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浴在我国有着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接下来听听历史资料小编讲一讲他的一些故事。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沐浴》中写过这样的诗句:“经年不沐浴,尘垢满肌肤。今朝一澡濯,衰瘦颇有馀。”
从白居易这简单的这两句诗中,我们可以得知古人的生活环境跟现在相比实在是天差地别。比如说他这样的大诗人、名流士子的形象居然这样的。多年没有洗澡的他,偶尔洗一次澡就洗下几层厚泥,整个人都“哀瘦”了不少,这种情况实在是让人惊讶。
和许多人想象的不一样,对于古人来说,洗澡是一件特别奢侈的事情。而且在古人的观念中,洗澡这种习惯非常一般,除了祭祀之外没多少人会当成特别重大的事情。因此,才出现“经年不沐浴”的事情。古代名流士子尚且如此,那寻常百姓就可想而知了。
当然,可能有些人会好奇,为什么古人会有“经年”不洗澡的事情出现呢?
事实上,这还是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度低下的缘故决定的。
一、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
在洗澡这件事上从一些文献资料上来看,古人还是比较讲究卫生的。在先秦时期沐浴基本上就已经被整个国家推广开了,不过当时主要是规定在祭祀前或者重大节日之前进行沐浴。
然而,洗澡对于现在人来说实在是一件不值一提的小事,但对于古人来说,洗澡就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了。想来对于王公贵族来说,三五天洗一次澡应该不是问题,毕竟当时社会上的顶层人士是完全可以享受到便利的。
不过,对于中下阶层的百姓来说,是不可能浪费大量的资源来进行洗澡的。一方面,寻常百姓生活困顿,基本上每天都忙于生计,没有多余的精力花费在洗澡一事之上。另外一方面,还是生活困顿的缘故,使得他们没有多余的钱财花费在洗澡上面。
这里所说的浪费资源,并非如同人们所想的那样是浪费水资源。实际上,对于古人来说,水资源应该还是充足的。但是洗澡的时候要烧热水,这却是会“浪费”大量的木炭。
白居易在《卖炭翁》中写到“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从白居易描写的穷苦大众生活状况来看,人们卖炭得来的钱财全部花费在了穿衣和吃饭两方面了。就是这样的情况,古人身上还“衣正单”呢,哪有多余的钱财花费在烧水洗澡上面。
若是按照王公贵族三五天,不,甚至是十多天洗一次澡的频率来算,寻常百姓肯定是无法生存下去的。因此,穷苦大众必须节衣缩食,经过半年或者一年以后有点余钱之后,才能打理一下,去洗个澡什么的。
由此看来,正是因为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度低下的缘故,使得广大百姓只能将全部精力放在生存上,而不是洗澡这样的小事上。
不过,说起来你可能不相信,在古人的眼里,“沐浴”和“洗澡”还不是一回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若是对古人秉性了解的话,就会知道古人在咬文嚼字方面特别讲究。对于古人来说,洗澡并不是全身都洗,沐浴才是全身都洗。千万可别搞错了,不然会闹笑话。
二、沐浴和洗澡的区别
前面说过,古代寻常百姓家洗澡的频率很低,有三五个月一次的很正常,一年一次的也不稀奇。实际上我们用现在的话这么说没什么错,但若站在古人的角度来谈论此事,那就是“沐浴”的频率,而并非是“洗澡”的频率了。因为古人将“沐浴”和“洗澡”严格区分了开来。
在甲骨文中,“沐”字看上去很形象,就像一个人弯腰低头以双手在器皿中掬水洗发一样。而“浴”字则看上去就像整个人站在器皿中洗漱一样,身边还洒满小水滴。
到了东汉时期,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对此解释的更到位更精确了一点。在这里面,他解释“沐”就是指洗头发,“浴”则指的是洗身子,“洗”则指的是洗手,“澡”指的就是洗脚了。
从这些解释可以看出来,对于古人来说,“沐浴”就是连同整个身子和头发一块清洗,跟我们现在说的洗澡沐浴是一回事。而“洗澡”则更像是我们现在饭前睡前的洗手和洗脚。
因此,对于古人来说,我们不能说他们多年没有洗澡,应该如白居易写的那样,可以说他们多年没有沐浴。
另外,在古人的观念中,“沐浴”可能还有另外一层意义。那就是在祭祀或者重大节日的时候才会进行“沐浴”,平时是不会太过看重的。也就是说,在古人观念中,“沐浴”更像是一种礼仪。
譬如说,“沐浴斋戒”这个词语就是这样来的。因为《黄帝内经·素问》中有记载,“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而祭祀的目的就是为了祈福或者驱邪,如此看来,在古人的认知中,“沐浴斋戒”这种手段在祭祀前和重大节日前进行就非常有必要了。
由此可见,对于古人来说,“沐浴”是一件比较严肃的事情,也是一件平时不怎么上心的事情。而“洗澡”则就相对简单很多了。
那么,古人沐浴的频率是多少天一次呢?
