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是被冤杀天下人皆知,朱祁镇心里肯定也明白,但朱祁镇想要复辟,成了他必杀于谦的理由。于谦可以说是明朝最受尊敬的功臣之一,他在政治、军事、文学等领域都有杰出成就,还是百姓眼里的民族英雄。但在封建王朝制度下,于谦哪怕是位受人敬仰的能臣,也没办法为自己换来一条活路,这才是最可悲的地方。于谦的死,实际上说明了很多问题,值得我们细细思考。
于谦可谓"功不可没",就连杀他的明英宗亦认为"谦实有功"。那,有如此功勋且又手握兵权的于谦何以"取义成仁"甘愿下狱受死呢?
这要从于谦的生平说起。
于谦,字廷益,号节庵,公元1398年出生于浙江杭州的官宦世家。从其高祖于夔入仕起,一度显赫,曾祖父于九思官至杭州路大总管,祖父于文明就任洪武年间工部主事。只是到了父亲于彦昭这一辈,不愿入仕在家乡钱塘过着隐居生活。
在父亲的严格管教下,自幼刻苦读书的于谦便有了精忠报国的高远志向,其儒雅的文人气质和土大夫情怀陪伴他走了一生。
在长期饱读史书的儿时岁月,仰慕文天祥气节的于谦常以其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为座右铭。
十六岁就读吴山三茅观时,即写下与之相映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诗中所表露的凛然正气,恰好就是于谦一生最真实的写照。
永乐十九年,即公元1421年,23岁的于谦成功考取辛丑科进士,从此以文人的身份步入大明仕途。
宣德元年(1426年),明宣宗朱瞻基率兵平定汉王朱高煦在乐安州起兵反叛,于谦受命担任御史随征。朱高煦后来被剿灭,受捕入狱后,于谦奉令主审朱高煦,予之严词斥责,声色俱厉地数落了朱高煦不忠不孝的各项罪行,朱高煦趴在地上被骂得直发抖。
于谦的正词崭崭和凌厉执法由此传开,明宣宗为之大为赏识,经过一番考察后,对他的学识、气度高度认可,不久即升任于谦为巡按江西。
1430年,32岁的于谦领衔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等地。由此,于谦就在地方工作了十九年的时间。
期间,于谦常轻装骑马走访所辖区域的父老乡亲,考察民生以及应该兴办或者革新的事项后,能办的及时解决,解决不了的马上表奏朝廷处理。如在三月间"粟米救济"缺粮的民户;在黄河口岸加固堤坝,避免汛期发生洪灾冲毁农田,令每个乡所设的亭长专管堤坝修缮一事;将镇边将领私人开垦的田地转为官家屯田,以资助边防开支等等……
于谦注重民生和化解财政压力的这些举措,得到了明宣宗的认可,老百姓也呼之雀跃。由此,于谦迎得了极高威望,誉为为国为民的忠臣、能臣。不过,正直的于谦也因此树敌不少,带来被奸佞中伤的致命隐患。
明英宗朱祁镇继位后,宠信太监王振干政。随着主持内阁的杨士奇、杨荣、杨溥"三杨"相继离世,太监王振便作威作福起来。
于谦回京觐见时,因没有向王振送礼,还写了一首"只有清风"的诗《入京》:绢帕蘑菇及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王振便诬告于谦因为长期未得晋升而心怀不满,意欲与朝廷作对。于谦由此被下狱问罪,幸得河南、山西两地的百姓深感其大恩,为之请命申冤,又得同僚和周王、晋王等藩王的作证力保,于谦才得出狱,降为大理寺少卿,后转任兵部左侍郎。
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瓦剌太师也先统兵大举来犯,王振便怂恿明英宗御驾亲征,在土木堡遭遇全军覆没,明英宗自己也被俘。这就是大明历史上耻辱的"土木堡之变"。
大明一下转入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幸得之前于谦没有随驾,被留下来主持兵部工作。在孙太后的支持下,于谦升任兵部尚书,力排朝廷南迁等建议,固守京城,拥立朱祁玉为景泰帝,发起了力挽狂澜的"北京保卫战",终于抗住了也先大军的进攻。也先在发还明英宗回朝后,撤兵远去。
