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间传说 中,刘伯温的形象是一位神人、先知先觉者、料事如神的预言家。接下来历史资料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明朝开国功臣之一的诚意伯刘伯温(本名刘基)经常被明太祖朱元璋称呼为“吾之子房”,也就是把他跟西汉开国功臣之一的留侯张良相比。
但刘伯温在朱元璋心里,真能比得上张良吗?
起码,从朱元璋给刘伯温的待遇上看,是远远不如张良的。
西汉建国后,汉高祖刘邦在评定功劳时,是把张良和萧何、韩信并列前三。
且准备赐予张良的封户高达三万户(被张良推辞不受),远远超过赐予嫡系萧何的一万户。
而明朝开国后,朱元璋大封功臣时,仅仅只是给了刘伯温第三等的伯爵爵位,距离李善长、徐达等,差了好几个级别。
相应的,朱元璋对刘伯温的信任程度和亲密程度都要差许多,朱元璋跟李善长、徐达等,都有联姻的举动,却从来没有考虑过刘伯温。
因此,朱元璋口中的“吾之子房”,恐怕只是随口说说。
或许,刘伯温的某些才干真能比得上张良,但两人分别在朱元璋、刘邦心中的地位,张良是在天上,刘伯温却是在地下。
从史书上记载的,两人在各自主公身边起到的参谋作用上来看,其实是差不多的,都当得起顶级谋臣之称。
可为何朱元璋口中把刘伯温跟张良对比,但给予他的待遇和信任却差之甚远?
下面,就我自己分析的原因,做个简单论述。
一:张良救过刘邦,刘伯温和朱元璋只是单纯的上下级关系
从这两对君臣之间的关系来看,张良跟刘邦的亲密度是要超过刘伯温跟朱元璋的。
张良对刘邦有过救命之恩,是在鸿门宴上,张良跟樊哙联手,帮助刘邦躲过了人生的最大一次危机。
鸿门宴之时,张良还不是刘邦的部下,他能冒着得罪如日中天的项羽的危险,帮助刘邦谋划,这是恩情。
刘邦是性情中人,他一直记得张良的恩情,这是除张良为他出谋划策之外的另一种值得牢记的恩情。
而刘伯温对于朱元璋,却没有同样的恩情,两人就是单纯的上下级关系。
二:张良主动投奔刘邦,刘伯温被动投奔朱元璋
张良正式投奔刘邦,是在他想效忠的韩王成被项羽杀死后,《史记·留侯世家》中记载:“亡,间行归汉王。”
虽然刘邦不是张良的第一效忠对象,但到底是主动投奔的刘邦。
更不要说张良在正式投奔刘邦之前,就有帮助刘邦抢占关中,以及鸿门宴脱困的功劳,算是老相识。
所以,张良一来,刘邦就给他封了个“成信侯”。
而根据《明史·刘基传》中的记载,朱元璋为获得刘伯温的效劳,采取的方式是:“以币聘”,其后,在刘伯温通过考核后,又:“筑礼贤馆以处基等,宠礼甚至。”
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到,刘伯温并非主动投靠的朱元璋。
朱元璋对刘伯温的尊敬是有了,可两人之间的亲密距离也拉开了,刘伯温就是朱元璋花钱招聘回来的参谋。
张良主动,刘伯温被动,朱元璋看待刘伯温,自然不如刘邦对张良。
三:张良的政治重要性超过刘伯温
张良是老六国贵族出身,六国贵族在汉初,是相当值得重视的一股政治势力,秦朝就是包括项羽在内的他们给折腾没的。
西汉开国后,特别是开国没多久,刘邦就要面对异姓王们的军事威胁,稳定住内部的其余政治势力就相当重要的。
张良本就跟刘邦亲近,又有首屈一指的大功,其身份也完全可以代表六国贵族势力。
刘邦厚待张良,除了筹功,还能借此对六国贵族表示出自己的善意。
对于刘邦来说,一个值得信任的开国功臣加六国贵族的代言人,在政治上,不可替代。
刘伯温就没有张良如此好的政治地位。
他是文臣和士绅的代表之一,但在明朝开国并驱除蒙元后,全国的士绅和读书人都能为朱元璋所用。
刘伯温或许在江浙一带有些号召力,可相比起全国,影响力就不够看了。
没了刘伯温,还有李善长、胡惟庸、汪广洋,全国上下还有大把的士绅和读书人都愿意为新朝效力,可以替代刘伯温。
朱元璋即使不厚待刘伯温,也不影响大明朝的招贤纳士,也不影响新生的大明朝的内部稳定。
四:张良谨慎,刘伯温却有士大夫的固执
张良除了有才,还知道进退。
刘邦要给他三万户封邑,他赶紧推辞,绝不把自己的地位和封赏摆在沛县元老们之上。
在西汉开国后,张良还主动的隐退,避免自己真的成为六国贵族谋求政治诉求的代言人。
从张良给刘邦出谋划策的历史记载看,他也很懂得劝谏的方式,知道给刘邦留面子。
因此,刘邦、吕后都很信任和尊重他。
刘伯温就不同,他是比较传统的士大夫,有着士大夫般的固执,劝谏朱元璋时,只论结果,不论其它。
比如,在《明史·刘基传》中,有这么一段记载:“在吴元年以基为太史令,上《戊申大统历》。荧惑守心(预示有兵灾祸乱),请下诏罪己。”
古时候,士大夫们喜欢把天灾的因果归于上位之人,这是古人的认知问题,在出现灾难时,喜欢让帝王们背锅,来安抚百姓。
这种方式用在脾气比较好,或者仁慈一点的帝王们身上,或许管用,比如宋朝的皇帝们。
可用在朱元璋身上,谁知道这位皇帝会怎么想?
