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迟敬德,隋末唐初时期将领,唐朝开国名将,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排名第七。他骁勇善战,戎马一生,是是扶持李世民登基的肱股之臣。曾灭夏王,杀元吉,击溃突厥,为大唐立下汗马功劳。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敬德,是他的字表,《尉迟敬德碑》和《新唐书·尉迟敬德传》中有记:“尉迟恭,字敬德”。但在1971年发掘出的尉迟恭墓中,墓志铭上又清清楚楚写着:“公讳融字敬德”,也就是说,尉迟敬德的名字是尉迟融。

一、立头功,却落于人后
按理说,墓志铭是由尉迟敬德的家人亲自置办,不可能搞错名字,而且《尉迟敬德碑》是与尉迟敬德同一年代的许敬宗所著,也不可能搞错名将的名字才对。到底尉迟恭和尉迟融,哪个才是尉迟敬德的真名?
这个疑团,要从尉迟敬德的官场经历说起。前面说到,尉迟敬德为唐太宗李世民立下不少功劳,“玄武门之变”后,群臣论功行赏。尉迟敬德和长孙无忌并居头功,和房玄龄、杜如晦四人领一样的封赏,尉迟敬德封右武侯大将军,赐吴国公爵。
而在那之后,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都得到升迁,官拜一品宰相,而尉迟敬德却一直都是正三品的右武侯大将军。
尉迟敬德一直觉得自己为大唐立下丰功伟绩,整个朝野无人能比,而如今却屈居于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之下,心里很是不平衡。因此,他每次上朝,只要抓住那三人的错处,便会不留情面地加以指责,长此以往,便和几位宰相生出芥蒂来了。
两年后,尉迟敬德也得到升迁,出任襄州都督,之后又调任同州刺史。虽说是升迁,尉迟敬德心里却还是不满,如此一来,他便被调离了长安都城,从一个中枢大臣,变成了地方官员,跟那三位宰相相比,只能说是差多了。

二、尉迟恭被警告和怀疑
尉迟敬德升任同州刺史那年,李世民摆下宴席,邀尉迟敬德回京赴宴,接到皇上的宴席邀请,尉迟敬德不禁心中得意起来:看来他在皇上心中,还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功臣啊!
到了宴席上,尉迟敬德却意外发觉自己并不会坐在臣子首席的位置,于是怒从心头起,指着在他上座的人大骂:“你算个什么东西?也配坐在我的上席?你有为大唐立过什么功劳吗?”
此时坐在尉迟敬德下席的李道宗为了局面不闹僵,便出来打圆场,跟尉迟敬德解释,没想到话还没说完,便被尉迟敬德一拳打翻在地,一只眼睛差点被打瞎。
李世民为此勃然大怒,当即散了宴席,叫尉迟敬德到殿前来,疾言厉色道:“你自从做了高官,眼里愈发没有国法了。我以前以为汉高祖杀韩信彭越是不对的,如今看来也是有道理的。我治国当赏罚分明,你最好好自为之,别做出让自己后悔的事!”
尉迟敬德听了皇上这番话,心里才感到后怕,明白自己就算有功在身,也是可能受到惩罚的,这才收敛了嚣张的气焰。

此后,尉迟敬德便一直在地方上任职,一直到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有人状告尉迟敬德蓄意谋反,李世民才把尉迟敬德召回京城问话。
面对李世民的责问,尉迟敬德又气恼又失落,正色道:“对,臣是谋反!微臣这么多年跟随陛下,征战杀戮无数,南征北伐,身上有无数的刀伤箭痕,如今天下太平了,陛下却要怀疑我谋反了吗?”
说着,尉迟敬德脱下了自己的衣裳,露出身上大大小小的伤疤。李世民看到这些深浅不一的伤疤,想起了当年尉迟敬德数次救他于水火,不禁泪流满面,向尉迟敬德说:“朕是不会怀疑爱卿的。”
三、看破红尘,尉迟恭遁入道门
虽然李世民不再怀疑尉迟敬德了,但尉迟敬德却对这个官场失望透了,他用一生去扶持守护的皇上,不仅没有给他应得的地位,将他派遣到地方上任职,还警告他好自为之,甚至怀疑他有谋反之心。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尉迟敬德向朝廷递交辞呈,意欲告老还乡,他已经厌倦了这个官场了。
回到家乡后,尉迟敬德开始沉迷道学,面对坎坷的仕途,尉迟敬德选择看破红尘,遁入空门,一心求道,不再和外人往来。
值得一提的是,唐朝时期,信道之人一般都要改掉自己的名字,以示了却前尘往事。尉迟敬德应该就是在这个时候改名的。
尉迟融这个名字,也和道家有莫大的渊源。道家崇尚“冲虚融和”,正如《道德经》中所述:“知常容,容乃公”,也就是坦荡公平地面对世事的意思。这“容”便通“融”,“公”便通“恭”,尉迟恭就是尉迟融了。

