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皇帝那么多,谁杀的功臣最多?下面历史资料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自秦始皇之后,所有的皇帝都是很“自私”的,他们所有的措施,首先是为了保证“家天下”的延续。
为了这一目标,他们甚至会让自己智商有障碍的孩子接班(司马炎传给司马衷),也不可能考虑血缘关系稍远一点的亲属,“禅让让贤”更是天方夜谭;而最能体现这一点的,莫过于开国皇帝对开国元勋们的普遍性杀戮:毕竟这些人,是最具备造反能力、经验的,就等于新王朝最主要的潜在危险分子。
所有的开国皇帝都会对功臣心存忌惮,只是在具体的处理方式上有所差异,是杯酒释兵权、还是举起屠刀?主要由以下几方面来决定:
第一,皇帝本身的年龄。
开国皇帝的年龄,与他们杀害功臣的概率之间成正比,即:年轻/正值壮年的开国皇帝,一般不会采取杀人的极端方式,因为功臣们普遍比自己年纪大,让其有足够的精力、空间进行应对,无须担心留给自己的后代。反之,往往会迫不及待地除之而后快。
第二,皇帝与功臣们的阶层出身。
皇帝如果出自前朝权贵、知识分子,那他的功臣们也大多属于同个阶层。这种情况下,相对于肉体毁灭,皇帝更偏向于用制度限制。反之,那些草根逆袭的,大多会对自己曾经的帮手痛下狠手。
第三,开国方式。
与上面第二点有一定关联。与原统治阶层有关的开国皇帝,大多通过篡位夺权,这种情况下大规模杀功臣的情况比较少见。相反,原统治阶层之外、以武装暴力立国的,大多也会选择用暴力的方式铲除未来的政权隐患。
以上几点并非绝对,但具有很大的普遍性。比如:
李世民实际上是唐朝的“联合开国皇帝”,他出身贵族,即位时年仅27岁,手下的开国功勋绝大多数出自贵族阶层。因此。贞观年间几乎没出现杀害功臣的现象。但这并不意味他天生仁厚、不防备功臣,毕竟在他去世前,出于对仍活跃在政坛的凌烟阁功臣李世勣的戒备,刻意毫无理由地将其外贬,并且吩咐自己的儿子李治,加速李世勣有一丝犹豫,就将其除掉。
刘秀,出身汉朝皇室、小地主、太学生,虽然发家之处借助过绿林军的势力,但他身边的功勋大多也出身于地主、士大夫。加上他称帝时年仅30岁,所以他对待功臣的方式以“厚道”而闻名:让他们离开政治中心、以富家翁的身份享受人生。后来,本为后周辅政大臣的赵匡胤也借用了这种方式,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了功臣们的潜在威胁。
相反的案例,则以刘邦、朱元璋为代表。
出身基层官员的刘邦,称帝时已五十有余;他的人生逆袭过程,是在与传统贵族集团的军事对抗中获得了胜利。这些因素相叠加,让他对自己的功臣集团充满了戒备:以冷酷的手段除掉了韩信、英布、彭越等非沛县元老的“合作方”;对与自己如影随形的萧何也高度戒备,多次进行测试。
但由于妻子吕后与自己“共定天下”,拥有相当高的手腕与威信,足矣协助自己的接班人,于是他并没有对沛县元勋下手,而是签订白马之盟、明确共享利益,并且设立大量同宗藩王为外援。
而朱元璋之所以成为对待功臣最凶残、冷血的皇帝,自有其充足理由。
第一,朱元璋40岁称帝,但直到公元1382年降服大理、1393年控制河西,才正式实现了严格意义上的一统天下,而此时的他已经年逾花甲;更为令人忧虑的是,他苦心培养了多年的接班人朱标于公元1392年意外病死,自己心仪的替补对象——皇太孙朱允炆年仅15、性格孱弱,在一众功臣面前如同羔羊面对狮群;
第二,朱元璋是历史上第二位出身平民的大一统开国皇帝,而且是唯一一位通过农民起义获取成功的帝王,他的功臣群体带有明显的阶级色彩,政治素养、自我约束能力、对君臣关系的认知等等均较为薄弱,意味着高度的威胁。
因此,为了替自己的孙子消除隐患,朱元璋一方面大封藩王,另一方面将功臣宿将屠戮殆尽,打击面之广、杀害人数之多,世上罕见。
那他为什么饶了汤和一马?原因很简单:没威胁。
其一,谨慎谦卑是汤和一生中的固有人设,无论处在任何地位;而且地位越高、越谨慎。
史称他“勇而善断,不妄发言”,从不乱说话,也避免了祸从口出;
“入闻国论,一语不敢外泄”,口风极严,对于朱元璋绝对忠诚;
“行师受任,有诏即行,不少顾家”,收到朝廷的任何命令都立即动身,压根不为家长里短分心。这一点极为关键——当初的李世勣之所以顺利通过李世民的考验,就在于“世勣受诏,不至家而去”,接令后立即出发,连家都没回;
