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四友”指的是唐朝初期四位宫廷御用文人,分别是崔融、李峤、苏味道、杜审言,其中杜审言的文学成就最高。下面历史资料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01
杜审言也许不是人尽皆知,但他的孙子杜甫一定无人不晓。杜甫曾骄傲地在诗中说“吾祖诗冠古”,从中足以窥见他对祖父的敬佩和肯定。
抛开作为杜甫祖父的光环来看,其实杜审言的一生也有着诸多名句佳作,他的悲喜哀乐和人生际遇都值得人们停下一观。
我们会发现,人们走近他,了解他,不仅仅因为他是杜甫的祖父。
02
杜审言,字必简,湖北襄阳人士,出身京兆杜氏。
京兆杜氏世代官宦,从西汉的御史大夫杜周到西晋名将杜预,再到北周官员杜叔毗,杜氏不管在文还是在武都从来不缺人才。
到了唐初,杜审言的父亲杜依艺担任监察御史,后来任洛阳巩县令,杜审言随父亲走马上任,在巩县度过了自己的青少年时期。
杜审言少时好学,极有天赋,在父亲的教导和家学熏陶下饱读诗书,工诗书,擅文辞。公元670年,杜审言考中进士,此时的他不过25岁上下。
杜审言的个人能力很强,但入仕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只担任县尉、县丞这类微末的官职,究其原因,与他恃才傲世过于自负脱不了干系。
有一次杜审言参加天官侍郎苏味道主持的吏部铨选,出考场后他对众人说:“苏味道必死无疑。”众人惊讶且不解,忙问他为什么,他只轻飘飘说了这样一句话:“他看了我的文章,必定要羞愧而死的。”
不仅如此,杜审言狂妄到认为屈原和宋玉应为他的文章做衙官(泛指下属小官),王羲之应来向他学习书法,“吾文章当得屈、宋作衙官,吾笔当得王羲之北面。”
杜审言说出这些话,既不尊重上峰不尊重名家又显露出他的极度自负,这样的性格和说话方式必然会成为他仕途上的绊脚石。
03
杜审言的第一个官职是汾州隰城尉。他从京城到汾州时途径岚州,恰逢残雪未化春花未发的季节,便有了这首诗。
《经行岚州》
北地春光晚,边城气候寒。
往来花不发,新旧雪仍残。
水作琴中听,山疑画里看。
自惊常远役,艰险促征鞍。
公元682年,妻子薛氏为杜审言生下长子杜闲,夫妇二人为终于有了爱的结晶而欢欣不已。此刻的他们还不知道,这个孩子日后会有一个叫杜甫的儿子,而这个孙子将给他们带来更多的欢欣,以及荣耀。
公元689年前后杜审言在江阴县任职,在那里他结识了陆姓好友。二人志趣相投,常常同游唱和。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此时的他有诗名有才名,有家人相伴有好友相陪,但内心对仕途不畅仍是有些怅惘的。少时踌躇满志,入仕伊始也曾怀有雄心壮志,期待有朝一日紫袍龟带造福一方。
可如今蹉跎多年仍只是不值一提的官职,面对异乡的风景气候变化时心底就会泛起对家乡和京城归思之情。这种对京城的怀念还体现在另一首作品里。
《七夕》
白露含明月,青霞断绛河。
天街七襄转,阁道二神过。
袨服锵环珮,香筵拂绮罗。
年年今夜尽,机杼别情多。
他在异乡与妻子共度七夕,落笔写下的却是长安的夜景。他盼着尽快回到长安任职,结束四海宦游的生活。但时运不济,没多久,杜审言连这样平淡的基层生活都失去了。
04
公元697年,杜审言改任洛阳丞,回到了心心念念的东都洛阳。然而仅仅一年后,他就被贬为了从八品吉州司户参军。
杜审言遭贬的具体原因我们不得而知,但从陈子昂为他作的赠别文《送吉州杜司户审言序》中可以推测,或许是因言获罪。
结合当时的朝廷局势来看,698年正是武则天为该立儿子为太子还是立侄子为太子烦心的一年,杜审言作为洛阳丞,很可能参与到了立嗣的争斗中,说了不该说的话才有此一难。
杜审言去了吉州,远离了政治中心却没有远离朝廷斗争。他不知何故得罪了当地官员,被吉州司马周季重和员外司户郭若讷合谋诬陷,定了死罪。
杜审言身处牢狱求告无门,他的亲人们也在外为他四处奔波,但并没有人愿意伸出援助之手。无奈之下,他年方十六岁的儿子杜并独自潜入周季重家中将其刺杀,不幸自己也死于护卫之手。
此事一出,举国震惊,杜审言的冤案这才得到关注,免了死罪。但他的儿子毕竟杀了长官,虽是义举到底于法不容,因此杜审言被免了官职。
赋闲三年后杜审言被武则天召回到洛阳,任著作佐郎。此后几年,他作为文学侍从随驾武,这一时期的他作了很多应制诗。
《扈从出长安应制》
分野都畿列,时乘六御均。
京师旧西幸,洛道此东巡。
文物驱三统,声名走百神。
龙旗萦漏夕,凤辇拂钩陈。
抚迹地灵古,游情皇鉴新。
山追散马日,水忆钓鱼人。
禹食传中使,尧樽遍下臣。
省方称国阜,问道识风淳。
岁晚天行吉,年丰景从亲。
欢娱包历代,宇宙忽疑春。
