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起仗时,东晋为何死活不迁都避难?下面历史资料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公元311年,西晋永嘉年间,北方少数民族军队争相攻入中原腹地,五胡乱华爆发。为了保存实力,琅琊王司马睿在大臣王导的辅佐下,率领大量北方官吏、民众渡过长江,在东吴旧都城建康建立朝廷,史称东晋。
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又一次成为国家的首都。但是,作为东晋都城的建康,却在此后的百余年间,屡屡被王敦、苏峻、桓玄等内部叛军攻破,战火就在首都核心爆发。为何东晋君臣执着于在建康定都,即使战乱不断,仍旧不肯迁移到其他城市建都?
一是建康周边地区开发历史长,物产丰富,资源供应充足。自春秋时期起,建康一带就是吴越两国的核心区域,无论是吴国都城姑苏,还是越国都城会稽,都临近建康。在三国时期,建康自身就是东吴的都城。
可以说,在东晋时期,南方最繁盛的地带就是建康及周边区域。此处山林开荒程度高,耕地面积大,加上水网密布、灌溉便利,确保了稳定的产粮量。因此,能够供应都城众多官吏军队所需生活物资,是建康始终作为都城的重要原因。
而且,都城的官吏、军队和随从人数众多,动则就是十几万,而且都是不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完全依赖调运粮食补给。建康靠近会稽等浙东六郡,便于这些产粮大郡输送粮食税赋,可以避免造成的巨额押运损耗。
一旦离开建康,南方其他地区开发水平较为滞后,难以供应物资粮食,必然从长江下游的产粮区长距离转运。路途中损耗,加上押运民夫也需要口粮,将会是一个天文数字。原本的税赋总量,就不足以支撑多出来的消耗。只能增加民众承担的税赋,而这必然会激化社会矛盾。因此,即使遭遇多次叛乱战争,东晋朝廷从现实物质条件方面考虑,也只能仍然留在建康地区。
二是营建新都城耗费的人力物力不可估量,对于南方民众来说难以承受。建康作为东吴都城,几代东吴统治者精心营建,在数十年时间里建成宫殿官署等大型建筑,城市的配套设施建设完备。即使饱受战乱破坏,仍有一定的城市基础。迁移都城,则需要重新在其他地区再次营造宫殿官署,以及加建城墙、道路等大量军事和民用建筑。不仅会消耗大量财富,在古代科技水平限制下,更需要漫长的建设时间。而东晋自南渡以来,内忧外患,民不聊生,实在难以承担建设新都城的代价。
因而,建康遭受再多战乱侵袭,东晋君臣都只能继续在现有环境下坚持。毕竟,相较于建康,南方的其他城市城池狭小,根本容不下庞大的官吏军队长久定居。“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建业就是建康的另一个名称。东吴时期,吴主孙皓试图迁都武昌,获得战略优势地位,防范上游来敌。但是,广大的官吏民众却传唱起这首歌谣,强烈地反对迁都到武昌。从此可以看出,迁都的行动不但不得民心,反而会加速王朝的灭亡。
三是当时南方的经济发达区域有限,除了建康,就是会稽、扬州和武昌等地。但是武昌远离江东江南的产粮区,只凭荆州一地的粮食物资产出,难以供给。而从建康等长江下游长途转运粮食,成本太高。而且,武昌和周边的荆州、江州地区,一直以来是防御北方入侵的军事重镇,军队遍布。掌控这些军队的世家,长期经营武昌、荆州,势力强大。东晋朝廷贸然迁往武昌,自主性难以得到确保,极有可能被架空。不如在下游,凭借建康地利人和,分庭抗礼。
而扬州在长江以北,无险可守。虽然靠近江南产粮区,但时刻面对北方政权入侵,比在建康面对的内部叛军还要危险。另外。会稽位于浙东六郡,是南方士族的大本营。迁都会稽,无异于把政权拱手让给南方士族。因此,建康虽然地形易攻难守,但相较于南方其他大城市,地理位置和安全性、统治基础其实更好,更适合作为都城。
四是建康邻近江北,逃难侨居的北方流民士人众多,为南渡朝廷提供了坚定的支持。永嘉之乱后,大量北方民众逃离故土,来到了相对稳定的南方。而东晋朝廷出于稳定统治的考虑,严格禁止流民组成的乞活军度过长江。
东晋在江北地区设置侨州郡县,安置流民和北方中小士族。而这些北方民众也就成为东晋朝廷的重要兵源,形成了以北府兵为代表的江北军事势力。而东晋朝廷作为北方逃难而来的政权,在南方士族中威信有限,根基不稳。远离建康,意味着离开北府兵等江北流民军的军事支持。东晋只有在建康,才能既依托长江天险,又就近控制江北广大区域,保持跟侨居势力的联系,以此维护统治的稳固。
