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藩之乱是清朝初期三个藩镇王发起的反清事件,说起这个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1644年4月15日,清摄政王多尔衮接到了这样一封书信:
……流寇逆天犯阙……先帝不幸,九庙灰烬……三桂受国厚恩,悯斯民之罹难,拒守之边门,欲兴师问罪,以慰人心,奈京东地上,兵力未集,特泣血求助。我国与北朝通好,二百余年,今无故而遭国难,北朝应恻然念之。而乱臣贼子,亦非北朝所宜容也。夫除暴剪恶,大顺也;拯危扶颠,大义也;出民水火,大仁也;兴灭继绝,大名也;取威定霸,大功也;况流寇所聚金帛子女,不可胜数,义兵一至,皆为王有,此又大利也。王以盖世英雄,值此摧枯拉朽之会,诚难再得之时也。乞念亡国孤臣忠义之言,速选精兵,直入中胁西胁,三桂自率所部,合兵以抵都门,灭流寇于宫廷,示大义于中国,则我朝之报北朝者,岂惟财帛?将裂土以酬,不敢食言!
没错,这是吴三桂的降清书。有人曾说吴三桂降清是“冲冠一怒为红颜”,果真是因为陈圆圆吗?康熙时期,吴三桂又开始反清,他的这一系列骚操作,背后究竟隐藏那些历史真相呢?还原历史,我们拨开层层迷雾。

一、吴三桂接连取胜,险克清王朝
历史的玩味和趣味性,往往并不在于事件本身,而是通过事件给人们带来的反思和借鉴。吴三桂三藩之乱这段历史一直到今天都为大家所津津乐道。因为这段历史给大家带来很多谈资,通过吴三桂事件,我们能发现很多有趣的历史现象,同时,就历史事件本身而言,不禁为吴三桂的结局而唏嘘不已。
吴三桂三藩之乱,打的旗号是“兴明讨虏”,一时间反清之士纷至沓来,在其强大的攻势之下,接连打下了贵州、湖南,几年之后,大清王朝一半的疆土都被吴三桂给攻破了。这个时期,吴三桂已与清王朝分庭抗礼。康熙也曾派大军镇压,可都以失败而告终。所以,吴三桂阶段性的胜利,极好地抓住了天时、地利与人和,所到之处,无不望风归降。这个时期的吴三桂俨然朱棣二世,但从结果来看,究竟吴三桂跟朱棣又差在哪里呢?
二、安于现状,没有一代君主的气魄和手腕
没错,吴三桂跟朱棣比起来,缺少君王的远见卓识,缺少一代君王的视野和手段。激战八年,吴三桂还是被平定了。
首先,吴三桂智计不足。自古以藩王起兵,以一隅而敌全国,仅有明朝成祖朱棣成功了。真正的靖难之役,说是打了4年,实际上也只有最后几个月朱棣批亢捣虚,直取南京才一举奠定胜机。之前在德州、济南与官军的对峙,对朱棣来说无异于痛苦万分。一个要取皇位的人不得不顿兵于坚城之下,与对方的将领过招,格局上首先就输了一筹。吴三桂也是如此,既已举兵,当直下京洛,问鼎中原,以大兵机动攻击,迫敌陷入跟随,在运动中寻找破敌之机。
其二,政治上不够坚决。吴三桂起初以反清复明为口号,不管是否合适,既已打出了旗号,就应该坚持到底,不然思想上的混乱会造成政治上的崩盘。吴三桂迟迟不立明朝王室,最后竟自己称帝,如此首鼠两端,在争取天下士子之心时,再输一招。

其三,吴三桂军中内部的掣肘。三藩之乱,虽然号为三藩,实际主力仅有吴军一家,其他两藩早早就被清王朝以一道只诛首恶,从者不究的政策给顺利收编了。吴三桂的很多老部下也是如此被清王朝策反了,如西北的王辅臣,举义两年后,被清王朝军事讨伐和政治诱降并用,最终投降了事,西北地区作为第二战场的美梦成为黄粱。吴三桂起兵时,名义上能指挥的军队有40万人,但是把那些顺风浪逆风投的投机分子去掉,其所能指挥的,能够令行禁止的直属部队,只有其本部人马10多万人。这些军队在占据了湖南、云贵川后,还要留有殿后,能用于前线的已经不多。
其四,粮饷制约。吴军势力最大时,没有打下武昌,更没有顺长江之下夺占江南省,数十万大军全靠后方的云贵川提供后勤保障。云贵川本来经济就不是很发达,因此数十万大军长时间曝师于外,粮饷消耗是个天文数字,对吴三桂势力发展有很大的制约。如果吴三桂能以初起兵时的锋芒,席卷长江中下游平原,遮蔽清王朝伸向江东的势力,则一者可以断绝耿尚的投敌之念,二者能够集中江南财力,招兵买马,即便不渡江北上,恢复中原,划江而治也有七分把握,而不至于困守一隅,坐以待毙。
其五,统战工作不到位。吴三桂起兵时,虽然也发布了檄文,但是满清朝廷除了察哈尔的蒙古人临时起意,打了康熙一个措手不及,其他清王朝的敌人都没有看到有多大动静,台湾郑氏集团没有配合出兵。至于汉民族的传统士大夫并不认可吴的政权,吴周政权只能作为吴三桂激励士气所进行的赌博,失掉了人心民望。
如果按照前期吴三桂的魄力和打法,那么北上直取荆州襄阳,再加上自己的长江天险,取代清朝不是不可能。然而,作为藩王的吴三桂,毕竟是藩王,根本不具备一代大国领袖的胸襟和胆识,他偏安一隅,只想占着天险与清王朝划线而治。这种目光短视之人,是注定走不远的。
三、清王朝代表了当时社会的主流
纵观历史发展潮流和规律,古代封建君主王朝的发展,是与当时社会生产力紧密联系的。吴三桂作为藩王,根本不具有发展国力的条件,也并不具备取代一代王朝充足的社会资源。总之,吴三桂的三藩作乱就是背道而驰,与时代发展相悖逆。

