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亨为何不等李隆基传位?下面历史资料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在中国纪念年的封建帝制发展历程中,太子一直都是非常特殊的一个存在,作为未来皇位的继承者,他们从小就受到了很好的教育。这就是为了在皇帝突发不测的时候能够有人及时上位稳定社会秩序,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设立太子是一种防范措施。
但是太子要想上位,只有皇帝去世或者退位才可以,这种制度让很多有野心的太子忍耐不了。李亨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他本来就是太子,为什么还要篡夺李隆基的皇位?
各方势力涌现,维护自身地位
当时的皇帝基本上都是三宫六院,有许多的妃子,他们的孩子自然也不是只有一个,按照规矩,在设立太子的时候用嫡长子继承制。这就决定了在众多的子嗣当中,嫡长子具有一定的优先继承权。这对于其他的孩子来说虽然有些不公平,但这就是制度所决定的。
后来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人们意识到一味地按照嫡长子继承制选择接班人的话可能过于固守陈规,不利于人才的选拔。所以一些皇帝在选择太子的时候还是会更多的考虑接班人的实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嫡长子继承制受到冲击。
到了李隆基的时候更是如此,虽然当初他设立了太子,但是后来察觉到情况不对劲的他直接将对方废除并杀掉,这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可能是过于残忍的一件事情。但是作为一国之君,他需要为天下的平民百姓着想,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江山社稷永世长存。
费除掉自己选择的第一个太子后,为了国家的发展,皇帝还需要重新设立以为太子。在这样的契机下,李亨被父亲看中。他平日里就聪明好学,在文武方面都有一些成就,但是因为种种因素没有被选为太子。
本来他都想好了自己后半辈子就这样碌碌无为的过下去了,但是没有想到在他28岁的时候还能够被任命为太子。当然了,这么大年纪当上太子也并不容易。
当时的朝廷中李林甫、杨国忠两大集团势力正盛,李亨作为刚参与政事的人,和他们两派都没有很深的交情。同时也不愿意和他们同流合污,所以当时这两方势力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威胁,为了稳固住自己的位子,他一直都在努力。
后来一直到安史之乱以后,随着李林甫、杨国忠等人相继被杀,李亨在朝中的对手也少了很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就没有危险
两派带头人相继去世,朝堂之中别有用心的人更多,生性多疑的他并不相信朝中会有多少大臣相信自己。
所以他经常都处于一种谨慎高度紧绷的状态,为的就是防止一些人在背地里搞小动作撺掇自己的太子之位。毕竟是二十多岁才获得的这份荣耀,他对这个位子看得很重。只有现在守住自己的位子,将来才能够有能力接手国家。
少了主要的竞争对手后,朝堂之上的局势变得更加混乱,他作为太子,对自己的敌人根本就不清楚。在这样的背景下他每天都过着提心吊胆的生活,就是怕哪天突然被人用计夺走太子之位,到那时候,自己就没有办法继承皇位了。
所以出于多方面的考虑,李亨篡夺了父亲的皇位,这也是为了早点实现自己的梦想,少一些担惊受怕。
皇帝失去号召力,挺身而出
虽然是皇室中人,但是李亨从小就接受教育,他在平时的为人处世中非常讲究礼节,更不会夺人所爱。之所以会夺取皇位,也是形势所逼,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他只好下手夺走了父亲在手中的皇权。
安史之乱后,朝廷局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这些都和李亨没有太大的关系,因为身为太子,将来的国家大权始终都会落在他的手里。所以当时有不少原先李林甫、杨过纵横集团的人都表示会为他鞍前马后。
但是人心隔肚皮,这些人一面和李亨交好,一面有着自己的盘算。当时太子在朝中的势力还不是很强,所以有很多人并不看好这个在28岁才成为太子的人。在他们看来,李亨有很大的可能还会落得像前任太子那样的事情,所以并不看好这些养尊处优的太子们。
在这样的情况下,皇室在朝廷中的话语权越来越小,一些在地方拥兵自重的人势力逐渐强大起来。这样一来,朝中的局势就更加不明朗了。作为太子,他遇到的敌人更多了。而此时的李隆基更像是一个傀儡皇帝,真正的号召力并不在他手中。
所以为了和其他势力进行对抗,他就不得不先下手为强,只有这样他才能够防止自己的几个兄弟们实力逐渐强大起来,稳固住自己的地位。虽然此刻的李隆基已经逃离皇都,但是作为一国太子,他不能就这样当缩头乌龟。
在这样的背景下,他有了篡位的想法。只有手中有了权利,才能够平定叛乱,稳固局势。但是当时身为太子的他根本没有办法调动军队,唯一能支配军队的皇帝和自己又相隔千里,所以为了不错失良机,也为了及时稳定局势,李亨选择了篡位登基。
