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其中的冯唐到底是谁?王勃自认为怀才不遇,在《滕王阁序》中说了一句“冯唐易老”;而苏东坡期待被朝廷重用,所以感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资料小编一起往下看。
古人诗词用典都出自司马迁《史记·冯唐列传》,“冯唐”到底是谁?他为什么容易老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史记》,看看司马迁到底是如何描写了冯唐。
“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中郎将,古代武官名称。秦汉设置,负责统领皇帝的侍卫,掌管宿卫殿门、出充车骑。冯唐凭孝行著称,被选拔为郎官,给汉文帝当了侍卫。
有一天,汉文帝车经过冯唐站岗的地方,看到他满脸沧桑,鹤发银须,心下奇怪这么大年纪了,竟然还只是当个郎官。于是,就问冯唐:“老人家,你多大年纪了?当中郎多久了?老家在哪里?”
冯唐如实地作了回答。“冯唐者,其大父赵人。父徙代。汉兴徙安陵”,司马迁对冯唐的介绍,他爷爷是赵国人,他父亲后来迁徙到了代地,汉朝建立的时候再次搬迁到安陵(今陕西咸阳东)。这些为与汉文帝偶遇交谈打下了伏笔,有地缘关系,是代地老乡。
俗话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汉文帝对冯唐感到亲切,于是叫停了“辇”车,与冯唐交谈起来。“父何自为郎”、“父知之乎”汉文帝对冯唐称呼,司马迁用了一个“父”字,既是对老年男子的尊称,又以此明确冯唐年龄的确偏大。
文帝说:“我在代国的时候,尚食监高袪多次跟我谈论起赵国一位叫李齐的将军,他在巨鹿之战中是如何能征善战。每当我吃饭的时候,思绪往往会想象着巨鹿战场上李齐英勇的形象。你了解李齐吗?”
冯唐回答说:“知道。不过李齐做将领,可比不上廉颇、李牧。”单凭这句话就能判断冯唐是有名的直肠子,说话直来直去,后面的话太直接了以至于弄得汉文帝很没面子。就这性格怎么可能是孝子呢?这都让我怀疑。
汉文帝对冯唐的说法感到好奇,便继续追问,“何以?”
冯唐吹嘘他牛叉的家族历史,“我爷爷干过百夫长,跟李牧关系很铁。我父亲是代国国相,跟赵将李齐熟知。所以我才了解他们的为人。”
冯唐父亲做过代国国相?
巨鹿之战时,赵王为赵歇,由张耳拥立,应该没有代国。巨鹿之战后,项羽分封,张耳为常山王,赵王歇迁徙到了代地。在此后陈余出于嫉妒,打败了张耳,迎回赵歇为赵王,陈余受封为代王,代国国相是夏说。
以上是司马迁在《张耳陈余列传》中的记录,从这里判断冯唐的父亲唯一可能任国相的时间为赵王歇迁徙到代地这段时间。
至于,冯唐爷爷干过赵国百夫长,这个就无据可考了,毕竟百夫长官职不高,而且没有出色历史记录。暂且如此吧。
冯唐为了增加自己谈话的可信度,不排除吹牛的因素。所以,汉文帝听了冯唐的讲述,“良悦,而博髀曰”。那是非常地高兴,拍着大腿感慨了一句话。
“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时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史记·列传第四十二 张释之冯唐》
白话一下应该是如此,“哎呀!我偏偏得不到廉颇、李牧这样的人做我的将帅,如果能够得到,我难道还担忧匈奴嘛!”
冯唐对此说什么呢?
“主臣!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主臣”,古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犹言惶恐。表示臣下对君主惶恐致谢之辞。”
“陛下,恕我直言,即使有廉颇、李牧这样子的大将,您也照样不会用人。”
汉文帝听冯唐这么说,是如何反应的呢?
“上怒,起入禁中。”“禁中”是皇宫中。
司马迁简短几个字既表达了汉文帝的愤怒,又说明冯唐虽是侍卫,却只是在外围警卫。
司马迁为了解释汉文帝大动肝火的原因,“良久,召唐让曰:‘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
过了很长时间,文帝又把冯唐找来,责问他说:“你为什么要当众让我难堪?难道没有无人之处吗?”