在康熙眼里,藩王吴三桂的脾气秉性他是了若指掌的。就在吴三桂南方偏安一隅的时候,给了康熙足够的备战准备。康熙整合力量,恢复军备,扫清各路反清障碍。面对吴三桂视而不见的状况,康熙加紧跟进,最终将吴三桂给平了。
因为吴三桂错判形势加之安于现状,最终在强大的清王朝镇压下失败。吴三桂,一个藩王,也当了一把皇帝。在我们看来,吴三桂或许再努力拼斗一番,整个大清都是他的。可在吴三桂自己看来,我建立了大周帝国,也当了皇帝,也有了自己的地盘,我觉得此生无憾了。
在清初波谲云诡的政坛中,孝庄文皇后布木布泰(即“大玉儿”)与睿亲王多尔衮的爱恨纠葛,始终如一团迷雾笼罩着历史长河。这段关系既是满蒙贵族联姻的政治产物,又因权力博...
孝庄文皇后和多尔衮什么关系 多尔衮怎么死的 2025-10-17 权倾朝野却止步皇位:多尔衮为何放弃称帝的深层博弈清初政坛的风云变幻中,多尔衮始终是一个充满争议的符号。他手握正白、镶白两旗精锐,掌控八旗兵力的四分之一;他以摄政王之尊统率清军入关,定鼎中原;他甚至在顺治五年被...
顺治为什么出家 多尔衮怎么死的 2025-10-15 太后下嫁迷雾:多尔衮与孝庄的权力博弈与历史想象清初历史中,多尔衮与孝庄太后的关系始终笼罩在层层迷雾中。野史笔记、影视作品将这段历史渲染成“痴情王爷与隐忍太后”的凄美爱情,而正史却仅以“叔嫂”二字定义两人关系...
孝庄文皇后和多尔衮什么关系 多尔衮怎么死的 2025-10-13 权臣绝嗣之谜:多尔衮十妻四妾为何仅留一女?清初摄政王多尔衮一生征战沙场、权倾朝野,却因无子嗣留下历史谜团。这位手握大权的亲王坐拥六妻四妾,却仅得一女东莪格格,其绝嗣之谜背后,交织着战争创伤、权力博弈与医...
多尔衮怎么死的 东莪 2025-10-13 鳌拜与多尔衮:谁才是皇权的真正威胁?清初政坛,多尔衮与鳌拜两位权臣的崛起与衰落,构成了皇权与臣权博弈的典型样本。多尔衮以摄政王身份掌控朝局七年,其权力之盛甚至超越皇帝;鳌拜则以辅政大臣身份专权九年...
多尔衮怎么死的 鳌拜 2025-10-09 多尔衮子嗣之谜:唯一女儿背后的身体与历史密码多尔衮(1612年—1650年)作为清初最具争议的政治人物,其一生仅有一个女儿爱新觉罗·东莪的史实,始终是清史研究的焦点。结合《清史稿》《清实录》等正史记载与当...
多尔衮怎么死的 东莪 2025-10-09 多尔衮未自立为王的深层真相:权力博弈中的理性抉择在清朝入关的关键历史节点,多尔衮作为实际掌权者却始终未迈出称帝的最后一步。这一看似矛盾的行为背后,实则是多重因素交织下的理性选择。从八旗制度到权力制衡,从继承传...
多尔衮怎么死的 2025-09-25 兄弟阋墙与权力更迭:代善与多尔衮的宗室权力博弈在清初波谲云诡的政治舞台上,爱新觉罗·代善与爱新觉罗·多尔衮作为努尔哈赤家族的核心成员,其关系贯穿了后金至清朝政权交接的关键节点。从血缘纽带到权力角逐,从战场协...
努尔哈赤几个儿子 多尔衮怎么死的 2025-09-24 吴三桂放清兵入关: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历史抉择1644年,中国历史因吴三桂的决策发生根本性转折。这位手握山海关重兵的明朝将领,在李自成大顺军与清军多尔衮的夹击下,最终选择打开山海关,放清兵入关。这一决策并非...
多尔衮怎么死的 吴三桂为什么引清兵入关 2025-09-15 爱新觉罗·多铎:清初开国名将的功过人生爱新觉罗·多铎(1614年4月2日—1649年4月29日),清朝初年宗室名将,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五子,阿济格、多尔衮同母弟,满洲镶白旗旗主,时人通称“十王”。他...
努尔哈赤几个儿子 多尔衮怎么死的 2025-07-30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为何冲突不断 双方有哪些历史恩怨 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