担忧命运,寻求自保
作为28岁才被立储的太子,李亨心里也非常担忧,一方面是不清楚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把自己立为太子,另一方面是担忧像他的兄长一样在太子的位置上被处死。虽然他是皇帝的儿子,但是和父亲的关系也并不是非常好,对方心里在想什么他也不清楚。
所以从做上太子的那天起他的心里就始终惶恐不安,就是担心有一天会像自己的哥哥一样被父亲处死。同时他也担忧外部势力会把他从太子的位置上拉下去。在这样的思想影响下,他整日惶恐不安。
后来自立为帝也是自保之策,他要想不被别人杀害,就需要掌握绝对的权利,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只有当皇帝。但是父亲迟迟都没有退位的想法,他的心里非常焦虑,在安史之乱中这种想法得到催化,最终篡位。
他之所以这么做,有很大一部分因素也是为了自保,求生欲是人的本能反应。作为太子,他如果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国家就这样被叛军占领,心里肯定不舒服。而且即便是不反抗,将来叛军获胜,他作为前朝太子,也并不会有太好的下场。
当时的大唐已经是名存实亡了,虽然名义上还是一个国家,但实际上已经是四分五裂的状态了。当时的李隆基还在位,年纪已经不小了,他也没有更多的精力管理国家事务了,但是还一直抓着权力不放。
这让李亨心里非常痒,身为太子,有一番大抱负却没有地方施展,所以他的心中市场苦闷。后来在马嵬坡的时候,他下定决心自立为帝,带着自己的心腹找到了当时的节度使郭子仪。
之所以在第一时间就找他,是因为这个人手中有军队。当时李亨已经成为了皇帝,他自然不愿意看着自己的国家就这样衰败下去,他下定决心要把国土都抢回来。在种种因素的影响之下,身为太子的他篡取了皇位。
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七月,长安城被一场突如其来的政变撕裂。龙武将军王毛仲率三百禁军包围太平公主府邸,这位曾权倾朝野的公主仓皇逃入山寺,三日后被赐死于家中,...
李隆基之后的皇帝是谁 太平公主 2025-09-01 权谋漩涡中的败局:太平公主为何斗不过李隆基?在唐朝波谲云诡的权力斗争中,太平公主与李隆基的姑侄对决堪称经典。作为武则天最宠爱的女儿,太平公主曾权倾朝野,却在与侄子李隆基的较量中彻底溃败。这场权力博弈的结局...
武则天有男宠吗 李隆基之后的皇帝是谁 2025-08-28 唐玄宗一日杀三子:权力漩涡中的父子悲剧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四月,长安城笼罩在一片阴霾之中。唐玄宗李隆基在一日之内连下两道诏书:先是将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废为庶人,紧接着又赐予三尺白绫,令...
李隆基之后的皇帝是谁 2025-08-14 唐玄宗的三个女儿:命运交织的皇室女性群像唐玄宗李隆基作为中国历史上子嗣繁盛的帝王之一,其女儿群体的命运轨迹折射出盛唐皇室的权力格局与女性生存智慧。在史书记载的二十九位公主中,永穆公主、咸宜公主与太华公...
李隆基之后的皇帝是谁 2025-07-21 李亨是个好皇帝吗?——从历史功过与时代困局看唐肃宗的复杂统治唐肃宗李亨(711年—762年)是唐朝历史上最具争议的皇帝之一。他以“灵武称帝”扭转安史之乱的战局,却因任用宦官、纵容后妃干政导致朝政腐败;他收复两京的功绩被后...
李亨 唐肃 2025-07-21 王皇后被废的真正原因:宫廷权谋与家族博弈的双重绞杀在唐朝近三百年的历史中,王皇后被废事件堪称皇权与门阀势力角力的标志性案例。无论是唐高宗李治废黜太原王氏之女,还是唐玄宗李隆基罢黜同州王氏之后,两起事件均以皇后无...
李治是怎样一个皇帝 李隆基之后的皇帝是谁 2025-07-21 谢阿蛮与唐玄宗:盛唐舞影中的君臣佳话在唐朝开元盛世的辉煌图景中,唐玄宗李隆基不仅是政治领袖,更是艺术狂热的推动者。他扩建宫廷乐舞机构,网罗天下艺伎,将长安打造成世界艺术之都。在这片歌舞升平的土壤中...
李隆基之后的皇帝是谁 2025-07-17 陈玄礼:大唐风云中的忠勇守将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动荡岁月里,陈玄礼以忠诚与果敢书写了一段传奇人生。作为唐玄宗李隆基的宿卫将领,他历经两次宫廷政变、一次安史之乱,最终以八十八岁高龄善终,其人生轨...
李隆基之后的皇帝是谁 2025-07-14 李隆基与武惠妃:权力漩涡中的爱恨纠葛与悲剧终章在中国唐朝的宫廷史上,唐玄宗李隆基与武惠妃的情感纠葛堪称一部惊心动魄的权力悲剧。这位开创“开元盛世”的帝王,晚年却因宠妃武惠妃的离世陷入疯狂,甚至被后世推测为亲...
李隆基之后的皇帝是谁 惠妃 2025-06-30 和政公主:以“和政”为名的乱世仁心在唐朝的公主封号体系中,“和政”二字绝非随意赐予的荣耀,而是政治寓意与个人品德的双重投射。唐肃宗李亨为第三女择选“和政”作为封号,既暗含对太平治世的期许,更成为...
李亨 唐肃 2025-06-27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