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朱允炆为何始终没拿出这张王牌?下面历史资料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靖难之役”成就了明成祖朱棣,也让建文帝朱允炆成为了天大的笑话,被永远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建文帝朱允炆失败的原因很多,有主观自身性格、能力方面不足的因素,也有客观上因为朱元璋大杀功臣导致其无将可用等原因。
如果说坐拥40万大军的梅殷不具备勤王的能力和实力,那么镇守云南的沐王府手握30万大军,为何也对朱允炆见死不救呢?30万的沐家军,可以说是朱元璋留给朱允炆最后的一张王牌,然而朱允炆为何却打不出来?
朱元璋留给朱允炆的最后一张王牌
朱元璋临终前托孤驸马梅殷,并赐予梅殷讨伐叛逆的诏书,俨然将其当作了建文帝朱允炆最后的倚仗。
因思驸马梅殷。他尚太祖宁国公主,大有才智,太祖最为眷注。临崩时,梅殷侍侧,太祖因嘱之道:“汝老成忠信,可托幼主。”复出遗诏授之道:“敢有违大者,汝讨之。
朱元璋托孤梅殷有着用人唯亲(其妻宁国公主乃朱允炆亲姑姑)、无法威胁皇权(无兵权的外戚)等原因,更多的是为了让其辅佐朱允炆。而朱元璋真正意义上留给朱允炆保命的王牌却是远在云南的沐家军。
为何说云南的沐家军才是朱元璋留给朱允炆最后的底牌?
第一、沐王府深得朱元璋信任
云南的沐王府是朱元璋一手打造,而其第一任主人沐英乃是朱元璋的养子。沐英8岁便被朱元璋收养,并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对于沐英,朱元璋可以说是极为喜爱和信任。沐英先是在洪武九年因军功被封西平侯,赐丹书铁券。在洪武十六年,又被朱元璋钦点镇守云南,成为一方封疆大吏。要知道,此时的沐英手握着30万大军的兵力,这对于疑心甚重的朱元璋来说是一件极为难得的事情,也间接表明了朱元璋对于沐英能力的肯定以及无与伦比的信任。
自汝在镇,吾无西南之忧。
第二、沐英与朱标情同手足
沐英是朱元璋的养子,而朱标则是朱元璋的嫡长子,沐英与朱标自然也就成为了兄弟。以年龄上来看,沐英比朱标大了整整11岁。自幼便由马皇后抚养长大的沐英,跟马皇后的感情毋庸置疑,因此对于马皇后所出的朱标自然也是情同手足。更何况,朱标作为皇太子,未来的皇帝,沐英更是全力支持。而沐英在听闻朱标英年早逝后悲痛不已,忧伤过度,在朱标去世的两个月后也病逝。
“闻懿文太子薨,哭极哀,高皇后崩,英哭至呕血,饮食遂少,至是感疾”
由此可见,沐英对于朱标的感情极为深厚,不是亲兄弟却胜似亲兄弟。
基于朱元璋、朱标和沐英如此亲密无间的父子情以及兄弟情,在朱元璋传位朱允炆后,云南沐王府对于朱允炆势必也是鼎力支持的态度和立场。可以说,30万沐家军是朱元璋留给朱允炆的一张王牌。
但历史已经告诉我们,直至靖难之役结束,明成祖朱棣成功取代建文帝朱允炆的皇位,云南的沐家军都未曾有过动静,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沐家军对于朱标一脉的朱允
炆
见死不救呢?
一、君臣之礼大于兄弟情
沐英和朱标在同一年过世,因此到了建文帝朱允炆时期,沐王府的主人是沐英的儿子沐晟。按理来说,朱标和沐英的感情如此深厚,两家儿辈的关系也不会差。但不要忘了,沐英因为被朱元璋派遣镇守云南,加上沐晟和朱允炆较大的年龄差(9岁),客观来说,两人的兄弟情谊远不及父辈。
其次,参考三国时期刘关张乃桃园结义三兄弟。但在刘备登基称帝后,关羽、张飞的儿子关兴和张苞继续结拜为兄弟,而刘禅却没有加入其中。
根本原因就在于君臣有别。
因为身份地位的转变,在君臣之礼面前,兄弟情谊自然排在后面。而朱允炆和沐晟的关系也是如此,他们更多的是君臣关系,而所谓的兄弟情则已经十分淡化。
相信如果说朱标碰到了“靖难之役”,沐英必然会舍命起兵勤王相救。但换作朱允炆和沐晟的话,显然关系、情分远远达不到这种程度。
二、沐晟的沐家军自顾不暇
沐晟是沐英的次子。在沐英去世后,继承沐王府的是沐晟的大哥沐春。然而沐春却同样英年早逝,且没有子嗣,沐晟才有机会继承了沐王府。而沐晟继承爵位的这一年,正是建文帝朱允炆登基的这一年。一个是刚刚登基当皇帝,一个则是刚刚接管沐王府,可以说两人都处于起步、适应阶段。
同样是在这一年,叛蛮刀干孟再次叛乱。虽然叛蛮被朱允炆派遣的征虏将军何福平定,却也留给刚刚接管沐王府的沐晟一个烂摊子。当时诸蛮分割占据了他的属地,沐晟自然是需要时间和军队将他们讨平。忙于平乱的沐晟自顾不暇,又是“新官上任”,根本不可能分出多余的精力去参与“靖难之役”。
三、沐晟没有勤王、参战的契机
沐晟坐拥30万沐家军,却并不是他随意可以调动的,至少他没有权限将其直接开拔到南京城。
首先,在“靖难之役”爆发后,建文帝朱允炆并不认为燕王朱棣会有赢面。客观对比分析当时双方的实力,燕王朱棣是处在绝对下风的。作为皇帝的朱允炆自然不会在这种手握优势的情况下下令勤王的。没有皇帝的诏令,沐晟显然不可能私自调集大军进京,不然可能勤王不成反而会被误会认定为起兵造反。
其次, 燕王朱棣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进京。这条理由引自朱元璋的《皇明祖训》,先不管其真实意图如何,至少明面上人家是名正言顺的。此时,沐晟该以什么理由起兵进京勤王呢?师出无名则自然名不正言不顺,沐晟根本没有起兵勤王的借口。
