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人已逝,断肠人无尽追思,皇帝也不例外。如,李夫人死后,汉武帝思念过甚,听说方士“能致其神”,便令其做法,自己在别处“遥望见好女,如李夫人之貌,……又不得就视”(《汉书·外戚传》)。再如,杨贵妃死后,唐玄宗除了“命工貌妃於别殿,朝夕往,必为鲠欷”(《新唐书·后妃传》)外,也曾请过四川道士用法术招引杨贵妃的魂魄。为解相思之苦,为了再看爱妃一眼,刘彻和李隆基这两位大名鼎鼎的帝王,可谓煞费苦心。在没有影像技术的汉唐时期,这实在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其实,这种国产的“人鬼情未了”,唐太宗也曾搞过一次,只不过他想见到的人不是伉俪情深的长孙皇后,而是宰相马周。
据《新唐书·马周传》记载,“自周亡,帝思之甚,将假方士术求见其仪形。”此外,《新唐书》还记载了唐太宗与另外三个男人的梦里相见:杜如晦死后,“忽梦见如晦若平生”(《杜如晦传》);魏徵病重时,“梦徵若平生,及旦,薨”(《魏徵传》);虞世南死后数年,“梦进谠言若平生”(《虞世南传》)。唐太宗是否做过这些梦,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单纯是“作秀”邀名,唐太宗完全可以多编造一些梦境,毕竟先他而去的大臣不在少数。那么,唐太宗为何偏偏对杜如晦、虞世南、魏徵、马周这四人念念不忘呢?刘秉光认为,无论是刻意追魂,还是睡中生梦,都唐太宗的真情流露,都寄托着他对四位良臣的一份哀思。
杜如晦
杜如晦是唐太宗早期的肱股之一,为人善断,史书上称他“剖断如流”。断,是判断的能力,也是决断的魄力。发动“玄武门之变”,离不开长孙无忌、房玄龄、尉迟敬德、侯君集等人的蓄意谋划,更少不了杜如晦的精准剖断。在万事俱备的情况下,什么时候动手,成为最关键的号角。时局险象环生,战机稍纵即逝。没有杜如晦的准确判断,李世民未必敢起事;没有杜如晦的最后决断,李世民未必能成事。说白了,李世民能够先发制人,能够登上帝位,能够实现抱负,能够建立伟业,杜如晦功不可没。这一点,李世民心里最清楚。所以,杜如晦去世时,唐太宗“哭为恸”,谥曰“成”。一次,唐太宗吃甜瓜时想起了杜如晦,命人“辍其半奠焉”。杜如晦成功剖断,成人之美,唐太宗即使在梦里也不会放过他。

虞世南
在历史上,虞世南是以文人、书法家的面孔出现的。虞世南是“唐初四大家”之首,他的字刚柔并重,骨力遒劲,深受唐太宗的喜爱和推崇。在书法领域,唐太宗也是个行家,他的字雄浑苍茫,劲健飘逸,与虞世南的字有同宗互补之功。一有闲暇,唐太宗便和虞世南切磋,“无日忘之”。虞世南本身就是近臣,而艺术上的相互仰慕,更加拉近了君臣之间的距离,难怪唐太宗会发出“世南于我犹一体”的感慨。此外,虞世南还经常借讲史之际规调劝谏,陈述昔日帝王得失,唐太宗因此更加亲礼于他。虞世南死后,唐太宗非常失落,甚至用钟子期和俞伯牙的传奇故事,来形容他和虞世南的知音关系。虞世南离去,“东观中无复人矣”,唐太宗也只好借助缥缈的梦境,与艺术上的老伙计琴瑟交融了。
魏徵
魏徵的直言进谏,在历史上是出了大名的。作为谏议大夫,魏徵一发现唐太宗有不良倾向,总会及时跳出来阻拦,甚至敢“逆龙鳞”,为此他不知磨破了多少次嘴皮,吓出了多少身冷汗。老实讲,唐太宗为了赢得名声,象征性地给了属下用以进谏的“无限话语权”,但没有哪个朝臣能像魏徴这般据死力争,铮铮铁骨。正是因为看到了魏徴的忠肝沥胆,唐太宗才越发恩宠他,器重他。唐太宗和魏徴,二者相互成就,相得益彰。贞观年间,魏徴先后上疏二百多次,从各个方面规劝和监督唐太宗,既成就了自己一代谏臣的贤良大名,也塑造了唐太宗虚心纳谏的光辉形象。魏徵病重期间,唐太宗多次前去探望;魏徵弥留之际,唐太宗想到魏徵慷慨直谏的身影,想到刚楞耿直的汉子将驾鹤西去,梦中怎能不祷告?
