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通常用来指中国东周前半期历史阶段,史称“春秋时期”,即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这段历史时期。今天历史资料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根据《左传·昭公二十八年》等史料的记载,周武王姬发建立西周后,分封共七十一国,其中与周王同姓的姬姓就有四十国,兄弟之国有十五国。而《荀子·儒效》则说姬姓有五十三国。可见西周初期的分封是以姬姓为主体,而同时兼顾到异姓。到了春秋时期,姬姓诸侯国,依然是当时的主角,比如鲁国、晋国、卫国、郑国、燕国、吴国、曹国等诸侯国,都是姬姓诸侯国。当然,在春秋时期,还有一些异姓诸侯国,比如齐国君主是姜子牙的后人,宋国作为商朝王室的后人,国君为子姓、宋氏。
而就本文所要说的嬴姓诸侯国,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秦国。那么,问题来了,春秋时期,除了秦国,还有哪些“嬴姓诸侯国”?
一、秦国
秦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07年),是周朝地处西北地区的诸侯国。对于秦国来说,始祖秦非子是商朝名将飞廉之子恶来之后。而就商朝名将飞廉来说,其始祖则可以追溯到辅佐大禹治水的伯益。秦人先祖嬴姓部族早在殷商时期就是镇守西戎的得力助手。周孝王六年(前905年),秦非子因养马有功被周天子封为附庸国,都城在秦邑(今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东北),号曰“秦嬴”。
公元前821年,秦庄公击败西戎,被周宣王封为西陲大夫。当然,在春秋之前,秦国还不是一个正式的诸侯国。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被封为诸侯。自此,秦国正式成为周朝的诸侯国。秦穆公时期,秦国称霸西戎,这促使秦穆公位列“春秋五霸”之一,从而和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相提并论。
战国初期,经过百年的衰落期,魏国夺取了秦国河西之地。秦孝公时,任用商鞅变法,富国强兵,逐渐成为战国中后期最强大的国家。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称王。公元前316年,秦国兼并巴国和蜀国。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掉山东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公元前207年,面对各地起义的大潮,赵高逼杀秦二世,去秦帝号,立子婴为秦王。不久之后,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这意味着秦朝正式走向灭亡。
二、徐国
徐国,夏朝至西周时期诸侯国。伯益之子若木为徐国开国君主,都城为徐城(今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和秦国一样,徐国也是一个嬴姓诸侯国。不过,相对于秦国,徐国的历史更加悠久。在夏朝、商朝、西周三代,徐国一直是强大的诸侯国之一。
周穆王时,曾派兵讨伐徐国,想要令他臣服,没有成功。徐偃王在位时,向他朝者的国家有32国(《韩非子》作36国)。从这一角度来看,鼎盛时期的徐国,能够和周王朝相抗衡。
当然,周穆王经过多次出兵,最终还是击败了徐国。因此,徐偃王于彭城(今江苏徐州)一带山林隐居。于是,周穆王封他的子孙为徐子,继续执掌徐国。不过,自此之后,尤其是到了春秋时期,徐国走向了衰落。
公元前512年(吴王阖闾三年)夏天的时候,吴国派出使臣,责令徐国和钟吾国交出领兵在外的公子掩余和烛庸。这两个诸侯国依仗有强大的楚国作后台,拒不从命,并私自放走二公子,让他们去楚国。这给了吴王出兵的借口。公元前512年冬天,吴王派孙武、伍子胥讨伐徐国和钟吾国,并成功灭亡了这两个诸侯国。徐国亡国之后,其子孙以原国名“徐”为氏,是徐姓的起源之一。
三、江国
江国为殷商至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对于江国来说,又被称之为“鸿国”、“邛国”。据《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等史料的记载,江国的先祖,也是伯益的后人。所以,和秦国一样,江国也是一个嬴姓诸侯国。公元前1101年,江国正式建立。周朝时期,江国的都城位于今河南正阳县东南、淮水北岸1公里。这里发现有江国故城,平面长方形面积约17.5万平方米。
春秋中期的35年间,江国采取联姻、会盟的方式,先依附于楚国,以图复兴。后来又与齐、宋伐楚。在东周时,江国位于楚、齐、宋等大国之间,又常受淮河水患侵扰,一直没能发展起来。
