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东汉末年刘备麾下名将,以忠义见称于后世。关羽去世后,民间尊为“关公”,历代朝廷多有褒封。清朝雍正时期,尊为“武圣”,与“文圣”孔子地位等同。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名列“五虎上将”之首,使用青龙偃月刀。下面历史资料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看了《三国演义》之后,就会发现赵云出场一般自报家门“常山赵子龙”,而张飞的“燕人张翼德”跟他差不多,为何关羽却从不这样自称?
第一,关羽是杀人在逃通缉犯,不方便自报家门;第二,关羽熟读《左传》,算是半个文化人 ,所以不会自称云长,自称表字在当时是非常没有素质的表现:第三,赵子龙中的“赵”、张翼德中的“翼”,都是第四声,在战场上喊起来特别有气势,而关云长三个字都没有第四声,喊起来就失去了那种气势。
关羽是河东解县人,之所以跑去涿郡,是因为有命案在身。
“我乃常山赵子龙”,看过《三国演义》电视剧的人,对这句话可谓是如雷贯耳,尤其是长坂坡那七进七出单骑救主的场面,想起来都让人热血澎湃。

因此,很多人不仅对赵云的字“子龙”有了深刻的印象,对赵云的老家“常山”也印象深刻。
无论古今,乡土情怀是中华民族大多数人都难以避免的一种感情寄托,而对外人报名号的时候,提到自己的家乡更是一种常态,它不仅是自身的一个标签,便于与他人分辨清楚,更是透出一种“今日我以家乡为荣,明日家乡以我为荣”的乡土情怀。
在《三国演义》中,几乎每个出场的人对外人进行自我介绍的时候,都会提到自己的家乡,最让人印象深刻的除了赵云之外,想必就是“燕人张翼德”了。
当阳桥头,张飞据水断桥,面对曹操大军追来,大喝一声“燕人张翼德在此,谁敢与我决一死战?”
不仅吓破了曹军士兵的胆,连曹军将领夏侯杰都因受到惊吓肝胆碎裂,从马上摔了下来,当场死亡。
然而,作为与张飞、赵云齐名,甚至是名声更大的关羽却很少自报家门,一般轮到关羽出场,总是摸着自己的长髯,慢吞吞地说道“关某如何如何。”

为何关羽不敢自报家门呢?
这其实与他的来历有关,在《三国演义》中,关羽第一次出场就是在涿郡与刘备、张飞相识的那一段,不打不相识,关羽对刘备曾有自我介绍:
吾姓关,名羽,字长生,故这里将能遮荫的大树比作车盖。后改云长,河东解良人也。因本处势豪倚势凌人,被吾杀了;逃难江湖,五六年矣。
虽然关羽介绍说自己是看不惯豪强仗势欺人,这才出手杀人,可是无论哪朝哪代,动手杀人都是犯罪的,因此他这才从河东跑到涿郡。
这也是关羽对人从来不自报家门的根本原因,刘备、张飞与他意气相投,坐一起喝几杯酒,成为了生死兄弟,自然不需要隐瞒。
但怎么说,他的杀人在逃的身份是抹不掉的,在早期,需要躲避官府和仇人,不仅不能张扬,还得隐姓埋名;后来功成名就之后,虽然不再怕别人知道他的家乡,可是长期以来的习惯、以及以前的黑历史不想曝光在外人面前,这两个原因导致他也不会随意对人自报家门。
有文化的都不会自称表字,可见关羽是个文人
在三国时期,一般人的名字是两个字,而复姓就是三个字,如刘备、曹操、孙权,诸葛亮、司马懿。
这两个字分别是姓和名。

而三国时期,每一个士人,成年之后都会有一个字,又称表字,比如刘备字玄德,曹操字孟德,诸葛亮字孔明。
除了称呼姓名之外,还有一种称呼,那就是直呼表字,或者姓后面加表字,如孔明、诸葛孔明。
但是这种称呼一般不会自称,都是关系比较好的亲友长辈才能这样称呼。
因为,表字本来是对名的补充和解释,就是用来让人称呼自己的,而直呼名字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除非正式公文,很少有人直呼名字的。
所以,这个表字与名通常是一个意思,或者是彰显其德,隐含有长辈对晚辈的期许之意:刘备与曹操的玄德、孟德就是彰显其德;而关羽的云长、赵云的子龙其实就是对名的一种诠释、补充。
总结:三国时期,与外人说话时候自称一般称名,表示自谦,外人称呼你一般称呼字,表示礼貌。
所以关羽、赵云对外人理论上应该自称关羽、赵云,外人称呼云长、子龙。
无论是长辈、晚辈还是平辈,自称都是不能称呼字的,就像张翼德、赵子龙这种称呼,如果出自他们本人之口,那是一种相当没有涵养,相当不礼貌的做法。
哪怕是第一次见面,需要介绍自己的字,那也是在介绍名之后再顺便提一句:常山赵云字子龙。