实际上,关于这个问题就必须要将有钱的王公贵族和没钱的穷苦大众分开来讨论了。
三、古人沐浴的频率
西周时期,国家规定祭祀前和重大节日之前,每个人都必须要“沐浴斋戒”,同时还规定子女要每个三五天就得给父母洗发洗澡。到了汉代之后,《汉官仪》上面记载,朝廷官员都要“五日一假洗沐,亦曰沐浴”。
也就是说汉代时候的皇帝就受不了臣子身上的气味,强制规定每隔五天之后就放假一天去休息和沐浴。到了唐朝时期,这个休沐的规定被延长到“十日一假休沐”的程度。
由此可见,对于王公贵族来说,沐浴的频率基本上是五天一次,各朝各代根据规定也有所不同,也有十天一次的。当然,这只是针对王公贵族而言是这样,对于穷苦百姓或者白居易这样的读书人,恐怕没有人会将那些规定当回事。
也就是说,对于穷苦百姓来说,半年以上或者一年以上沐浴一次才是“常态”。
另外,到了宋朝这个商业比较繁荣的年代,百姓大众开始注重个人卫生的状况了。街头巷尾不仅茶楼酒肆林立,就连公共浴室都出现了。这个时期的百姓只要花一些“汤钱”就能痛痛快快的洗个热水澡。相信对于宋朝的寻常百姓来说,隔三差五来一次沐浴不成问题。
当然,对于实在是穷苦不堪的人来说,那估计依旧是“经年不沐浴”的频率。这种现象即便是到了清代以后,依旧是这般样子,富人沐浴频率根据自己心意决定,而穷苦人家只能精打细算了。
便是从这些细微之处来看,我们也能得知古人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不堪。由此对比一下现如今的生活环境,免不了还是得感叹一番:还是现代生活条件好啊!
在中国古典诗歌的璀璨星河中,王维、白居易、李贺三位诗人以独特的艺术风格与精神境界,被后世分别冠以“诗佛”“诗魔”“诗鬼”的雅号。这三位诗人不仅以诗才名动天下,更...
白居易 王维 2025-09-10 秋雨梧桐锁盛唐:白朴梧桐雨中的历史苍凉与人性褶皱元代剧坛的秋风中,白朴以一曲《梧桐雨》将盛唐的繁华与衰败凝固成永恒的戏剧意象。这部取材于白居易《长恨歌》的杂剧,以安史之乱为背景,通过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白居易 2025-08-04 白居易与关盼盼:一场跨越生死的诗情悲剧在唐代诗坛的璀璨星河中,白居易以《长恨歌》《琵琶行》等名篇成为现实主义诗歌的巅峰代表。然而,这位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为理念的诗人,却因一首诗卷入...
白居易 2025-07-22 拨开迷雾:白居易与元稹“换小妾”谣言真相在历史长河中,白居易与元稹作为唐代文坛的双子星,其深厚的友谊与卓越的文学成就备受瞩目。然而,近年来网络上却流传着二人“换小妾”的离奇说法,这一谣言不仅损害了两位...
白居易 2025-04-07 白居易宰相弟弟之殇:为何背负千古骂名?在唐代文坛,白居易以其深邃的诗意和关怀民生的情怀,赢得了“诗魔”的美誉。然而,他的堂弟白敏中,虽然也曾在政坛上崭露头角,甚至官至宰相,却背负着千古骂名。那么,白...
白居易 白敏 2025-03-25 唐代最著名的女诗人——李冶在中国古代文学的璀璨星河中,唐代诗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远的历史影响而著称。在这一时期,不仅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男性诗人的辉煌成就,女性诗人也以其独特的才情...
李白 白居易 2025-03-10 白居易为何敢在李隆基逝世后不久创作长恨歌?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以其深情细腻的笔触和宏大的历史背景,成为了流传千古的佳作。这首诗以唐玄宗李隆基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为核心,通过丰富的...
李隆基之后的皇帝是谁 白居易 2025-02-28 中国十大文豪之李白与白居易:文学成就的璀璨双璧在中国古代文学的浩瀚星空中,李白与白居易无疑是两颗最为耀眼的星辰。他们各自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卓越的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一、李白:浪漫主义...
李白 白居易 2024-12-30 新乐府运动:诗歌革新运动白居易等人倡导新乐府运动,又称“元白新乐府”,是唐代中期一场重要的诗歌革新运动。这场运动的主要倡导者是白居易、元稹等一批杰出的诗人,他们以创新的精神,对传统的乐府诗进行了...
白居易 2024-05-28 白居易:文学成就与个人字号的关联白居易,作为唐代著名的诗人,以其卓越的文学成就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而广受赞誉。然而,除了他的诗歌作品外,他的字号及相应的称谓也同样值得我们关注和探究。 ...
白居易 2024-05-16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