刘伯温请求朱元璋下罪己诏的时候,幸亏朱元璋还没有真正当皇帝,天下还没有一统,朱元璋还需要保持一定的纳谏的气度。
否则,放在明朝开国后,不给朱元璋留面子,真当他拿不起刀了?
类似的劝谏,在刘伯温为朱元璋效劳的过程中,肯定不少见,这是很多士大夫特有的固执。
对于刘伯温来说,这是无比正常的事情,可在朱元璋心中,未必就认为正常。
宋朝时的“士大夫和天子共治天下”,在朱元璋这里是没有的,明朝的皇权神圣不可侵犯才是朱元璋的执念。
一个敢让自己下罪己诏的刘伯温,再怎么有才,朱元璋对他也不会亲近,更不要说厚待了。
在中国历史上,朱元璋是唯一从赤贫阶层崛起、最终开创帝业的传奇人物。他出身安徽凤阳的佃农家庭,幼年因饥荒沦为乞丐、和尚,却在元末乱世中以“开局一个碗”的起点,推翻...
朱元璋多少岁 2025-10-09 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的真相:皇权独尊的终极博弈公元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擅权枉法”的罪名处决丞相胡惟庸,并借机废除延续千年的丞相制度。这一决策不仅重塑了明代政治格局,更成为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斗争的转折...
朱元璋多少岁 胡惟庸 2025-10-09 朱元璋屠杀功臣:权力逻辑下的政治清洗明朝初年,一场持续十余年的政治风暴席卷朝堂。朱元璋以“胡惟庸案”“蓝玉案”为标志,对开国功臣展开系统性清洗,牵连人数超过15万,六家公爵、三十三家侯爵被除封。这...
朱元璋多少岁 蓝玉 2025-10-09 朱元璋长相之谜:历史滤镜下的帝王相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相貌,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具争议的帝王形象之一。民间流传的“猪腰子脸”“鞋拔子脸”画像与官方典籍中“姿貌雄伟,奇骨贯顶”的记载形成鲜明对比,这场...
朱元璋多少岁 2025-10-09 朱元璋:明朝的奠基者与制度塑造者作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1328-1398)以布衣之身推翻元朝统治、统一全国,并通过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改革,为明朝近三百年的统治奠定了制度框架。其影响不仅...
朱元璋多少岁 2025-09-30 朱标死后太子空缺,朱元璋为何选定朱允炆为接班人?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明朝太子朱标因病去世,这一突发事件彻底打乱了朱元璋的权力布局。作为开国皇帝,朱元璋在继承人选择上必须慎之又慎——既要避免权力真空引发...
朱元璋多少岁 朱允炆下落 2025-09-29 太子朱标死后,朱元璋为何未立朱棣为太子?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明朝皇太子朱标因病去世,这场突如其来的变故打乱了朱元璋的权力布局。作为开国皇帝,朱元璋在朱标去世后并未选择军事才能突出的四子朱棣,而...
朱元璋多少岁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09-29 明朝开国六公爵:功勋与命运交织的传奇明朝初立之际,朱元璋为稳固政权、酬谢功臣,于洪武三年(1370年)大封功臣,其中“开国六公爵”作为最高封赏,承载着帝国奠基者的无上荣耀。这六位公爵——魏国公徐达...
朱元璋多少岁 徐达 2025-09-29 李世民为何未对功臣展开清洗:权力逻辑与历史智慧的交织在中国古代帝王巩固政权的叙事中,“清洗功臣”常被视为消除潜在威胁的常规手段。汉高祖刘邦诛杀韩信、彭越,明太祖朱元璋制造“胡蓝之狱”,均印证了这一权力逻辑。然而,...
朱元璋多少岁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2025-09-26 陈友谅的败局:从性格缺陷到战略误判的必然性元末乱世,群雄并起,陈友谅曾以60万大军横扫长江流域,却最终在鄱阳湖之战中折戟沉沙,败于朱元璋之手。这场决定天下归属的决战,表面是兵力与战术的较量,实则是政治智...
朱元璋多少岁 陈友谅 2025-09-23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