋时期的宰相丁谓就是其中之一。他的人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政...
丁谓 2023-12-15 北宋宰相丁谓是奸臣吗?如何评价丁谓?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人物因其复杂的人格特质和行为而备受争议。北宋时期的宰相丁谓就是其中之一。他是一位有着深厚学识、聪明才智的政治家,但他的行为却常常引发争议...
丁谓 2023-11-24 丁谓与王钦若:一段充满波折的朝堂故事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许多人物关系错综复杂,充满了戏剧性。其中,宋朝时期的两位重要人物——丁谓和王钦若的关系就是其中的一例。他们的关系可以说是典型的“同仇敌忾...
丁谓 2023-11-21 揭秘北宋宰相丁谓:一位鲜为人知的政治家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们以卓越的智慧和坚定的决心,引领着中国走向繁荣。然而,在这些人物中,有一位名叫丁谓的北宋宰相,却鲜为人知。...
丁谓 2023-11-21 北宋宰相丁谓最后的结局是什么?他是否善终?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人物的故事令人感慨万分。其中,北宋时期的一位重要政治人物——丁谓,他的人生经历和最后的结局,更是引人深思。那么,丁谓最后的结局是什...
丁谓 2023-11-21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