汉文帝对冯唐称呼变了,不再是“父”而是“公”了。
司马迁用这些无非指出汉文帝刘恒小心眼、爱面子,不能虚心接受诤臣谏言,这点与刘邦有了明显不同。
汉文帝批评了冯唐挽回了颜面,却没有继续追问为什么。冯唐谢罪致歉“鄙人不知忌讳”,这事就这么过去了。
“当是之时,匈奴新大入朝那(今宁夏固原东南),杀北地都尉卬(孙卬)”,其实,当时匈奴人不断侵犯边境,还杀了不少守边将士。
“上以胡寇为意”,汉文帝忧虑匈奴入侵,身边将相没有对策,“乃卒复问唐”,于是终于想起来再次征求冯唐的意见。
唐对曰:“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曰‘阃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奏之’。此非虚言也。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遣选车千三百乘,彀骑万三千,百金之士十万,是以北逐单于,破东胡,灭澹林,西抑强秦,南支韩魏。当是之时,赵几霸。其后会赵王迁立,其母倡也。王迁立,乃用郭开谗,卒诛李牧,令颜聚代之。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今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出私养钱,五日一椎牛,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虏曾一入,尚率车骑击之,所杀甚众。夫士卒尽家人子,起田中从军,安知尺籍五符。终日力战,斩首捕虏,上功莫府,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由此言之,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臣诚愚,触忌讳,死罪死罪!”——《史记·列传第四十二 张释之 冯唐》
冯唐回答汉文帝的这段话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理解,翻译出来太长太罗嗦:
其一,古时候将领出征,国君亲自送出城门,并全权授权给将军,军功赏罚由将军自行决定,回来以后报备即可。
其二,以明确例子就是李牧。他爷爷说过李牧受赵王信任,便宜行事,赏罚分明,带着将士们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但是,由于小人郭开谗言,赵王迁不再信任而导致赵国灭亡。
其三,云中郡守魏尚勇敢无私,却因为上报杀敌人数多报了六个,就被交给司法官判刑,削夺他的爵位,判处监禁一年。
根据以上三点,冯唐说汉文帝“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法规太明察,赏赐太轻微,处罚太严重)”,所以即使有廉颇、李牧这样子的大将,一样也不能重用。
“文帝悦,是日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而拜唐为车骑都尉”。
文帝不再怒气冲冲,而是恍然大悟,当即派冯唐拿着符节,前去赦免魏尚,重新让魏尚担任云中郡郡守,冯唐也被任命为车骑都尉。
随后,汉景帝继位,冯唐下放到楚国为相,不久又被免职。到汉武帝的时候,朝廷征召贤才,冯唐又被人推荐出来,可惜已经九十多岁不能再做官了。
王勃对《冯唐列传》的解读为“冯唐易老”。固然是因为冯唐性子耿直,容易得罪人,所以迟迟得不到重用。
难道司马迁表述目的也在于此?不应该。
冯唐的车骑都尉负责主管全国的车战之士,应该说掌握着汉朝的核心战斗力。冯唐对抗击匈奴是否有战绩,司马迁却一句也没有提及。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冯唐才能到底如何,司马迁没有给车骑都尉任何记录,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只能说明司马迁用意不在此,而用冯唐反衬汉文帝、汉景帝、乃至汉武帝用人的过失,我想这才是司马迁的目的。所以苏东坡期待被重用的感慨更对司马迁路子。别忘记了司马迁为何遭受“宫刑”的。
战国烽烟中,廉颇以“破齐败燕、守卫长平”的赫赫战功铸就铁血传奇,却在暮年遭遇“一饭三遗矢”的谗言构陷,最终悒悒而终。这个被司马迁载入《史记》的典故,历经两千余年...
廉颇典故 司马迁 2025-09-05 楚怀王是昏君吗?——从历史迷雾中探寻真相在战国纷争的宏大叙事中,楚怀王熊槐始终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其刻画为“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的昏庸之君,但出土文献与后世研究却揭示出这位楚...
司马迁 楚怀王 2025-09-03 史记:跨越三千年的历史长卷——从上古传说到汉武雄图作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以恢弘的叙事框架与深刻的历史洞察,构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原乡。这部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历时十四年完成的巨著,不仅开创了“纪传体”史...
司马迁 2025-09-01 秦三世子婴身世之谜:历史迷雾中的宗室血脉探寻秦朝末年,秦三世子婴以46天的统治成为帝国崩塌前的最后见证者。然而,这位在历史转折点上登场的秦王,其身世却如蒙尘古卷般模糊不清。司马迁在《史记》中留下三种矛盾记...
司马迁 2025-08-08 霍去病射杀李广之子李敢:一场交织着亲情、权力与时代变革的悲剧公元前118年,甘泉宫猎场上,西汉帝国最耀眼的将星霍去病突然张弓搭箭,将李广之子李敢射杀于众目睽睽之下。这一箭不仅终结了李敢的生命,更在汉武帝的刻意遮掩下,揭开...
李广 霍去病 2025-08-08 李广雁门之战:血性与悲歌交织的边塞史诗公元前129年的雁门关外,朔风裹挟着匈奴铁骑的嘶鸣,李广率领的万余汉军正陷入绝境。这位被匈奴称为“飞将军”的传奇将领,此刻却因敌我兵力悬殊被围困,最终负伤被俘。...
李广 2025-08-08 张耳与陈余:刎颈之交为何反目?责任归属的深层剖析秦末乱世中,张耳与陈余的友情曾如烈火般炽热。二人同为魏国名士,逃亡途中以“刎颈之交”立誓,共历陈胜吴广起义、拥立赵王武臣、巨鹿被围等生死考验。然而,这段被司马迁...
司马迁 2025-07-08 五大刺客谁成功了?历史深处的刺杀真相与精神博弈在中国刺客文化谱系中,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记载的专诸、要离、聂政、豫让、荆轲五人,犹如五把淬毒的匕首,刺破历史帷幕,留下永恒的道德拷问。若以“刺杀目标是否死...
司马迁 2025-07-02 灌夫与李陵:一场跨越时空的历史误会西汉历史长河中,灌夫与李陵两位武将的名字因一场跨越百年的“冤枉”风波被意外关联。灌夫,这位以刚直勇猛著称的汉武帝时期名将;李陵,李广之孙、西汉末年投降匈奴的争议...
李广 2025-07-01 程不识:西汉“严将”治军典范与汉匈战争中的防御大师在汉武帝时期名将辈出的时代,程不识以独特的治军风格和稳健的防御战术,与“飞将军”李广并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而任侠,士卒亦多乐从...
李广 2025-06-26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