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秦灭六国之战又称秦朝建立之战,指战国末期七大诸侯国之一中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秦国进行消灭其它六个诸侯国、一统天下的战争。公元前238年,秦王嬴政掌握了秦国大军。秦王嬴政在李斯、尉缭等人的协助下制定了“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的策略。具体的措施是:笼络燕齐,稳住魏楚,消灭韩赵;远交近攻,逐个击破。从公元前230年攻打韩国到前221年灭齐国结束,共计10年的时间,秦国先后按顺序消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自春秋以来长达500多年的诸侯割据纷争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资料小编一起往下看。
在秦灭六国之战中,韩国成为第一个被灭的诸侯国。并且,秦国消灭韩国的过程,可以说是不费吹灰之力。究其原因,是因为秦国早已通过多场战役削弱乃至于重创韩国了。对此,在笔者看来,战国时期,韩国本有一战之力,却在这四场战役后彻底衰落!
一、修鱼之战
修鱼之战,是第一次合纵攻秦时的战役。战国时期,张仪来到秦国,受到了秦惠文王的重用。秦惠文王派张仪到魏国,游说魏国倒向秦国,结果没有成功。于是,秦国于周显王四十七年(前322年)发兵攻魏河内,占领曲沃(今山西闻喜东北)、平周(今山西介休西);不久又攻占韩之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及义渠之郁郅(今甘肃庆阳)。秦国的对外扩张,导致山东六国走向了联合。周慎靓王三年(前318年),魏相公孙衍发动魏、赵、韩、燕、楚五国合纵攻秦,这就是第一次合纵攻秦之战。

公元前317年,秦惠文王针对五国合纵攻秦,派樗里疾率秦军迎击。秦军出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北),在修鱼(今河南原阳西南)与魏、赵、韩三国联军决战,联军大败,伤亡8.2万余人,韩将申差等被俘。由此,在修鱼之战中,不仅魏国和赵国遭到重创,韩国也损失了数万兵马,其将领还被秦国俘获。
二、宜阳之战
宜阳之战,是秦武王三年(前308年)至秦武王四年(前307年),秦国名将甘茂率军在韩国的重镇宜阳(今河南省宜阳县西)一带同韩国大军发生的战争。韩军最终战败,秦国获胜进占宜阳,此战共斩首韩军6万。值得注意的是,在宜阳之战中,秦军的这场攻坚战进展的并不顺利。战事经历五月,未能奏效,损兵折将,士气大受影响,主将甘茂一度信心动摇想半途而废。对此,在笔者看来,这说明韩国虽然是战国七雄中相对弱小的诸侯国,但是,在战国中期,韩国还是具有抵挡秦国的实力。

不过,甘茂自身客居秦国为相,只能背水一战。最后甘茂将个人钱财全部用于公赏里,重赏之下,一鼓作气,终于拔掉宜阳。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宜阳之战中,秦国大军经过长期的苦战,终于攻占了中原重镇宜阳,取得一个大胜利。从此,秦的疆域扩展到了中原,而且完全控制了崤、函之险,这无疑有助于秦国进一步蚕食韩国、魏国、赵国等中原诸侯国的疆域。
三、伊阙之战
在修鱼之战、宜阳之战,韩国总共损失的兵马,还不到10万人。不过,仅仅是在伊阙之战中,韩国就损失了10多万精锐力量,这成为韩国走向衰落的关键一战。伊阙之战,是周赧王二十二年(前293年),秦国为打开东进中原通道,由大将白起率秦军在伊阙(今河南省洛阳市龙门镇)各个歼灭韩国、魏国、东周联军的作战。在伊阙之战中,魏国、韩国各自派出了10多万兵马,从而组成了一支规模达到24万人的联军。
与此相对应的是,秦国大将白起的兵力虽然只有魏韩联军的一半左右,却最终取得了胜利。也即在伊阙之战中,白起采用了各个击破的战术,先猛攻魏国大军,再挥师击败韩国大军,从而全歼韩魏联军24万人,攻占伊阙,夺取魏城数座及韩国安邑以东大部分地区。在伊阙之战后,韩国精锐力量损失殆尽,逐渐失去了抵抗秦国的实力和勇气。
四、陉城之战
最后,陉城之战是公元前264年(周赧王五十一年),秦武安君白起率军攻占韩国陉城(今山西曲沃东北)等5座城邑的作战。公元前264年,秦昭襄王命武安君白起进攻韩国的陉城(今山西省临汾市曲沃县东北),接连攻拔韩国陉城等五座城邑,斩杀韩军五万,此战是为陉城之战。次年(前263年),白起又率军封锁了南阳太行山道。前262年,白起再攻拔韩国野王,切断了上党郡同韩国本土的联系。上党郡守冯亭只好向赵国投降,引发秦、赵两国之间著名的长平之战。由此,对于陉城之战来说,不仅让韩国损失了5万大军和5座城池,还让韩国损失了上党郡,并引发了长平之战。
对于长平之战来说,虽然是秦国和赵国之间的战役,但是,赵国在元气大伤之后,无疑意味着秦国在山东六国中没有匹敌的对手了。在此基础上,秦国一统天下的趋势,自然是不可避免了。总的来说,在战国时期,韩国虽然是战国七雄中最弱小的诸侯国,不过,韩国吞并郑国,开启申不害变法,也是具有一定实力的。但是,在修鱼之战、宜阳之战、伊阙之战、陉城之战后,韩国不仅丢失了大片的疆域,还损失了数十万精锐士卒。于是,在这四场战役后,韩国彻底衰落,其被秦国消灭,只是上时间上的早晚问题了。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巡游途中病逝于沙丘平台。这起看似寻常的帝王驾崩事件,却因赵高、李斯与胡亥的密谋,演变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皇位继承疑案。两千年来,&a...
