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一无是处的魏忠贤?崇祯到死方知杀错,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木匠皇帝的遗嘱
1627年,天启帝朱由校离病死还有十天的日子,深知大限已至的他,将皇弟朱由检急召入宫。床榻前朱由校声泪俱下的叮嘱朱由检:“德约(朱由检字),朕知你有尧舜之能,这大明江山就交给你了,忠贤恪谨忠贞,可堪大用。”

十七岁的朱由检唯唯诺诺的一一应允。然内心对这个大字不识的哥哥充满了鄙夷,一个不问国事的木匠,一个草菅人命的无赖,这大概是他对这两人最真实的内心评判了。
最鄙夷的人,是最正确的人
朱由校就真正的简单么?或许简单但有一点朱由校比崇祯聪明多了,别看人家大字不识,整天倒弄木工活,人家懂得帝王对于权臣的制衡之术。
他知晓魏忠贤的本事,也懂得压制东林党的独大更明白自己的半斤八两。一个文盲好好地做好木工即可,魏忠贤这职业经理人虽说爱杀人,但为他老朱家治理江山方面还是可圈可点的,这不,大明的军饷都是靠人家魏忠贤完美解决的。

再说魏忠贤,都知其市井无赖出身,为出人头地的他,中年自阄入宫,由守门太监做起,通过客氏崛起,逐渐成为控制内阁、左右朝政的九千岁。
他利用手中权势结党营私,杀戮忠良,无恶不作,这是事实。但也说明一个事实,人人可以做坏人,但可以做到权倾中外的坏人能有几个?没有手腕单靠兢兢业业岂能上位?足以见其心机之深,权谋之精。
这世道并不是坏人就不会做对的事,所谓好人未必行的就是好事。
魏忠贤的正确事
在魏忠贤得势掌权之时,对抗后金方面,魏忠贤并不是任人唯亲,他提拔了不少贤士,孙承宗,袁崇焕都是他所提拔的猛人。其中还有一人成为了清廷的噩梦,以至于清代的关于明代史书都无人敢提他,怕被杀头,他便是追着后金满地找牙的袁可立。
对于战功,魏忠贤也是论功行赏。连袁崇焕大人都为巴结魏忠贤修了生祠,然魏公公也并没有为此嘉奖他,而是嘉奖了勇于担当奋力出击的满桂同学。
对内,大灾之年为挽救大明连年战争逐渐崩溃的财政,魏忠贤推出了针对大地主阶层的工商税和矿业税,组建了以太监为主的征税班子,从而保证东南的赋税能够真正进入大明国库中。魏忠贤本身市井出身,了解民间疾苦,在粮食锐减苦不堪言的农民面前,魏忠贤采取了减免农民税收的举措,这一举动无疑让农民减轻了非常大的负担。

其中东南上缴的工商税总额更是占据了大明王朝总收入的半壁江山。
工商和矿业税那时基本都是文武群臣和皇亲国戚所操控,魏忠贤这么干自然会得罪那些既得利益者,但是他明白大明要运转就得这么干。他有胆量,然而崇祯的经济学看来比魏忠贤差了两条街。
在当时明代这个结党营私,皇帝才能并不出众的天启年间,魏忠贤无疑是个最正确的坏人,乱世之中需要的便是这种狠角色,乱世用重典和重症下猛药一个道理。
年轻人 朱由检
十七岁的朱由检终于登上了帝位,魏忠贤想好好地服侍这位木匠皇帝托付给他的新主子,他以为朱由检懂得朝堂的制衡之术,然而他高估了年轻人朱由检的情商,赶鸭子上架的朱由检大概没有一个好的太傅,登基后的朱由检两个月后赐给了魏忠贤三尺白绫。

魏忠贤自缢前惨淡一笑,自嘲道,大明它日必毁于东林党人之手。
朱由检自以为不过就解决了个祸国殃民的阉人罢了,没想到他失去了一个最重要的棋子,其实也阉割了大明的气数。
东林党的真面目
十七岁的崇祯真的很嫩,他只是看到了魏忠贤真的很坏,却看不出东林党的贪,这帮人成为了他以后十几年最大的坑。
魏忠贤死后,东林党人彻底的一枝独大,他们用甜言蜜语哄骗崇祯,取消或减弱了让他们肉疼的家族生意中的工商税和矿税,要了解天启年间这些工商税收可占据国家财政收入的一半之多。
结果崇祯时期的大明财政立刻重新陷入了危机,不是有个定律么,世界的财富永远掌握在那百分之几的有钱人手中,这群东林党便是这个群体的一部分。
就是这么一群空谈爱国的东林党,打仗不会打,掏钱不愿掏,他们不过是一群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出身名门,却不懂民间疾苦,只是一群喊着口号不切实际的摇摆者,他们精神上和那司马衷的百姓“何不食肉糜”无差别。
天灾与蝴蝶效应
1628年,大明有地方已开始天灾迹象,1633年后,旱灾、蝗虫开始蔓延,无年不灾。到1640-1641年,大饥荒就在发生了。出现大旱,西北因而粮食奇缺,粮价飞涨,许多人被饿死,饿殍遍野,易子而食。