大明迎来宝贵的安宁时期,由此,为官清廉人到中年的于谦便忠心耿耿地辅佐景泰帝明代宗整肃朝纲,铲除了王振余党,实现了一系列由乱而治的"中兴"举措,使大明渐渐恢复了勃勃生机。
谁知,还朝的明英宗被代宗皇帝幽禁于南宫后,在太子太师武清侯石享、左副都御使徐有贞、司礼太监曹吉祥等人的拥护下,发动"奇门之变"成功复位。
明英宗复位后,当即将于谦逮捕入狱,五天后旋及处死。
明英宗复位后,之所以要迅速处死于谦,除了于谦"不得不死",因他死后,明代宗才没有翻盘的希望外,更主要的原因还是于谦让明英宗在叹息之余深深嫉恨。
因明英宗在"土木堡之变"中被俘成了阶下囚之后,自然希望北京的大明朝廷早日把他解救回来。
谁知主持兵部工作的于谦提出了"社稷为重,君为轻"只忠于国家的主张,以"大义"取得临时执掌朝政的孙太后支持下,马上拥立他的弟弟朱祁玉为明代宗,改他为太上皇。还发表了一番慷慨激昂的主战想法后,得任兵部尚书,随及动员备操军、备倭军、运粮军为主的二十二万人马,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北京保卫战"。
他这个太上皇似乎已可有可无,完全置其生命于不顾。
也先见明英宗已无利用价值,颇有玄机地将其遣送回朝。此时的明代宗显然不愿意待见他,当即打入南宫监禁,失去了自由。
更可气的是,原本答应将他的儿子朱见深立为太子的明代宗,后违背承诺改立了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
这一举措让明英宗仇恨不已,便把明代宗给予他的种种屈辱都算在于谦身上,认为是于谦帮助明代宗所致:不仅欺负了他,还算计他的儿子,是可忍,孰不可忍。
只能将于谦处死,才解心头之恨。
另外,帮助明英宗复位的石享、徐有贞等奸佞都害怕于谦,对于谦严重不满,恨意也很深,都希望快速处死于谦后好握稳权柄。
代表武官集团的大将石享原本是于谦推荐的人才,只因于谦为官清廉,不满意石享以仅图报恩而"唯亲"地荐用其不堪大用的儿子,石享由此被于谦斥责后便暗生怨恨。
徐有贞与于谦早有仇怨。因"北京保卫战"前,徐有贞是力主"南迁"的首要分子,被于谦厉声阻止后从此而心生间隙。
至于太监曹吉祥,其欺压良善的所作所为,于谦原本看不惯,早就不是同路人。
于谦在明英宗发动"奇门之变"时,其实是有机会镇压的。
那时,于谦仍是少保兼兵部尚书,手握军权。而石享等人的力量并不雄厚,仅仅是千余家兵,即便有曹吉祥的太监内卫追随,也很有限。
据有关史料记载,石亨等人发动"夺门之变"的那晚,于谦正在军部衙门值班,得知消息后,仅对报告的手下说了句:"什么国家大事?他自有天命,你只管去。"便置身事外,什么也没做,甚至也没去想,任凭石享等人拥护着明英宗去往朝堂复辟。第二天,于谦整理好衣服,仍平静从容地上朝。
这是为何?是于谦担心事发突然,过于匆促,平息不了石享等人?还是认为明英宗复位后不会处死自己?
显然不是。于谦完全可以迅速调兵,摧枯拉朽地剿灭"夺门之变"。他亦明白若明英宗复位后,自己必死无疑。
但忠于国家的于谦知道,那时明代宗已病危,离大限不远,他改立的朱见济又不期早早夭折……。即便他处置了"夺门之变",大明又将何去何从?
为了生灵免遭涂炭,大明再度横生枝节,出现更大灾难陷入内乱不止之中,引发瓦剌再度入侵的悲局。
一生正气的于谦,强烈的士大夫意识一袭来,立时把生死置之度外:谁当皇帝不重要,如今最关键是确保国家的稳定和天下的太平。
于是,于谦断然选择了放弃内斗,默许明英宗复位,甘愿接受明英宗对他报复性的处置:于谦一上朝当即被明英宗下令逮捕入狱,五天后以"图谋拥立襄王之子的谋逆大罪"被处死。
壮哉,于谦!
他完全是以自己崇高的民族气节,成全了威威大明276年的天下。
他的大义凛然,他的精忠报国,不计个人生死的胸襟,需要何等的胆识才能做到?
