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恪,唐太宗李世民第三子,他是一位优秀的青年才俊,被后人铭记。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李恪英勇果敢,德才兼备,深得李世民的喜爱,他的身世也颇具传奇色彩。李恪的出身不凡,在文采和武艺上有极高的天赋,按理说他的人生应该是一片光明,荣华富贵的。但事实并非如此,出生在皇室自然有太多的隐晦,自古皇家多争斗,李恪也免不了卷入这场纷争当中。
李恪最终成为争斗的牺牲品,他一生的幸与不幸被载入史册,人们每每读到他的记载时,总是不断叹息,而这其中的种种原因究竟又是什么呢?
一、年少受封官职
李恪从小才华出众,深得李世民的喜爱,根据许多史书的记载,李恪既文学才华出众,又擅长骑射,可谓是文武双全。李恪的脾气性格也与李世民十分相似,性格活泼好动,尤其喜欢打猎。李世民曾经多次得意洋洋地说,“这个儿子和我一样英武果断。”
贞观二年,年仅十岁的李恪就被封为蜀王,担任益州大都督的要职,同时行政上下监管三十六州,但由于他年纪尚小,没有赴任,而是遥领职位。益州大都督府,地段广阔,人口众多,经济富庶,有民族聚居于此,矛盾关系相当复杂,是唐王朝首屈一指的核心利益地区。
在贞观十三年大帐所存资料中记载,益州每个州有十七万七千户的人口,仅次于帝都长安,确实为帝国重藩中之重藩。而李世民将此地指派给李恪,足以看出李世民对他的看重和信任。
李恪获封此重地,但又不去赴任,也是李世民对年纪尚小的李恪的照顾和对封地的重视。直到贞观七年,才正式赴任。李恪在正式赴任齐州都督之前,还曾侍奉李世民,与他一起用膳。
李恪离宫赴任后,李世民感慨万千,对房玄龄等众位大臣说,想要时常和儿子多多相处,但是家与国不能兼并,实际是大不相同的,希望自己的子子孙孙可以代代传承。
因此,贞观十年,李世民想通过世袭封建,重置封国这样的方式,去稳固大唐王朝的统治,不顾众位大臣的反对,将自己的兄弟儿子全部都世袭封建。
二、无缘太子之位
皇室之中太子之位一直都是众矢之的,一个合适继承人是大唐江山的延续,在皇室中选择继承人,自古都是根据宗法制度挑选嫡长子作为继承人的。李承乾是李世民与长孙皇后的儿子,也是最好的人选,年满八岁的李承乾,就被定为太子,昭告天下。
李世民对这个儿子十分给予厚望与期待,从小就对他悉心培养,仔细教导,希望有朝一日他能不负众望,挑起肩上的重担。但事与愿违,李世民万万没想到自己给予厚望的太子李承乾,非但没有继承自己的治国才能和雄图大略。
反而整天的花天酒地,无所作为,丝毫没有一个太子的样子。李世民见到李承乾这副模样,便想废太子改立新太子。太子之位空出以后,需要挑选新的合适人选,李世民将目光转移到李治和李恪两人身上。
李恪文武双全,不仅有治理国家的能力又有带兵出征打仗的果敢谋略,在李世民所有儿女中十分出挑,李世民对他是十分满意的,甚至有意让他当太子。
但是由于李恪是庶出,他的母妃杨妃又是隋炀帝的女儿,李恪相当于拥有一半的隋朝血脉,历代皇朝都对自己的血统看的很重,国舅长孙无忌因此利用了这一点,向皇上进言,极力反对李恪为太子。
李世民也万分无奈,尽管自己非常喜爱李恪,但最后还是放弃了李恪,立了李治为太子。纵使李恪有万般才华和能力,最后还是没能成为太子,与储君之位失之交臂。
三、被害蒙冤而死
当初长孙无忌就是因为李治是长孙皇后的儿子,如果李治当了太子,自己将来也是位高权重的,所以才极力反对李恪当太子,把李治推上储君之位。李恪的才能出众,在皇宫中始终是一道刺眼的目光,加上李治确实才能不及李恪。
李恪的存在也就时刻威胁到长孙无忌等人的利益,因此长孙无忌将李恪视为眼中钉。李世民在世的时候,长孙无忌不敢有什么动作,表面装的很温和良善,直到李世民去世以后,太子李治登上皇位。
长孙无忌真正手握大权,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才展露出真实面目,终于让他找到了机会报复李恪。正巧当时高阳公主十分看不惯李治当皇帝,她召集了一大堆亲贵们发泄心中的怨言,甚至想要密谋造反。
房遗爱和高阳公主等人的造反事件走漏了风声,传到了长孙无忌的耳朵里,这让长孙无忌有了合适的理由和借口。长孙无忌将这些密谋造反的人通通抓了起来,上报给李治,唐高宗李治将这案件全部交由长孙无忌处理。
长孙无忌便借着这个机会将事态扩大化,把已经分藩的吴王李恪牵连进来,污蔑他合谋造反,有不臣之心。百口莫辩的李恪最后在狱中含冤而死,李恪临死前万分悲愤,怒骂长孙无忌并且诅咒他:如果祖宗显灵,一定会将他的家族毁灭。
如此文韬武略的吴王李恪最后却落得如此下场,他的儿子们也全都被流放,女儿们则被幽禁,去给唐高祖守陵。和他同为一母同胞的弟弟蜀王李愔也被牵连,流放巴州。
四、总结
这样一个天之骄子李恪就此陨落,充满着无奈与惋惜。他虽富贵显赫,但一生却是如此的不幸,皇室之中的明争暗斗数不胜数,如若不敌只能成为牺牲品。长孙无忌也没有风光多久,他也终会为他的所作所为付出代价。
长孙无忌万万没想到,后来会有武则天的出现,他自己也栽在武则天的手上,被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联合逼死,在显庆五年获罪,声名显赫的长孙家族也就此没落,死的死,流放的流放。