而张飞与赵云之所以如此自称,想必是非士人出身,而关羽却熟读《左传》,自然需要与二人有所不同,《三国志》裴注里就有这样的记载。
江表传曰:羽好左氏传,讽诵略皆上口。
民间传说,在关羽投奔曹操的时候,因为刘备不知所踪,留下刘备的两位夫人与关羽同处曹操大营,曹操为了离间关羽与刘备,竟然安排关羽与两位嫂嫂共处一室,关羽为了避嫌,想了一个办法。
他坐在窗前,点着灯,手握一本《春秋》,一读就是一整夜,所以有了关羽熟读《春秋》的说法。(不过这个《春秋》并非孔子所著《春秋》,而是左丘明的《左传》,一般又称为《左氏春秋》。)
其实以上两个理由都是闲谈,毕竟《三国演义》只是一本通俗小说而已,作为文学作品,并非历史书,没有那么多讲究,真正让关羽不和张飞、赵云一样自称的原因是因为他的名字中间都没有第四声,喊起来没有那种震慑敌人的气势,所以才不自称“我乃解良人关云长!”
和硕和惠公主(1714年11月16日—1731年11月2日),作为清朝康熙帝的孙女、怡贤亲王胤祥的第四女,同时也是雍正帝的养女,她的一生虽短暂却充满传奇色彩,在...
康熙的儿子们 雍正如何继位的 2025-11-21 清世宗雍正皇帝简介:爱新觉罗·胤禛——清朝第五位皇帝爱新觉罗·胤禛(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8日),清朝第五位皇帝(1722年12月27日—1735年10月8日在位),定都北京后的第三位皇帝,年号...
雍正如何继位的 2025-11-21 田文镜:雍正时大臣心腹,称模范疆吏田文镜(1662年—1733年),字抑光,清朝康熙、雍正时期的重要大臣,原隶籍汉军镶蓝旗,雍正五年(1727年)因功抬入汉军正黄旗。他以铁腕治政、清廉刚正著称,...
康熙的儿子们 雍正如何继位的 2025-11-20 三大悍将擦肩而过:刘备人才战略的致命遗憾在东汉末年群雄逐鹿的棋局中,刘备以"匡扶汉室"为旗号,凭借关羽、张飞、赵云等五虎上将的勇武,在乱世中开辟出三分天下的基业。然...
赵云 关羽 2025-11-18 端柔公主的抗争与妥协:一场远嫁蒙古的命运博弈在清朝雍正年间,一场围绕公主远嫁蒙古的政治联姻,因一位公主的激烈反抗而充满波折。这位公主便是和硕端柔公主,她以大哭三天三夜的激烈方式抗拒远嫁,最终在皇权的威压下...
雍正如何继位的 和硕端柔公主 2025-11-17 年羹尧倒台后:妻儿命运中的皇权铁腕与家族血泪雍正三年十二月,一代权臣年羹尧在狱中自裁谢罪,这位曾让西北军民闻风丧胆、令朝堂百官俯首的"年大将军",最终以九十二项大罪的罪...
雍正如何继位的 年羹尧 2025-11-14 智勇相携:诸葛亮与赵云的君臣佳话在三国乱世的风云变幻中,诸葛亮与赵云的关系宛如一颗璀璨星辰,闪耀着独特的光芒。他们之间的情谊并非简单的君臣之义,而是融合了政治理念的高度契合、军事行动的默契配合...
赵云 诸葛亮 2025-11-13 圆明园阿哥弘曕:被宠爱毁掉的皇室骄子在清朝乾隆朝的皇室成员中,爱新觉罗·弘曕的一生堪称一场充满戏剧性的悲剧。这位雍正帝最小的儿子、乾隆帝最年幼的弟弟,从备受宠爱的“圆明园阿哥”沦为被降爵罢官的罪人...
乾隆后的后面是谁继位 雍正如何继位的 2025-11-12 赵云与四位女性的纠葛:为何仅与糜夫人关系成谜?赵云作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其“常胜将军”的形象深入人心,但关于他的私人生活,尤其是与四位女性的情感纠葛,始终是历史与文学的争议焦点。其中,他与糜夫人的关系最为扑...
赵云 2025-11-12 雍正与宜妃:权力更迭下的恩怨纠葛在清朝康熙与雍正两朝交替之际,宫廷内的权力斗争错综复杂,其中雍正帝与康熙宠妃宜妃之间的恩怨,成为这段历史中颇具戏剧性的一幕。雍正对宜妃的羞辱,背后交织着个人情感...
康熙的儿子们 雍正如何继位的 2025-11-12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为何冲突不断 双方有哪些历史恩怨 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