而且,汤和头脑清醒、不眷念权力。公元1388年,朱标还在世的时候,汤和就洞察出了朱元璋不愿诸将长期统领军队的心思,第一个告老还乡,让朱元璋极为欢欣。
当然了,还有一点也很关键:汤和去世的早,先于朱元璋三年离世,这也保证了他与朱元璋和谐的君臣关系。
说这么多,但笔者并没有丝毫吐槽朱元璋的意思。农耕时代的封建皇权自有其局限性,它建立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必然导致统治者带有挥之不去的小农意识;家族利益凌驾于政权之上,注定了开国皇帝与功臣间不可调和的潜在矛盾。
在中国古代帝王的历史长卷中,封禅泰山是一项象征“功盖三皇五帝”的至高礼仪。自秦始皇首开先河,至宋真宗戛然而止,两千余年间仅有六位帝王完成这一壮举。而宋真宗赵恒,...
秦始皇陵 宋真宗 2025-09-23 君士坦丁大帝凭什么排第一:重塑罗马与基督教的双重遗产在历史学界关于“世界八大君王”的评选中,君士坦丁大帝始终稳居榜首,甚至超越秦始皇、亚历山大大帝等传奇人物。这一评价并非偶然,而是源于他对罗马帝国政治结构的根本性...
秦始皇陵 2025-09-22 传国玉玺:千年流转中的最后绝响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传国玉玺始终是最具象征意义的权力信物。自秦始皇命李斯以和氏璧雕琢“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玉玺起,这枚承载着“天命所归”的玉器便成为历代...
秦始皇陵 李斯的儿子 2025-09-18 沙丘之变:秦始皇帝国的黄昏与权力崩塌的序曲公元前210年夏,秦始皇第五次巡游的车队行至沙丘平台(今河北广宗),这位以“千古一帝”自居的统治者,在鲍鱼掩臭的辒辌车中咽下最后一口气。这场看似寻常的死亡,却因...
秦始皇陵 2025-09-16 秦始皇的情感迷局:黎姜与阿若,谁才是他心中的白月光?秦始皇嬴政,这位以“德兼三皇,功过五帝”自诩的千古一帝,其政治功绩与铁腕统治早已被历史铭刻。然而,在宏大的历史叙事背后,他的情感世界却如迷雾般难以捉摸。关于他是...
秦始皇陵 2025-09-15 兵马俑的来历:从殉葬制度到永恒军团的千年跨越在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东侧1.5公里处,一支由8000余尊陶俑组成的地下军团沉睡了两千余年。1974年,当地农民打井时意外揭开这处世界文化遗产的神秘面纱,...
秦始皇陵 2025-09-12 秦始皇与朱元璋:跨越千年的“伟大”之辩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秦始皇与朱元璋是两位极具标志性的帝王:前者以“千古一帝”之名终结战国乱世,开创中央集权制度;后者以草根之身推翻元朝统治,重建汉人政权。二者虽相...
朱元璋多少岁 秦始皇陵 2025-09-11 王商凿龙脉:权力、风水与王朝命运的千年迷思在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龙脉”是帝王气运的象征,是王朝兴衰的隐秘注脚。从秦始皇凿断金陵龙脉,到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泄东南王气,历代帝王对“龙脉”的干预,往往与权力焦...
秦始皇陵 2025-09-09 李斯为何不帮自己女婿扶苏:权力、理念与人性交织的困局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沙丘宫的密谋彻底改写了中国历史走向——本应继承大统的公子扶苏被伪诏赐死,昏庸的胡亥在赵高与李斯的扶持下登基,秦朝由此加速走向覆...
秦始皇陵 李斯的儿子 2025-09-05 秦始皇对白起的评价:历史语境下的复杂回响白起作为战国时期秦国最杰出的军事统帅,其军事生涯与秦国的崛起轨迹高度重合。从伊阙之战斩首二十四万魏韩联军,到鄢郢之战焚毁楚国宗庙,再到长平之战坑杀四十万赵卒,白...
秦始皇陵 白起 2025-09-04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