马周
与上述三人相比,马周是累死在工作岗位上的。马周入朝时,正值“贞观之治”开创之初,一些改革举措尚在摸索之中。马周出身寒门,深知百姓疾苦,他告诫唐太宗要“节俭于身,恩加于人”,要注重“以人为本”,同时指出“自古以来,国之兴亡,不由积蓄多少,在百姓苦乐也”。自古以来,得民心者不仅能得天下,还能守江山,创盛世。马周的上疏朴实无华,但字字珠玑,切中要害,难怪唐太宗看后“称善久之”。唐太宗的治国韬略,多半是马周多年呕心沥血的精髓所在。可以说,“贞观之治”的形成,马周当居首功。马周患有消渴症,加上日夜为国事操劳,最终一病不起,唐太宗心疼地“躬为调药”。对于这样一位良臣的英年早逝,唐太宗通过非常手段想再见他一面,此情此景催人泪下。

杜如晦、虞世南、魏徵、马周的先后离世,令唐太宗因爱成悲,因悲成忆,因忆成梦,甚至通过招魂的手段与逝者人鬼交融,共话凄凉。此四人,是唐太宗一生中不可或缺的四个关键人物,他们分别成就了唐太宗权力、爱好、名誉、功绩四个亮点。没有杜如晦,唐太宗能否登位还是个未知数;没有虞世南,唐太宗的书法造诣也不会大放光彩;没有魏徵,唐太宗一代明主的美名,可能要大打折扣;没有马周,“贞观之治”可能只是一个空架子。谁做过什么,唐太宗心里有杆秤;谁成就了自己,唐太宗心里就装着谁。唐太宗用魂牵梦系的真情,将中国历代君臣关系之水乳交融、之肝胆相照、之依依不舍,演绎到了极致。汉武帝、唐玄宗把感情用在女人身上,单看这一点,他们就已经输给了唐太宗。
在中国历史上,藩王造反的案例并不鲜见,但唐太宗李世民与明成祖朱棣的两次权力更迭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历史图景。前者以"玄武门之变&quot...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10-30 玄武门惊变:李世民如何以非嫡长子之身登顶皇权公元626年7月2日,长安城玄武门下,李世民亲手射杀胞兄李建成,部将尉迟敬德斩杀李元吉。这场被称为“玄武门之变”的政变,不仅改写了唐朝历史走向,更颠覆了传统嫡长...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李建成 2025-10-30 功高震主与制度桎梏:李渊对李世民复杂态度的深层剖析在隋末乱世中,李渊父子以雷霆之势终结了三百余年的分裂,但唐朝开国史却因玄武门之变的血腥而蒙上阴影。李世民以"天策上将"之姿横...
李渊怎么当皇上的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2025-10-30 玄武门前夜:李世民“中毒”事件的历史迷雾与权力博弈公元626年5月的一个深夜,长安城东宫灯火通明。秦王李世民应太子李建成之邀赴宴,却在席间突感心痛,吐血数升。这场看似寻常的兄弟聚会,实则是唐朝初年权力斗争的导火...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李建成 2025-10-30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的惊世之举:“跪而吮上乳”背后的权力博弈与情感密码公元626年7月2日,长安城太极宫北门玄武门爆发了一场改变中国历史的政变。秦王李世民以雷霆手段射杀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随后浑身浴血地走向太极宫深处,与惊魂未...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李建成 2025-10-29 玄武门前的血色棋局:李渊22子中为何仅三人逐鹿皇位?公元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这位开国君主共有22个儿子,但最终围绕皇位展开殊死搏斗的,仅有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三人。这场看似反常的权力争夺,实则是嫡...
李渊怎么当皇上的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2025-10-29 丹药与宿疾的双重绞杀:唐太宗李世民死亡真相再探公元649年5月26日,唐太宗李世民崩于终南山翠微宫含风殿,终年51岁(一说52岁)。这位开创“贞观之治”的盛世明君,其死因在正史中仅以“暴疾不救”四字轻描淡写...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2025-10-28 战神之憾:秦琼凌烟阁末位的深层密码在唐太宗李世民亲设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榜中,秦琼位列末席,与尉迟恭第七、程咬金第十九的排名形成鲜明对比。这位以“万军丛中取敌将首级”闻名的战神,为何在功臣榜中屈居...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秦琼 2025-10-24 玄武门之变后,李渊那句被历史铭记的“诅咒”与大唐皇室的宿命轮回公元626年7月2日,长安城玄武门下,李世民的弓箭与尉迟敬德的槊锋撕裂了李唐皇室的亲情。当李建成、李元吉的血浸透太极宫的台阶,李渊——这位开创大唐基业的开国之君...
李渊怎么当皇上的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2025-10-23 贞观之治的隐秘支柱:长孙皇后如何以柔克刚铸就盛世在中国古代帝王史中,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被誉为政治清明的典范。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这位雄才大略的帝王背后,站着一位以智慧与德行改写历史进程的女性——长孙皇...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长孙皇后与李世民 2025-10-23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为何冲突不断 双方有哪些历史恩怨 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