五是东晋继续推行占田制及荫客制,使得南渡北方士族迅速在建康周边占据大量庄园田地。世家谢氏中的名臣谢安石,隐居建康附近的会稽,在东山的自家庄园纵情声乐,被当时士人称为“安石不出,奈天下何?”。这侧面反映,当时世家大族庄园跨州连郡,沉迷于繁华。让他们抛弃家族庞大产业迁居,无异于痴人说梦。
同时,根据东晋的课田法课税,世家大族的田地和佃户都属于免税范围。扎根建康后,开发已久的肥沃庄园田地为世家带来大量财富,支撑着世家进行政治活动和维持大批私家部落武装。放弃这些财富,前往陌生地区,一切从头来过,这是对世家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削弱,将严重影响他们掌控朝廷。因此,即使屡次遭受战乱,世家大族当政的东晋朝廷,都从未有过迁移都城的实质行动。
综合来看,东晋君臣南渡长江,政权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叛乱不休。只有把建康作为都城,凭借当地的强大经济产出和世家、流民支持,才能勉强维持统治。
在中国历史上,司马睿(276—323年)以东晋开国皇帝的身份被载入史册,但他的身世却因一则流传千年的传闻蒙上神秘色彩。这位在江南重建晋室、开创“门阀政治”先河的...
司马睿 2025-08-12 王与马共天下:解码东晋门阀政治的密码“王与马,共天下”——这句流传千年的民谚,将东晋王朝的政治格局浓缩为五个字。当晋元帝司马睿在登基大典上拉住王导共坐御床时,这一戏剧性场景不仅定格了君臣关系的非常...
司马睿 2025-07-10 司马睿:傀儡皇帝的悲剧与无奈在中国东晋的历史长河中,司马睿作为开国皇帝,其一生充满了传奇与悲剧。他不仅经历了皇族内乱、政权旁落,还最终因权臣的跋扈而被气死。那么,司马睿为何会成为被气死的皇...
司马睿 2025-01-14 司马睿身世探秘:司马血脉还是牛氏遗孤?在中国东晋的历史长河中,开国皇帝司马睿的身世之谜一直为后人津津乐道。关于他究竟姓司马还是姓牛,历史上存在着多种说法和争议。正史记载:司马血脉的传承根据正史记载,...
司马睿 2024-11-27 司马睿与王导:晋朝政治的铁腕宰相晋元帝司马睿,东晋的开国皇帝,他的统治时期(317-323年)是晋朝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然而,司马睿的统治常常被历史学家视为宰相王导操控下的“木偶戏”。本文将...
司马睿 2024-08-19 司马睿:晋朝的开国皇帝与司马昭之子司马睿,东晋的开国皇帝,即晋元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身份和血统对于理解东晋初年的政治格局至关重要。本文将介绍司马睿的家族背景,特别是他的父亲,以及...
司马睿 司马昭 2024-08-15 晋明帝司马绍的最后岁月晋明帝司马绍,东晋开国皇帝晋元帝司马睿的长子,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才华横溢却命运多舛的皇帝。他在位期间,虽然面临内忧外患,但却以其睿智和勇武,为东晋的稳定和发展做...
司马睿 司马绍 2024-08-09 晋朝开国皇帝司马睿的生平与结局司马睿,东晋的开国皇帝,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而他的结局更是引人深思。司马睿,字景文,是司马懿的曾孙,司马伷之孙,司马觐之子,生于曹魏嘉平年间(249-254...
司马懿 司马睿 2024-08-04 司马睿的时期:东晋建立与发展的关键阶段司马睿,字元龙,是东晋的开国皇帝,即晋元帝。他的时期主要集中在公元317年至323年,这是中国历史上东晋朝的代表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正处于魏晋南北朝的大分...
司马睿 2024-04-10 司马睿是谁的儿子?司马睿临死前设下的反间计效果如何?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英雄人物,他们以智勇双全的形象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其中,东晋的开国皇帝司马睿就是其中之一。他不仅以英勇善战、深思熟虑的政治才能赢得了人们的敬仰,更以其临死...
司马睿 2023-12-11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