四、按兵不动才是沐家军最好的选择
“靖难之役”说到底就是建文帝朱允炆不合理的削藩造成的必然结果。对战的双方都是朱元璋的子孙,不论哪方最终获胜,大明的江山还是老朱家的。云南的沐王府虽然曾经是老朱家的养子,但毕竟姓沐不姓朱,沐晟作为当时沐王府的当家人还是对此有着客观清晰的认识。
如果沐家军起兵援助朱允炆,输了必然会被朱棣秋后算账。而赢了也未必能够在朱允炆面前讨得了好,毕竟人家也没让你出兵勤王,反而还会徒增误会。这种两头不讨好的事情,沐晟也不会傻不拉几的去趟这滩浑水。
综上所述,在“靖难之役”时,30万沐家军没有动,既是建文帝朱允炆自己“作死”,又有着其客观不能动的原因存在。在那个敏感的时期,作为沐家军领袖,沐晟也只能做出对自身最有利的选择。
况且,云南地处偏远,30万大军想要顺利抵达南京城恐怕也不会一帆风顺。众多朱姓藩王尚且持观望态势,沐王府这个异姓王又何必“多管闲事”呢?
我是月关略萌,本文是我的原创文章,不足之处恳请大家批评指正。希望大家可以多多支持关注我一下,感谢。
1399年的北平城头,寒风卷过燕王府的琉璃瓦,朱棣凝视着南方——那里,新登基的建文帝朱允炆正以雷霆之势推进削藩政策。这场叔侄间的权力博弈,最终演变为中国历史上著...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朱允炆下落 2025-07-10 盛庸:以弱胜强的战术大师,为何难挽靖难败局?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挥师南下,一场持续四年的靖难之役拉开帷幕。在这场决定明朝命运的内战中,一个名字如彗星般划过战场——盛庸。他以布衣...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盛庸 2025-07-01 沐英不死,朱棣敢反吗?—— 滇南柱石与燕王野望的时空对峙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滇池畔的沐王府传来噩耗,开国名将沐英因太子朱标去世哀痛成疾,卒于任上。这位统领云南三十万大军、坐镇西南边陲的“黔宁王”,其离世不仅改...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朱标 2025-06-30 朱棣晚年顿悟:朱元璋之死的真相与皇权更迭的隐秘逻辑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初十,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驾崩于应天皇宫。七日后,皇太孙朱允炆仓促即位,改元建文。这场权力交接的异常速度,在二十四年后因燕王朱棣发...
朱元璋多少岁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06-27 朱棣为何诛杀纪纲:锦衣卫指挥使的权力迷途与皇权底线永乐十四年(1416年)七月,锦衣卫指挥使纪纲被押赴刑场,这个曾替朱棣铲除异己、制造“瓜蔓抄”的特务头子,最终因“谋大逆”罪名被处以极刑。从寒门子弟到位极人臣,...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06-24 靖难之役:百万生灵涂炭的皇权更迭靖难之役(1399-1402年)是明初朱棣与朱允炆争夺皇位的战争。这场持续四年的内战,不仅改写了明朝的政治格局,更造成空前的人口损失。据历史学家估算,战争直接及...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朱允炆下落 2025-06-23 徐妙云与朱允炆:历史迷雾中的伦理悖论与真相追寻在明朝开国初年的权力棋局中,一段关于徐妙云与朱允炆的荒唐传闻,如同幽灵般在民间野史与现代影视剧中游荡。这位被后世称为“仁孝皇后”的徐氏,与建文帝朱允炆之间,是否...
朱允炆下落 2025-06-12 方孝孺:为何被誉为“读书种子”?方孝孺(1357年—1402年),字希直,号逊志,浙江宁海人,明代初年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他因拒绝为燕王朱棣起草即位诏书而被诛十族,史称“天下读书种子”...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06-11 方孝孺:忠义千秋的殉道者还是迂腐的卫道士?在明朝初年的血色朝堂上,方孝孺以一种近乎悲壮的方式完成了历史定格。当燕王朱棣的铁骑踏破南京城垣,这位建文帝的翰林侍讲,在拒绝起草即位诏书的那一刻,便注定了其作为...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06-05 建文帝削藩:朱允炆与叔叔们的血腥博弈在明朝初年的权力棋局中,建文帝朱允炆与藩王叔叔们的较量堪称一场惊心动魄的宫廷悲剧。这位年轻的天子为巩固皇权,对叔辈藩王展开铁腕削藩,最终引发靖难之役,导致多位叔...
朱允炆下落 2025-06-03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