秦始皇陵 李斯的儿子 2025-11-13 蒙恬遗言:跨越时空的忠义共鸣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崩逝于沙丘,一场由赵高、李斯合谋的阴谋随之展开。他们篡改遗诏,赐死长子扶苏,并囚禁名将蒙恬。这位曾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修筑长城的将领,在...
秦始皇陵 李斯的儿子 2025-11-03 沙丘之变:李斯为何舍弃女婿扶苏,选择胡亥?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巡游途中病逝于沙丘平台。这本是一场正常的权力交接,却因中车府令赵高与丞相李斯的合谋,演变为一场颠覆帝国根基的政变。令人费解的是,作为...
秦始皇陵 李斯的儿子 2025-10-30 权谋漩涡中的抉择:李斯为何舍扶苏而就胡亥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东巡途中病逝于沙丘。这场猝不及防的死亡,不仅终结了一个帝国的扩张野心,更将两位关键人物——丞相李斯与中车府令赵高,推入了权力博弈的漩...
秦始皇陵 李斯的儿子 2025-10-28 扶苏继位:秦朝的另一种可能——从暴政崩塌到文治中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东巡途中病逝于沙丘平台,本应继承皇位的长子扶苏,却因赵高与李斯的篡改遗诏而含冤自尽。这场阴谋不仅终结了扶苏的政治生命,更将秦朝推向了...
秦始皇陵 李斯的儿子 2025-10-28 从功臣到罪人:李斯如何亲手葬送秦朝与自己的历史声誉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横扫六国,完成中国历史上首次大一统。在这场史诗般的征服中,李斯以《谏逐客书》力挽狂澜,以“书同文、车同轨”的制度设计奠定千年政治格局,...
秦始皇陵 李斯的儿子 2025-10-28 历史假设:若扶苏继位,秦朝能否跳出“十五年而亡”的宿命?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嬴政在沙丘平台病逝,遗诏本应由长子扶苏回咸阳继位,但赵高与李斯发动政变,矫诏赐死扶苏,拥立胡亥为帝。这场权力更迭成为秦朝速亡的导火索——短...
秦始皇陵 李斯的儿子 2025-10-28 李斯:从帝国柱石到覆灭推手——秦朝崩溃中的权力博弈秦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其兴衰轨迹始终与关键人物的抉择紧密相连。其中,丞相李斯的政治选择犹如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直接引发了秦廷权力结构的崩塌。这位曾...
李斯的儿子 2025-10-27 权谋漩涡中的抉择:李斯为何背弃女婿扶苏?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巡游途中病逝于沙丘宫。随行的左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与幼子胡亥联手,篡改遗诏逼死长子扶苏,改立胡亥为帝。这场政变不仅颠覆了秦朝的继承...
秦始皇陵 李斯的儿子 2025-10-15 帝国双面镜:李斯从“千古一相”到“亡秦罪人”的撕裂人生公元前208年,咸阳市集的刑场上,年逾古稀的李斯被押上断头台。这位曾以《谏逐客书》挽救秦国命运、以郡县制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格局的帝国宰相,此刻却因“谋反”罪名...
李斯的儿子 2025-10-13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为何冲突不断 双方有哪些历史恩怨 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