而此时的大明对付后金需要军饷,东林党的减免工商税行为,大明本就单一的农业税收的已不能支撑大明军饷,东林党还一味怂恿崇祯加重农民税收,农民根本没有活路了,这才有了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起义。
实在穷得叮当响的崇祯也曾想重新启用工商税,可每次提及,皆被东林党人以"皇上怎么能与民争利"驳回。此时的朝堂早已是东林党这群蛀虫的暖床,如果你问崇祯怎么不坚持呢?那答案就是他已被东林党架空,根本就指使不动,不然北京城破之时,这些人等待的就是易主罢了。作为皇帝的崇祯此时终于明白了魏忠贤的重要性,为时已晚。
他想过重新重用太监集团来抗衡东林党,可以始终唯有一个如此格局之人能担以重任。重用了一个高起潜,还是个废物,害死了大明战神卢象升,最后投靠了清军。
迟到的顿悟
李自成攻入北京前,崇祯派人秘密地重新安葬了魏忠贤的遗骸,然后被太监王承恩搀扶着走向景山,崇祯望着挂着三尺白绫的歪脖子树,问王承恩:“我是不是杀错了魏忠贤?”王承恩答道:“天灾人祸,皇上,哪还有什么对错,错在气数。”

随后,这位忠心耿耿的王承恩随崇祯自缢而亡。崇祯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也会和魏忠贤一个结果,更不会想到陪伴自己最久的会是一个太监,这或许是他一生最大的讽刺。
如若崇祯在下面见到朱由校的时候,朱由校问其,吾弟,若忠贤不死,事何以至此?不知他何言以对。
天启七年(1627年)八月,明熹宗朱由校驾崩,其弟朱由检(崇祯帝)在皇嫂张嫣的鼎力支持下登上皇位。面对这位年仅21岁、出身平民却以美貌与智慧著称的寡嫂,崇祯帝的...
朱由检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吗 朱由校是个怎样的皇帝 2025-10-15 天启帝朱由校:二十三岁早逝背后的王朝危机与个人悲剧1627年9月30日,明熹宗朱由校在乾清宫驾崩,年仅二十三岁。这位被称为“木匠皇帝”的年轻君主,其死亡不仅是个体生命的戛然而止,更成为明末政治动荡的缩影。从意外...
朱由校是个怎样的皇帝 启 2025-10-14 崇祯十七年勤政路:明朝覆亡的制度性困局公元1627年,17岁的朱由检在紫禁城文华殿接过象征皇权的玉玺,面对的是祖父万历年间埋下的财政黑洞、父亲天启年间的阉党乱政,以及关外后金铁骑的步步紧逼。这位以&...
朱由检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吗 启 2025-10-09 明朝太监曹化淳结局:忠臣蒙冤与历史正名的悲歌在明朝末年的历史长卷中,曹化淳(1590年1月9日-1662年6月29日)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人物。作为崇祯帝朱由检的近臣,他历经宦海沉浮,最终在清初以“被诬遗嘱...
朱由检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吗 2025-09-19 崇祯南迁之议:理想与现实的撕裂1644年春,北京城在李自成大顺军的围困下摇摇欲坠。崇祯皇帝朱由检站在紫禁城的高台上,望着远处升起的烽烟,内心翻涌着复杂的情绪。这位以勤政著称的末代君主,曾三次...
朱由检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吗 李自成 2025-09-02 长平公主与周世显:末世鸳鸯的生死抉择1644年甲申之变中,崇祯皇帝朱由检在煤山自缢前,挥剑砍向15岁的长平公主朱媺娖。这一剑斩断公主左臂,却未斩断她与驸马周世显的命运羁绊。两年后,这对乱世鸳鸯在清...
朱由检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吗 长平公主 2025-08-29 崇祯杀乐安公主:末世皇权的悲歌与挣扎1644年3月19日,李自成农民军攻破北京城,崇祯皇帝朱由检在煤山自缢,明朝覆灭。这场历史巨变中,乐安公主朱徽娖的命运成为解读末代皇权悲剧的典型样本。作为明光宗...
朱由检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吗 乐安公主 2025-08-26 朱由校与客氏:一场复杂情感交织下的特殊依恋在明朝历史的长河中,明熹宗朱由校与乳母客氏的关系一直备受争议,其中朱由校对客氏的“喜欢”更是引发了诸多猜测与讨论。这种特殊情感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朱由校是个怎样的皇帝 客氏 2025-08-13 朱由榔:南明末代皇帝与明朝皇统的终结者在中国历史的宏大叙事中,关于“最后一位明朝皇帝”的界定常引发争议。若以传统认知中“明朝”的存续为标准,崇祯帝朱由检的殉国(1644年)标志着北京朝廷的覆灭;但若...
朱由检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吗 朱由榔 2025-08-06 朱由榔的皇室血脉:七子命运与南明悲歌在明清易代的动荡岁月中,南明永历帝朱由榔作为明朝宗室最后的象征,其家族命运与王朝兴衰紧密交织。作为万历皇帝朱翊钧的亲孙、崇祯皇帝朱由检的堂弟,朱由榔的七子命运折...
朱由检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吗 朱翊钧是个好皇帝吗 2025-07-18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为何冲突不断 双方有哪些历史恩怨 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