再到后来,神龙元年时期,李恪一案终于昭雪平反,还了李恪一个清白,永徽四年,李恪被以吴国公之礼,葬于高阳原。李恪的事迹被记入史册,后人每每读到他都会十分感慨,怀念这位有勇有谋,文武双全的天之骄子。
在隋唐英雄的传奇叙事中,尤俊达(原型为唐朝名将牛进达)始终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他既是《隋唐演义》中绿林总首领“铁面判官”,又是历史中随李世民南征北战的开国将领...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2025-09-17 李世民未亲养新城公主:礼制、现实与情感的交织唐太宗李世民与长孙皇后伉俪情深,二人育有七名子女,其中新城公主作为幼女,自出生便承载着父母无尽的宠爱。然而,这位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公主,幼年却未由父亲亲自抚养,...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长孙皇后与李世民 2025-09-17 温大雅能否跻身凌烟阁:一场权力、伦理与历史叙事的博弈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是唐太宗李世民为表彰开国元勋而设立的“功臣博物馆”,其入选标准不仅关乎军功政绩,更暗含政治派系平衡与皇权合法性建构的深层逻辑。温大雅作为唐初重...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2025-09-17 尉迟恭后代被灭族:历史迷雾中的家族兴衰与真相探寻尉迟恭(585年—658年),字敬德,朔州平鲁下木角人,唐朝开国名将,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他以勇猛善战著称,在玄武门之变中力助李世民夺取帝位,晚年更是被后...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2025-09-16 贞观之治:盛唐序章中的治世密码公元627年至649年,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个被后世反复称颂的治世——贞观之治。这一以唐太宗李世民年号命名的时期,不仅是中国古代集权社会治理的典范,更以其政治清明...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2025-09-16 唐太宗四妃考据:制度、身份与宫廷权力结构的镜像唐太宗李世民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帝王之一,其后宫制度与嫔妃群体不仅是皇权运作的微观缩影,更折射出隋唐之际门阀政治向皇权集中的转型过程。根据《唐六典》《旧唐...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2025-09-15 贞观长歌:解码唐太宗李世民的帝王密码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帝王谱系中,唐太宗李世民以“千古一帝”的尊号独树一帜。他以二十三年统治重塑华夏文明格局,其治国方略至今仍被视为理想政治范本。从虎牢关的硝烟到凌烟...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2025-09-15 唐太宗与西突厥:战略牵制下的未竟全功唐太宗李世民(626-649年在位)作为唐朝第二代君主,以“天可汗”身份统御北方游牧民族,其军事成就常被与灭东突厥、平定吐谷浑等战役相提并论。然而,关于他是否直...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2025-09-05 大唐晋阳公主:帝王之爱与命运悲歌在中国古代皇室中,公主作为皇权的附属品,往往被史书简化为“和亲工具”或“政治筹码”。然而,唐太宗李世民之女晋阳公主却以独特的生命轨迹,在史册中留下了一抹温情而悲...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2025-09-04 李渊为何控制不住李世民:权力、军功与政治博弈的必然结局唐朝建立初期,李渊作为开国皇帝,本应掌握绝对权威,却最终在权力斗争中失去对次子李世民的控制。这一局面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李世民的军事功绩、政治势力...
李渊怎么当皇上的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2025-09-03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