05
天有不测风云,杜审言的这次还朝并没有持续多久。
公元705年唐中宗复辟,杜审言因曾与张易之兄弟交往被贬峰州。峰州偏远,距长安足有七千六百余里,杜审言南下途中见湘江江水向着与自己相反的方向奔流而去,不觉悲从中来。
《渡湘江》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安南太偏太远,让人辨不清故乡的方向,也看不到未来的希望。他已到了花甲之年,不知道还有没有机会回归故土,不知道是否终将埋骨他乡。
《赋得妾薄命》
草绿长门掩,苔青永巷幽。
宠移新爱夺,泪落故情留。
啼鸟惊残梦,飞花搅独愁。
自怜春色罢,团扇复迎秋。
他的忧思愁虑在两年后得到了回应,公元707年,杜审言再次受召回到洛阳,拜国子监主簿,次年加修文馆直学士。
宦海几十载,沉浮几番多。公元708年,一生未曾得志的杜审言与世长辞,死后被追封为著作郎。
民间传言说杜审言临终时,好友宋之问、武平等人去探望他,他笑言:“然吾在,久压公等,今且死,固大慰,但恨不见替人。”
“我在世一天,文名压你们一天,现在我快死了,以后你们就能出头啦,只可惜还没有谁能接替我的文学地位。”
历经千年,此事真假已无从判断。这或许只是后人编派附会的故事,或许是杜审言留给世界的最后一次狷狂。
在中国古典诗歌的璀璨星河中,李白、杜甫、王维等巨匠以其卓越的才华和深邃的意境,铸就了唐诗的辉煌。然而,在这片星光熠熠的天空下,还有一位独特的诗人——张打油,他以...
李白 杜甫 2025-09-01 杜甫:唐代诗坛的璀璨星辰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杜甫以其深邃的思想、...
杜甫 2025-08-29 杜如晦与杜甫:同宗同源下的历史回响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杜如晦与杜甫作为不同时代的杰出人物,分别以政治智慧与文学成就闻名后世。尽管二人未有直接交集,但通过家族谱系与历史脉络的梳理,可清晰勾勒出他们同...
杜甫 2025-08-25 诗酒江湖终陌路:李白与高适绝交的诗句背后的历史褶皱盛唐的月光曾照亮过三位诗人的足迹——李白、杜甫与高适。他们曾在梁宋大地上纵马狂歌,在吹台琴台间泼墨挥毫,用诗酒浇灌出一段文坛佳话。然而,安史之乱的烽烟撕裂了这份...
李白 杜甫 2025-08-20 杜甫之名:fu音背后的千年文化密码“杜甫”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最璀璨的名字之一,其读音问题始终是公众关注的焦点。根据《现代汉语词典》《汉典》等权威工具书及语言学研究结论,“杜甫”的正确拼音为dù f...
杜甫 2025-08-15 杜甫为何无缘“唐宋八大家”:从文体、时代与文学运动的三重解构在中国文学史上,“唐宋八大家”与“诗圣杜甫”如同两颗并峙的星辰,前者以散文革新引领时代,后者以诗歌成就辉映千古。然而,当我们将杜甫的文学地位与“唐宋八大家”并列...
杜甫 2025-07-24 孙伏伽:中国科举史上首位状元的传奇人生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孙伏伽这个名字或许并不如李白、杜甫般耳熟能详,但他作为中国科举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位状元,其生平事迹却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唐朝初期的...
李白 杜甫 2025-07-16 陈师道与黄庭坚:江西诗派的双子星辉在中国文学史上,北宋中后期诗坛因“江西诗派”的崛起而焕发独特光彩。这一以杜甫为精神宗师、以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三宗”的诗歌流派,以“夺胎换骨”“点铁成金”...
杜甫 2025-07-15 崔涣与高适:唐代诗坛与政坛的平行轨迹在唐代文人群体中,高适以边塞诗人的身份与李白、杜甫、王昌龄等诗人结下深厚友谊,其人生轨迹横跨文学与军事领域;而崔涣作为中唐宰相,虽在政治漩涡中沉浮,却因搭救李白...
李白 杜甫 2025-07-14 杜甫与李白:盛唐天空中的双子星座在中国诗歌的银河中,李白与杜甫犹如两颗交相辉映的星辰,以截然不同的光芒照亮了盛唐的天空。一个如大鹏展翅,扶摇直上九万里;一个似老松蟠根,深扎现实土壤。他们的相遇...
李白 杜甫 2025-07-02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