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基是明仁宗朱高炽的长子,明朝第五位皇帝,年号宣德。让历史资料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
历史上的明宣宗朱瞻基在史书上的评价也是五星的,毕竟在他在位时期和父亲明仁宗朱高炽共同造就了盛世“仁宣之治”,所以《明史》中对他也是大加赞赏:
即位以后,吏称其职,政得其平,纲纪修明,仓庾充羡,闾阎乐业。岁不能灾。盖明兴至是历年六十,民气渐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若乃强籓猝起,旋即削平,扫荡边尘,狡寇震慑,帝之英姿睿略,庶几克绳祖武者欤。
从《明史》上对他的评价来看,几乎是个没有缺点的皇帝,可事实上真是如此吗?借用朝鲜史书《李朝世宗实录》中,当时的朝鲜国王指责朱瞻基的话:“不明之君在上,宦官用事,则虽中朝之臣尚且畏缩,况在海外之国,岂可守正而不事之哉!”来看,朱瞻基也是有“不明”之处的。
朱瞻基几乎是个没有什么压力的皇帝,早早的就被确定为皇位继承人,还是在他的父亲明仁宗朱高炽不是皇帝的时候就被祖父朱棣亲自指定。有朱棣和朱高炽两代皇帝打下的基础,朱瞻基登基后,大明朝不能完全说是海晏河清,但需要他操心的烦心事也确实不太多。
在朱瞻基登基之前,对外,他的祖父明成祖朱棣在明朝能承受的军事、财政范围内把能拿下的都拿下了,明朝的疆域扩充到最大,其时,明朝在整个东亚、东南亚一片区域几乎无敌,对内,朱棣时期完成了花费巨大的迁都北平工程和整修大运河的工程。
到朱瞻基的父亲明仁宗朱高炽执政时,虽然整个执政的时间非常短,但朱高炽也已经将朱棣时期大肆对外扩张所遗留下的隐患基本消除,还给朱瞻基留下了执行力比较强的内阁辅政班子。基本上可以说,朱瞻基直接接手的就是一个大明盛世,他或许只需要按部就班地做皇帝就行。
盛世的皇帝该怎么做?不用到处折腾了,朱瞻基出过一次塞,亲自率军击败了来犯的蒙古人,基于财政压力,撤回了在安南的明军,还曾亲自率军平定了在山东就藩的亲二叔朱高煦的叛乱,除此之外,朱瞻基剩下的时间基本上就是按照太平天子的要求来进行各种玩乐了,本文就阐述下朱瞻基在位期间的三大爱好和后续影响。
爱好培养和重用宦官,开启明朝宦官之祸
前面所讲朝鲜国王指责朱瞻基的原因就是明朝派到朝鲜公干的宦官在当地横行不法,而且因为有皇帝朱瞻基撑腰,几乎是毫无顾忌。这还仅仅只是其一,朱瞻基还公开的培养宦官的学识和理政能力,在他执政时期,首开先河的创立了专门培养宦官的教育机构“内书堂”。
培养出来有能力帮助皇帝的有文化的大批宦官后,朱瞻基委派他们到全国各地去担任镇守、监军、采办要职,还让宦官担任出使他国的使臣,更不要说赋予了未来明朝的司礼监秉笔太监最重要的干政权力“批红权”,所以后人评价明朝“宦寺之盛,自宣宗始”。
这些大权在握的宦官们出镇地方后,在地方上干预政事、军事、民事,严重干扰了地方官员和军中将领的各项公务,并且,朱瞻基委派出去为皇宫大内采购各项所需的采办宦官:“或织造,或采促织,或买禽鸟花木,皆倚以剥民,祈求无艾”,结果是民怨四起以及官怨四起。
出去为朱瞻基办事的宦官所引起的沸腾民怨和官员集团的抨击他不知道吗?皇帝掌握天下事,没有他不知道的,可朱瞻基为什么依旧要重用宦官?明太祖朱元璋可是在皇宫中立了一块铁牌,上书“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这是祖制,还是全体文官集团认可和支持的祖制。
