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明智!鉴以往而知未来! 中国 / 近代 / 民国 / 元朝 / 晋朝 / 周朝 / 商朝 / 夏朝 / 历史解密 / 历史剧 / 上古时期 / 苏联
站点logo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 >  唐朝 >  温大雅后人:千年世族的荣耀与传承

温大雅后人:千年世族的荣耀与传承

时间:2025-07-09 16:16:59来源:爱上历史作者:Marshall

初唐时期,温大雅与两位弟弟温彦博、温大有以“三彦”之名名震朝野,三人辅佐李渊建唐、巩固政权,在太原起兵、玄武门之变、与突厥战争等重大事件中均有卓越表现。唐朝建立后,他们获高官厚禄,一门三公,富贵满门。温大雅不仅为唐朝的建立立下赫赫战功,其后人也在历史的长河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篇章。

初唐显赫:奠定家族根基

温大雅出身于太原祁县温氏家族,这是当时地位仅次于王、李、崔、卢等氏族的名门望族,家学渊源深厚,历代英杰辈出。其父温君攸学识渊博,曾任北齐文林馆学士、隋朝泗州司马等职。在良好的家庭环境熏陶下,温大雅自幼博览群书、聪颖过人,青年时期便以学识渊博、品行高尚、能文善辩而名重天下。

唐朝建立后,温大雅凭借卓越的才能和功绩,历任陕东道大行台工部尚书、礼部尚书等要职,封黎国公,后又被追赠尚书右仆射。他的二弟温彦博官至中书令,封虞国公,后赠特进,陪葬昭陵;三弟温大有官至中书侍郎,封清河郡公。温氏三兄弟在唐朝初期的政治舞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家族的荣耀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唐崛起:温造与温邈的传奇人生

温大雅的后人在中唐时期继续崭露头角,其中温造和温邈堪称代表。温造是温大雅的五世孙,他自幼好学,但气盛心傲,不喜试吏,自负节概,少所降志,曾隐居王屋山,以渔钓逍遥为乐。贞元四年(788 年),寿州刺史张建封闻其名,派人送去书信和钱物,请他出来做事。温造见张信中言词恳切且礼数周到,欣然应允,进入张建封幕下。然而,张建封并未委以实职,只让他做些咨询策划之事。后来,张建封改任徐州节度使,温造不愿再屈就其幕下,便提出辞归下邳,并激愤地说以后要出家隐居,从此不再求仕做官。张建封怕失去温造这个人才,便将侄女许配给他为妻,才留住了他。

唐宪宗元和五年(810 年),乌重胤被任命为河阳军节度使、御史大夫,他广纳名士,温造也在被招之列。当时温造正与著名文学家韩愈游处,韩愈还专门为他写下了《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赞颂他有“良马”之才。温造果然不负重托,在出使范阳劝说刘济坚定忠顺之心一事上表现出色,成功说服刘济带头效忠朝廷。唐德宗欣喜有加,立即诏温造入京,打算把他留下来担任谏官,可惜因走漏消息,这次任命并未成功。

唐穆宗长庆元年(821 年),温造被任命为京兆府司录参军,迁殿中侍御史。此后,他仕途顺遂,官至礼部尚书。温造不仅在政治上有卓越表现,还具有军事才能。他曾率兵平定叛乱,为维护唐朝的统治稳定立下战功。

与温造相比,温邈的人生则显得淡泊宁静。温邈是温大雅的六世孙,他早年聪明异常,又涉猎经史,才华过人,与弟温造、温逊知名于侨居地邺都,人称“三虎”。唐德宗贞元年间,马燧、刘洽在今河北、河南一带拥兵自保,温邈劝他们效忠朝廷,虽不被采纳,仍被待以客卿之礼。后因母亲去世,温邈回家守丧,极尽孝道,被乡里称为“巨孝”。守丧期满后,朝野各级官府争相聘他出来做官,他以为两个弟弟都已获得功名,足以光大门庭,便谢绝一切邀请,在乡村过起了隐居生活。直到唐穆宗长庆年间,因弟弟温逊去世,他护送弟弟灵柩回故里后,在鸣皋山紫逻川建造房舍,开荒造田,打算长期隐居。后来,唐文宗即位,在许多人的推荐下,征召他担任左补阙一职,又担心他不赴任,专门下诏让当地地方官催他上路,即使这样他仍不为所动。温邈一生孝于亲、友于弟、信于朋友,精通经史,著有《周官参略》,其品德“可为王者师”,才华“可以佐明时”,可惜未能用来报效国家,令人深感遗憾。

晚唐余晖:温璋的仕途波折

温璋是温造之子,温大雅的六世孙。他生活在晚唐时期,此时唐朝已逐渐走向衰落,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等问题日益严重。温璋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步入仕途,其人生充满了波折。

温璋继承了家族的优良传统,具有一定的才能和抱负。然而,晚唐的政治环境极为复杂,他虽努力在官场中谋求发展,但却时常受到各种势力的制约和打压。在任职期间,温璋因处理政务不当或其他原因,多次遭遇挫折。他曾因触怒权贵或违背上级意志而被贬谪,仕途坎坷不平。尽管如此,温璋依然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底线,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百姓做一些实事。但最终,他还是未能逃脱晚唐政治的漩涡,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结束了自己的仕途生涯。

人物: 李渊 分享 上一篇: 为何武则天初次侍寝就被唐太宗李世民封为才人 下一篇: 武三思的容貌之谜:历史记载与文学想象的交织

最新资讯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