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登上皇位后,将明朝的首都从南京迁往北平,史称永乐迁都。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建立一个新王朝,有时并不需要有太多的顾虑,朱元璋在参加元末的起义时,也许并没有规划自己成为一个帝王,最终荣登宝座一事,更多的是在拼打厮杀中半推半就实现的。
但是,在选定继承人的问题上,对于向来有些纠结的朱元璋而言,就头疼了许多。要说值得高兴的,是朱元璋儿孙满堂,他不仅有好几个儿子,在他尚未离世时,隔代的孙子们也都已经长大成人,朱氏江山并不愁无继承人的问题。而让他头疼的,同样是来自于儿子太多、孙子成年这样的现实。
按照嫡系传承的理念,朱元章把自己的皇位传给长子朱标并不存在争议,也不存在藩王造反的口实,但令他始料未及的是,在他尚未将大统传下去时,朱标就撒手人寰,留下十五岁的儿子朱允姣以及空缺的太子之位。
朱元璋其他的儿子正值壮年,风华正茂,正是继承大统的绝佳人选,但他们却不符合立长不立幼的观念;孙子虽是皇位最为正统的继承人,但年纪尚幼、资历尚浅,如何镇得住四海之内的权臣和蠢蠢欲动的各色人等。
这样的苦恼一直困扰着晚年的朱元璋,直到生命即将谢幕的最后-刻,朱元璋才做出了决定,将皇位传给身份最为毋庸置疑的皇孙朱允效。这个决定对于才华横溢的皇子们,尤其是镇守北平的四子燕王朱棣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不过,此时的朱棣纵有千般不愿、万般不肯,面对先皇留下的遗训,他也没有反抗的权力和资格。而面对继承大统的朱允坟时,不管愿意还是不愿意,朱棣都必须双膝跪地,尊称他一声“陛下”,否则,他可能连眼前的藩王之位都无法坐得安稳。
然而,朱氏这对叔侄的较量并没有就此停歇,随着朱允效即位之后极力削弱藩王势力开始,朱棣就明白了自己不能这样坐以待毙,于是一场声势浩大、听上去名正言顺的起义正在北平府悄然酝酿。
朱允姣这只初生牛犊对自己权力的“进犯”,最终促使朱棣做出出兵南下的决定。在明眼人看来,朱棣其实就是为了争夺皇室权利而出兵,但朱棣还是聪明地为自己找到了一个无可挑剔的理由。
当初,朱元璋在位时,为了保持朝政的有序进行,曾用一纸诏书赋予藩王一项特权。按照诏书所写,藩王如果遇到奸臣扰乱国家秩序,出于维稳的目的,可以带兵入京,以此协助皇帝铲除当道之奸臣、稳固皇室的权威、振摄朝野。朱棣恰恰就是利用了这一点,以“清君侧,靖国难”的口号挥师而下,以此来获得自己一路南下的畅通无阻。
面对朱棣浩浩荡荡的大军,朱允效一时慌了神,辅佐在他身边的老臣为其出谋划策,却反倒落下了一个奸臣扰乱朝纲的口实。加上朱允效少不更事,作战经验及临阵资历浅显,因此,在与朱棣的几次大战中都被逼陷入了主力被歼、兵败如山倒的境地。
四年以后,朱棣以压倒性的优势战胜了建文帝朱允蚊,“风风光光"地完成了这场“锄奸护园”的剧目。只是,对于朱元璋关于藩王特权的规定,朱棣只引用并执行了前半部分,也就是出兵护国这一折,对于后半部分所要求的、在除去奸臣之后五日内离京的规矩,朱棣却置若罔闻。随后,朱棣乘胜而上,经过一系列诛杀老臣、大封功臣的举动,为自已登上皇位彻底扫清了障碍。1402年朱棣正式登基,并在改国号为永乐。
永乐皇帝登基以后,大臣李至刚上奏,燕京北平是朱棣的“龙兴之地”,建议提升燕京的地位,将其视为陪都。这个建议获得了朱棣的认可,他随即将北平府更名为“顺天府”,将北平城称呼为北京,并以屡下政令的形式将人流引向北京,使其从成边之地开始演变为人口众多、政治经济日益兴盛的陪都。
永乐四年,朱棣开始下诏,抽调大批能工巧匠前往全国各地采集建造宫殿的好材料,并要求他们以南京故宫为蓝本,将这些由劳工辛苦收集来的稀有楠木、丹陛石等天然材质以及质量上乘的金砖等建筑用材运抵北京,并在北京的中心地带,圈定了一个面积可观的占地,建造皇帝的行官。
永乐七年,朱棣决定,遣派数万名工匠前往北京郊外建造自己的陵墓,这一举动从实际行动上告诉了人们,皇帝迁都北京已是势在必行。然而,对于迁都北京一事,并非所有朝臣都能赞同,他们中有不少人在皇帝诏集的群臣商议中提出了反对的意见,怎料,明成祖迁都的心意已决,几乎所有反对他迁都的人都落得身首异处的下场,于是,经过几次商议,再没有人敢反对明成祖迁都北京的决定。
随着北京紫禁城的建成,明成祖也适时地颁布了迁都的诏书,明成祖在永乐十八年住进了他费尽心机建造的紫禁城里,北京也因此成了名副其实的京师,而原来的都城南京则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叫留都。
紫禁城分为前三殿、后三殿,其中,乾清宫的地位和功能为最尊贵,它不仅仅是皇帝的主要寝宫,同时还是皇帝主要的政治活动场所,明朝一共有十四位皇帝居住于此。据说,当初建筑师在为皇帝设计这一座宏伟雄浑的宫殿时,特意将紫禁城房间的数量设计成了9999间,取天下至大之数的概念,以匹配皇帝九五之尊的身份。