其实朱瞻基重用宦官也恰恰是因为全体文官集团认可,他的父亲明仁宗朱高炽做皇太子时,因为和亲弟弟朱高煦的储位之争,得到了文官集团的鼎力支持,继位后投桃报李,全面提高文官集团的地位和权力,至朱瞻基继位时,文官集团基本上可以决定朝政上的大多数事。
对于朱瞻基来说,这是不可忍受的,当臣权大于或者有超过皇权的时候,皇权必然要做出反击,朱瞻基选择的反击方式就是培养出一批学识不差于饱读诗书的文官、且是皇帝家奴、绝对忠于皇帝的宦官们来帮助自己处理朝政和繁琐事务,人为的隔开自己和文官集团的大部分接触。
官员们有事,先找相对应的管事宦官们办理,小事就直接办了,大事再让朱瞻基出来做最后仲裁,也相当于给文官集团制造了一个政治上的对手,分了他们的权,这样朱瞻基在皇权不落的情况下,还能随心所欲的干点其他的私事,明朝以后的皇帝除了特别勤政的,也大多都学习了朱瞻基的办法,不管宦官干政是好是坏,但的确是朱瞻基在明朝的首创。
太平天子享受生活,沉迷宫廷娱乐,奢靡腐化
朱瞻基是历史上有名的会玩乐的皇帝,在民间有许多称号,比如“书画皇帝”、“蟋蟀皇帝”、“投壶皇帝”等等,还啥都爱玩:“斗鸡走马,园情鹚首,往往涉略”。还是用朝鲜史书上的记载为佐证:“帝好游戏,一旬不谒太后。且后宫争骺,宫人所出,潜相杀之”。
朱瞻基的最爱还是斗蟋蟀,他安排出宫做采办的宦官在民间大肆收集蟋蟀供他玩乐,还曾明令地方知府为他收集蟋蟀,以至于当时有笑谈:“促织瞿瞿叫,宣德皇帝要”,甚至还有百姓家庭因为无意间让被看管的蟋蟀死亡,导致家破人亡的情况出现。
因为喜欢蟋蟀,朱瞻基甚至不惜破坏朝廷的用人制度,根据《万历野获编》中的记载:“苏州卫中武弁,闻尚有以捕蟋蟀比首虏功,得世职者”,边疆将士在战场上拼死杀敌获得职位,但在内地,只要会抓蟋蟀就能得到和他们一样的待遇,抓蟋蟀等同于军功?不得不说是一种滥赏。
朱瞻基还爱好出外射猎,并因此荒废政务,他在位时曾废掉元配皇后胡善祥,废后的原因根据《明史》的记载是胡善祥无子,但在明末清初的史学家谈迁所著的史书《国榷》中却这样描述:“尝规上游猎,见忤坐废,贬号静慈仙师”,如果属实,因被规劝少玩乐,多做事而废后,也算是一项黑历史了。
有句话叫“上行下效”,因为朱瞻基的带头,当时的明朝民间,各种投壶运动、蟋蟀运动、斗鸡走马等各项玩乐方式到处风靡,当然,民间的风靡不被文官集团看重,专心玩乐总比没事干后聚在一起商量反对官府要好,他们担心的是朱瞻基太过沉迷玩乐。
根据《明史》中的记载,当时有位叫陈祚的御史就因为看不惯朱瞻基的行为上书劝谏,其中有:“帝王之学先明理,明理在读书。陛下虽有圣德,而经筵未甚兴举,讲学未有程度,圣贤精微,古今治乱,岂能周知洞晰?”之语,意思就是说,皇帝你不该沉迷游玩之事,要多读书理政。
结果陈祚的下场是全家被愤怒的朱瞻基抓起来关进监狱,全家被关了五年不说,陈祚的父亲还在监狱中死去,另一位叫做郭循的刑部官员因劝谏朱瞻基不要大修供其游玩的离宫,也被抓起来丢进监狱,两人都是直到朱瞻基死后才被他的儿子明英宗朱祁镇放出来。
无节制崇尚佛教,大肆供养僧侣
朱瞻基在位时,因他个人崇信藏传佛教,在当皇帝的十年中,几乎每年都要整修一座寺庙,根据南开大学历史学博士何孝荣先生所著的《明代北京佛教寺院修建研究》中所写:“朱瞻基及后妃在京城总共修建佛教寺院达九所,其中新建一所,重建六所,重修三所”,此外,在地方上也新修了不少寺庙。