至于为什么史书上的记载和墓志铭上的记载不一样呢?根据唐书记载,那时候五品以上的官员,改名字是要向朝廷报备的,而尉迟恭的名字在后面的记载中没有更改,也就是说,他很可能没有向朝廷报备。
这也是有史实可以推论的。公元646年,也就是尉迟敬德告老还乡后的第三年,同处凌烟阁功臣的张亮因为预言书中有自己的名字,便以为自己能称王称帝,最终被举报处死。可见,名字怎么取,在当时也是十分微妙的事。
而道德经那一句“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也很有可能被人曲解成“融乃恭,恭乃王,王乃天”,从而给尉迟敬德冠上意图谋逆的大不敬罪名,说不定就给全家惹来杀身之祸。
因此,尉迟敬德有可能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加上自己已经辞官,就将改名一事隐瞒下来,只有家里人知道,所以后来由家人置办的墓志铭中,便用了“融”这个名字。
纵观尉迟敬德一生,为人虽性情急躁,却十分纯良直率,为大唐江山无数次搏杀于沙场,见血于阵前,最终却仍无法避免被他一心效忠的君主怀疑威胁,连改个名字都要小心翼翼,不敢声张。
宦海浮沉,最终只教会了尉迟敬德“谨小慎微”四个字,不禁令人唏嘘,但尉迟将军那些忠勇仁义,护佑一方的英雄故事,将永传于世,永远被世人敬为门神。
在中国历史上,藩王造反的案例并不鲜见,但唐太宗李世民与明成祖朱棣的两次权力更迭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历史图景。前者以"玄武门之变&quot...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10-30 玄武门惊变:李世民如何以非嫡长子之身登顶皇权公元626年7月2日,长安城玄武门下,李世民亲手射杀胞兄李建成,部将尉迟敬德斩杀李元吉。这场被称为“玄武门之变”的政变,不仅改写了唐朝历史走向,更颠覆了传统嫡长...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李建成 2025-10-30 功高震主与制度桎梏:李渊对李世民复杂态度的深层剖析在隋末乱世中,李渊父子以雷霆之势终结了三百余年的分裂,但唐朝开国史却因玄武门之变的血腥而蒙上阴影。李世民以"天策上将"之姿横...
李渊怎么当皇上的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2025-10-30 玄武门前夜:李世民“中毒”事件的历史迷雾与权力博弈公元626年5月的一个深夜,长安城东宫灯火通明。秦王李世民应太子李建成之邀赴宴,却在席间突感心痛,吐血数升。这场看似寻常的兄弟聚会,实则是唐朝初年权力斗争的导火...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李建成 2025-10-30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的惊世之举:“跪而吮上乳”背后的权力博弈与情感密码公元626年7月2日,长安城太极宫北门玄武门爆发了一场改变中国历史的政变。秦王李世民以雷霆手段射杀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随后浑身浴血地走向太极宫深处,与惊魂未...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李建成 2025-10-29 玄武门前的血色棋局:李渊22子中为何仅三人逐鹿皇位?公元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这位开国君主共有22个儿子,但最终围绕皇位展开殊死搏斗的,仅有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三人。这场看似反常的权力争夺,实则是嫡...
李渊怎么当皇上的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2025-10-29 丹药与宿疾的双重绞杀:唐太宗李世民死亡真相再探公元649年5月26日,唐太宗李世民崩于终南山翠微宫含风殿,终年51岁(一说52岁)。这位开创“贞观之治”的盛世明君,其死因在正史中仅以“暴疾不救”四字轻描淡写...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2025-10-28 战神之憾:秦琼凌烟阁末位的深层密码在唐太宗李世民亲设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榜中,秦琼位列末席,与尉迟恭第七、程咬金第十九的排名形成鲜明对比。这位以“万军丛中取敌将首级”闻名的战神,为何在功臣榜中屈居...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秦琼 2025-10-24 玄武门之变后,李渊那句被历史铭记的“诅咒”与大唐皇室的宿命轮回公元626年7月2日,长安城玄武门下,李世民的弓箭与尉迟敬德的槊锋撕裂了李唐皇室的亲情。当李建成、李元吉的血浸透太极宫的台阶,李渊——这位开创大唐基业的开国之君...
李渊怎么当皇上的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2025-10-23 贞观之治的隐秘支柱:长孙皇后如何以柔克刚铸就盛世在中国古代帝王史中,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被誉为政治清明的典范。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这位雄才大略的帝王背后,站着一位以智慧与德行改写历史进程的女性——长孙皇...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长孙皇后与李世民 2025-10-23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为何冲突不断 双方有哪些历史恩怨 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