故宫的每一处设计,几乎都是围绕着皇权的至高无上展开的,比如整个宫殿群的排列秩序、东西六宫的主次和融合、南北取直左右对称的设计等等,都是如此。无论从规模还是精巧程度上看,紫禁城都无愧是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的精彩一笔。
而这座宏伟的建筑群在取名的时候,也是遵照着中国古代星象学中提到的紫微星也就是北极星位于中天,被认为天帝的居住之地,故而将人间皇帝的住所称之为紫禁城。
朱棣的迁都,促使整个中国的历史文化中心由南至北进行了转移,到今天,人们依旧可以看到这一举措带来的影响,而整个明朝也在明成祖迁都之后,进入了属于自己的、全新的发展时期。
在明朝开国功臣的命运轨迹中,徐达与汤和的结局形成鲜明对比:前者被传因背疽遭赐蒸鹅而死,后者却得以善终并获封东瓯王。这种差异背后,既折射出朱元璋对功臣集团的复杂心...
朱元璋多少岁 汤和 2025-09-10 永乐迁都:朱棣1421年定鼎北京的深远抉择明成祖朱棣的迁都之举,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政治决策。这场始于永乐元年(1403年)、历经十八年筹备的迁都工程,最终于永乐十九年正月初一(1421年1...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09-09 耿炳文死守不战:能否成为拖垮朱棣的战略?靖难之役初期,建文帝朱允炆任命耿炳文为征虏大将军,率三十万大军北上讨伐燕王朱棣。这位以防守著称的老将,在真定之战中采取“据城坚守、伺机出击”的策略,与朱棣的骑兵...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朱允炆下落 2025-09-03 含山公主:跨越八朝的传奇人生在明朝近三百年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位公主以八十二岁的高龄跨越了洪武至天顺八朝,见证了明朝从建立到鼎盛再到动荡的完整历程。她就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四女——含山公主。这...
朱元璋多少岁 2025-09-03 朱标之死真相揭秘:权力、亲情与时代的悲剧交织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四月,大明皇宫中传来一则惊天噩耗:年仅37岁的皇太子朱标突然离世。这位被朱元璋寄予厚望、悉心培养的帝国接班人,其猝然离世不仅让朱元璋痛...
朱元璋多少岁 朱标 2025-09-02 方孝孺十族之殇:873条生命背后的忠节与暴政在中国古代株连刑罚的残酷历史中,“诛十族”是仅见于明代的极端案例。1402年,建文帝旧臣方孝孺因拒绝为篡位的明成祖朱棣草拟即位诏书,被处以“诛十族”之刑,其宗族...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09-01 朱元璋的皇后:乱世中绽放的仁德之光在中国封建帝制史上,明太祖朱元璋以铁腕治国著称,其统治时期以严刑峻法整肃吏治,却因一位女性的存在而平添温情底色——孝慈高皇后马氏,这位出身寒微的传奇女性,用一生...
朱元璋多少岁 孝慈高皇后 2025-08-29 朱高炽禁海:一场被历史洪流裹挟的“拨乱反正”公元1424年,明成祖朱棣驾崩于北征归途,其长子朱高炽以“仁宗”之号登基,开启了大明王朝短暂却关键的“洪熙之治”。这位在位仅九个月的皇帝,却以一道禁海令引发后世...
朱高炽在位多长时间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08-28 朱温与朱元璋:同姓不同源的两位开国帝王在中国历史上,朱温与朱元璋作为两位朱姓开国皇帝,常因同姓、同为开国之君且地域相近,引发关于二者关系的猜测。然而,从历史事实与学术考证来看,二人并无血缘关联,仅存...
朱元璋多少岁 朱温 2025-08-22 朱棣靖难成功: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历史必然靖难之役(1399—1402年)是明朝历史上最具戏剧性的权力更迭事件。燕王朱棣以北平一隅之地起兵,最终推翻建文帝朱允炆的统治,开创永乐盛世。这场看似以弱胜强的战...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朱允炆下落 2025-08-21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