其实在朱瞻基之前的明朝皇帝也有尊佛的,他的祖父明成祖朱棣之所以能夺得皇位就离不开著名的黑衣和尚姚广孝的帮助,而姚广孝就是明太祖朱元璋从南京修建的大量寺庙中选出来送给朱棣的,这些前辈皇帝都对佛教感兴趣,但他们也知道,治国理政才是皇帝的本分,尊佛只能是业余爱好。
但朱瞻基就有些过度沉迷,还花费不少钱财供养佛教僧人,有皇帝供养,除了会念经,其余啥都不会的僧侣们还不赶紧都往京城跑?可以白吃白住白拿,史载:“宣宗末年,入居京师各寺者最盛”,到他的儿子、孙子继位后,因为财政压力,前后赶跑的僧侣数量高达2000多人,赶跑这么多,京城还剩下一半。
这些和尚们跑到京城来陪朱瞻基研究佛法也是有好处的,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得到皇帝钦赐的封号,朱瞻基大量封授各种封号,仅宣德元年,就封赐了5位大国师、6位禅师,其后,继续大量封赐,封号也是多种多样:“番僧数等,曰大慈法王、曰西天佛子、曰大国师、曰国师、曰禅师、曰都刚、曰剌麻”。
“礼之益厚”就是朱瞻基对待僧侣的基本态度,朱瞻基本人不但因为拜佛和研究佛法荒废政事,在财政上也给朝廷带来了不小的压力,比如重修大隆善寺:“由国库拨款重新维修佛殿,并新建佛殿的殿顶和连接的两廊、寝宫以及比丘们的住房僧寮,共有五百馀间房舍”,规模这么大的寺庙耗费的钱财当然也不会少。
为供养僧侣和修寺庙,耗资巨大不说,还要耗费庞大的人力和其它物力,全是由政府的财政来支出:“俱系光禄寺支待。有支酒馔一次、三次,又支廪饩者,有但支廪饩者”,以至于《明史》中评价到:“及宣宗时则久留京师,耗费益甚”。
从上述事例可以看到,和明仁宗朱高炽共同开创了一代盛世“仁宣之治”,且在《明史》中有着五星好评的明宣宗朱瞻基在位时期也是有弊政的,开启重用宦官之先河还不好说一定是弊政,因为重用宦官只是皇帝巩固皇权的一种手段,明白的皇帝还是知道如何使用宦官的,所以后来有英宗、熹宗等殆政的皇帝,也有孝宗、世宗等不完全依靠宦官的皇帝。
但朱瞻基的各种个人爱好就影响恶劣,花费大量的钱财游玩、修建娱乐场所,以及供养僧侣、修建寺庙都对朝廷的财政支出影响巨大,朱瞻基在位时,让郑和重开过下西洋,原因就是因为没钱用了,还把在安南的明朝大军全部撤回,原因也是因为没钱用了,维持在安南大军的巨额军费,治理当地,都需要海量的支出。
实际上,皇帝也是人,朱瞻基还是个年纪不算太大的皇帝,年轻放纵,有那么些个人爱好也是正常的,朱瞻基没有继承培养他出头的祖父明成祖朱棣倡导的外放型国策也不仅仅只是财政问题,当时文官集团的权力过大,压制住了部分皇权,不支持朱瞻基对外开拓也是原因之一,何况,朱瞻基本身也未必就有动力,他到底是个太平皇帝。
在小编看来,朱瞻基给明朝及后世带来的重要影响其实就两个,一个是培养出了宦官王振,是朱瞻基把他选进了“内书堂”,也是因为朱瞻基的宠信,让他做了太子府的东宫局郎,成了未来皇帝明英宗的心腹,而王振直接导致了明朝政治和国策变化的分水岭“土木堡之变”。另一个就是因为财政问题放弃安南,在当时,或许安南是蛮荒之地,不值得耗费太多的国力去占有,但是放到现在,就会觉得实在是可惜了。
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在立储问题上做出关键抉择:将肥胖臃肿、不善骑射的长子朱高炽立为皇太子,而非更符合其尚武气质的次子朱高煦。这一决策背后,交织着宗...