难怪复位后的明英宗亦叹息"谦实有功"。
于谦称为"民族英雄"当之无愧。他,刷新了文人忠义报国的标杆,值得永远尊崇爱戴!
成化初年,明宪宗朱见深为于谦平反,复官赐祭,在诰文中确认了他的"忠诚":
"当国家多难时,他以社稷为重,独自坚持公道。被权臣奸臣所嫉,先帝已知其冤,朕亦怜惜他的忠诚。"
弘治二年(1489年),明孝宗追赠于谦"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追谥"肃愍"。
万历十八年(1590年),明神宗改于谦谥号为"忠肃"。由此,他的作品《节庵诗文稿》便收录整理成《于忠肃集》传世。明史亦高度评价于谦: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
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帝为于谦题写匾额:丹心抗节。这块匾就悬挂于北京于谦祠,如今是重点保护文物,位于东城区西裱褙胡同23号。
在杭州的于谦祠,则位于于谦墓旁,位于杭州西湖南面的三台山麓,受后人代代瞻仰缅怀,至今生生不息。
【作者简介】李大奎,男,汉族,七0后,法学学士,贵州湄潭人,文学爱好者。
1630年9月22日,北京菜市口刑场,56岁的袁崇焕在三千六百刀凌迟酷刑中死去。百姓争食其肉,骂声震天,而这位曾以“五年复辽”誓言撑起大明边疆的将领,至死未发一...
袁崇焕 2025-09-25 胡宗宪:历史天平上的忠奸之辨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胡宗宪始终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他以抗倭名将的身份载入史册,却因与严嵩集团的关联蒙上政治阴影;他既有平定东南倭患的赫赫战功,又因贪腐传闻饱受...
严嵩 2025-09-25 古代最幸运的公主:宝庆公主的传奇人生在古代封建王朝的权力漩涡中,公主的命运往往与政治联姻、皇权更迭紧密相连,鲜少有人能逃脱被当作棋子的命运。然而,明朝的宝庆公主却以其独特的经历,成为历史上最幸运的...
宝庆公主 2025-09-25 传闻左良玉拥兵八十万,为何仍难敌清军?在明末动荡的时局中,左良玉作为手握重兵的将领,其军事行动与历史评价始终充满争议。民间流传其“拥兵八十万”,却在关键战役中败于清军,这一矛盾现象背后,实则隐藏着军...
左良玉 2025-09-25 明朝国本之争:一场持续十五年的权力博弈与制度危机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年),一场围绕皇位继承权的政治风暴席卷朝堂,史称“国本之争”。这场争端以明神宗朱翊钧欲立宠妃郑贵妃之子朱常洵为太子,与朝臣坚持立...
朱翊钧是个好皇帝吗 郑贵妃 2025-09-24 杜十娘的财富密码:明代顶级名妓的资本积累与生存智慧在明代冯梦龙笔下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杜十娘怀抱价值万金的珠宝投江自尽的场景,成为文学史上最震撼的财富毁灭事件之一。这位年仅十九岁的教坊司名妓,如何在短短七...
杜十娘 2025-09-24 俺答封贡:中原与草原的千年和解与文明交融1571年,明朝隆庆五年,一纸封贡敕书终结了中原与草原长达两百年的刀兵相见。当明穆宗朱载坖册封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为“顺义王”,开放十一处边境互市口岸时,这场...
俺答汗 2025-09-24 光源氏为何敢让女儿进宫:权力博弈与家族命运的交织在日本平安时代的宫廷画卷中,光源氏作为《源氏物语》的核心人物,其政治手腕与情感纠葛交织成一幅复杂的历史图景。他让女儿入宫的决策,绝非简单的父爱驱动,而是深植于摄...
平安 2025-09-23 太监张永称得上正直么?——历史棱镜下的复杂人格在明朝正德年间的权力漩涡中,宦官张永是一个无法被忽视的名字。作为“八虎”集团的核心成员,他既与权倾朝野的刘瑾同列,又因扳倒刘瑾、平定叛乱、抵御外敌等功绩被载入史...
刘瑾 2025-09-23 杨一清与杨廷和:明朝双璧的权谋与功业之辨在明朝中叶的政坛上,杨一清与杨廷和犹如两颗并峙的星辰,一位以边疆战功与权谋著称,一位以内阁改革与制度重塑闻名。若以“厉害”为标尺衡量二人,需穿透历史迷雾,从军事...
杨廷和 2025-09-23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