公元前624年,楚穆王出兵伐江,晋国出兵为江国解围;次年,楚国再次出兵,江国势孤力弱,援军不继,终被楚灭。江国灭亡后,江国君主的后人以江作为姓氏,这类似于徐国灭亡后,徐国后人以徐作为姓氏。
四、黄国
黄国,春秋时期嬴姓诸侯国,黄姓发源地。黄国故城位于河南省潢川县城西北6公里隆古乡境内,遗址至今保存完好。根据《史记》与《黄国故城志》等史料的记载,黄国始祖为嬴姓伯益长子大廉,字太康,建立于公元前2148年。
鲁桓公八年(公元前704年),楚国在楚地约会诸侯,黄国和随国这两个诸侯国都没参加,结果,汉阳的随国受到讨伐,淮水的黄国由于相距较远,躲过一劫,但也遭到楚国的斥责。
鲁庄公十九年(公元前675年),楚文王首次讨伐黄国。公元前675年,楚文王"伐黄,败黄师于踖陵,遂还" 。可能是黄国全力抵抗,楚军并没有一鼓作气灭亡黄国,在惨胜之后匆匆回国。而面对势力已扩张到淮河中上游的楚国,黄国采取了依靠强齐抵御强楚的策略。
鲁僖公二年(公元前658年),黄国参加了在宋地举行的谋划伐楚的齐国、宋国、江国、黄国等四国会盟。第二年,这四个诸侯国又在山东阳谷会盟。公元前655年秋天,黄国、江国这两个嬴姓诸侯国联手伐陈。随着齐国霸主地位的形成,淮河流域的诸侯国纷纷叛楚附齐。极力北上争霸的楚国当然不甘示弱,公元前655年,楚国就将黄国的姻亲小国弦国灭掉,弦国国君逃到了黄国。6年后,也即公元前649年冬,楚国进攻黄国。半年后,也即公元前648年夏,黄国终于被楚成王消灭了。此外,黄国的后人黄歇后来在楚国为官,被封为春申君,地位仅次于楚考烈王,是战国四公子之一。
在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太姒的名字或许不如一些帝王将相那般如雷贯耳,但她作为周文王姬昌的正妃、周武王姬发的生母,其贤淑端庄、仁爱明理的形象,却深深镌刻在华夏文明...
姬发 姬昌 2025-09-22 邑姜:唐叔虞之母与商周之交的传奇女性在商周交替的历史洪流中,邑姜作为周武王姬发的王后、周成王姬诵与唐叔虞的母亲,不仅以卓越的德行与智慧成为周王室的核心人物,更以独特的胎教理念与政治远见,为西周初年...
姬发 2025-08-25 伯邑考之名:历史密码与文化密码的双重解读作为周文王姬昌的嫡长子、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兄长,伯邑考的名字在商周历史中始终笼罩着神秘面纱。其名"伯邑考"不仅承载着古代贵族的...
姬发 姬昌 2025-08-13 姬昌大儿子为何称“伯邑考”:一场跨越千年的姓名解谜在商周交替的历史长河中,周文王姬昌的长子伯邑考以悲壮的命运成为后世传颂的孝子典范。然而,一个疑问始终萦绕在历史爱好者心头:姬昌与次子姬发皆以“姬”为姓,为何长子...
姬发 姬昌 2025-08-08 周武王的三位兄弟:西周政治棋局中的关键角色周武王姬发灭商建周,开创西周王朝的基业,其背后离不开家族成员的鼎力支持。在他继位后,通过分封制巩固统治,其中三位亲兄弟——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被委以重任,成为...
蔡叔 姬发 2025-07-16 姬发:西周明君的典范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周武王姬发无疑是一位备受尊崇的君主。他不仅是西周王朝的开国君主,更是以其卓越的领导才能和高尚的品德,被后世誉为明君的典范。那么,姬发究竟...
姬发 2025-04-24 周武王为何让姜子牙离开都城:历史背后的考量在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周武王姬发与姜子牙的故事被广为传颂。姜子牙作为周朝的开国元勋,其智谋与功勋备受赞誉。然而,历史记载中却有一段关于周武王将姜子牙打发出都城...
姜子牙 姬发 2025-01-15 周康王:西周辉煌时代的开创者在中国古代历史的西周时期,有一位君主以其卓越的治国才能和显著的功绩而被后世铭记,他就是周康王姬钊。一、周康王的身份背景周康王姬钊,是西周第三位天子,周武王姬发的...
姬发 2025-01-03 姬发:牧野之战的传奇英雄与西周王朝的奠基者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姬发以其非凡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建立了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西周。他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尤其是他在牧野之战中的英勇表现,至今...
姬发 2024-05-28 姬昌子女命名之谜:伯邑考与姬发的由来在中国古代,名字的赋予往往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家族传统。周文王姬昌的两个儿子的名字——伯邑考和姬发,也不例外。那么,为何姬昌的大儿子叫伯邑考,二儿子叫姬发...
姬发 姬昌 2024-01-30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