朱高炽在位多长时间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10-17 宣德盛世的缔造者:明宣宗朱瞻基的治国智慧与艺术人生在中国历史上,明朝第五位皇帝明宣宗朱瞻基以"仁宣之治"的治世闻名,他不仅开创了明朝的黄金时代,更以卓越的文化造诣在帝王中独树...
朱瞻基怎么死的 2025-10-15 书画蹴鞠皆入戏:明宣宗朱瞻基的帝王雅趣与权力游戏作为明朝第五位皇帝,明宣宗朱瞻基(1399-1435)在位十年间开创了“仁宣之治”,其文治武功背后,隐藏着鲜为人知的个人爱好。这些爱好既折射出帝王的多面性,也暗...
朱瞻基怎么死的 2025-10-11 女中尧舜的定鼎之策:张氏如何以柔术稳住九岁皇帝的江山公元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骤然离世,九岁的朱祁镇在乾清宫接过玉玺。此时,这位幼帝的身后没有强势的外戚集团,朝堂上“三杨”内阁与宦官王振的暗流涌动,北方瓦剌虎视...
朱祁镇是个怎样的皇帝 朱瞻基怎么死的 2025-10-11 朱高炽禁海:一场被历史洪流裹挟的“拨乱反正”公元1424年,明成祖朱棣驾崩于北征归途,其长子朱高炽以“仁宗”之号登基,开启了大明王朝短暂却关键的“洪熙之治”。这位在位仅九个月的皇帝,却以一道禁海令引发后世...
朱高炽在位多长时间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08-28 明宣宗禁海: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历史抉择明朝宣德年间,明宣宗朱瞻基在位期间,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局势,作出了强化海禁政策的决策。这一决策并非孤立事件,而是明初以来海禁传统的延续,更是特定历史背景下多重因素...
朱瞻基怎么死的 2025-08-26 朱瞻基为何倾心孙皇后:权力、情感与命运的交织明宣宗朱瞻基与孝恭章皇后孙氏的爱情故事,在史书与野史的交织中显得格外耐人寻味。这位以“书画家”“促织天子”著称的帝王,为何对孙氏始终如一?从青梅竹马的情愫到宫廷...
朱瞻基怎么死的 2025-08-20 明宣宗放弃多少领土:战略收缩下的地缘抉择与历史回响明宣宗朱瞻基在位十年(1425—1435年),以“仁宣之治”的盛世美誉载入史册,却也因主动放弃大片领土引发争议。从东北的奴儿干都司到西南的交趾布政使司,从北疆的...
朱瞻基怎么死的 2025-08-14 樊忠从未刺杀朱瞻基:一场被误读的忠诚与权力交织的史实在关于明朝历史的讨论中,一个流传甚广的传言称“御林将军樊忠曾试图刺杀明宣宗朱瞻基”,甚至被部分影视作品渲染为权力斗争的戏剧性场景。然而,通过梳理《明实录》《国榷...
朱瞻基怎么死的 2025-07-30 胡善祥:明朝首位无过被废的皇后传奇在明朝的历史长河中,胡善祥宛如一颗流星,短暂而璀璨地划过宫廷的天空。她作为明宣宗朱瞻基的第一任皇后,却因无端理由被废,其人生充满了无奈与悲剧色彩,成为了后世研究...
朱瞻基怎么死的 胡善祥 2025-05-06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