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了解:诸葛亮打仗的读者,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诸葛亮双腿健全,为何打仗总坐着“轮椅”?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谈及诸葛亮,很多人会联想到唐代诗人杜甫的这句诗。在杜甫看来,诸葛亮无疑是三国时期功绩最高之人,完全盖过了当时的所有人。
部分读者朋友可能有些不以为然,但需明白,刘备在请到诸葛亮之时,除了一个皇室宗亲的名义,其他可是一无所有,没有大军、没有地盘,是诸葛亮带着他白手起家,才成就了三分天下的魏蜀吴局势。
所以在杜甫看来,三国时期,很大程度上是诸葛亮的个人舞台,余者皆为陪衬罢了。那么,这么厉害的人,为什么打仗的时候,要手拿扇子,坐着“轮椅”呢?
艺术形象的创作
由于时代变迁,世异时移,我们对诸葛亮的印象,并不一定适合历史上的真实形象,更多的是由于当下的形象塑造而成的。
说到诸葛亮,相信很多人脑海中,都会出现一个坐在轮椅之上“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形象,甚至可能更具体点,这个形象会特别贴近唐国强、陆毅、于波等影视明星。
可是我们回顾史书《三国志·第三十五卷·诸葛亮传第五》中关于诸葛亮的记载,对于诸葛亮形象的描述,仅有“身长八尺”“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等两处记载,而这个描述,跟现在的羽扇纶巾等形象可谓天差地别。

这种区别的是怎么出现的呢?现在我们印象中的诸葛亮形象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以史书《三国志》的记载为准,就能明白,《三国志平话》《三国志通俗演义》等小说以及现代的众多以三国时期为题材的影视剧,都对诸葛亮的形象进行了相当程度的艺术加工,经过数百年的塑造,便形成了诸葛亮走哪都拎着把羽扇、一身儒袍,然后每次亲临战场都坐在一个高高的轮椅上的形象。
可以肯定的是,这个文学形象绝不是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形象,那为什么人们会给诸葛亮塑造这样的形象呢?
诸葛亮神化
自三国以来,虽然魏强蜀弱、晋最终统一天下,但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占据正统的蜀国,才是最好的。这是基于宗法观念等传统道德观念导致的结果。
作为蜀国真正意义上的顶梁柱,诸葛亮不管是文治武功还是忠贞品格,都得到了不少人的认可与推崇。在《三国志》中,作者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是“是一个极为卓越的政治家、外交家,甚至是一个合格的发明家,不过,在军事战略上,他并不算厉害”,这是一个十分中肯的评价。

后来,由于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同时还有忠贞报国、淡泊名利等优良品质的影响,很多人开始有意或无意地夸大诸葛亮的个人贡献,慢慢地就把诸葛亮神化了。
比如说,《三国志》里只是记载了司马懿在诸葛亮死后,看到诸葛亮驻军营寨的布局,感叹诸葛亮是个奇才,仅此而已。但在后人的神化渲染中,竟成了“死诸葛吓活仲达”的神异故事。
此外,历史上用“羽扇纶巾”形容一个人的,最初仅有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描写对象是周瑜,“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但是这个羽扇纶巾的形象,最后却落到了诸葛亮的头上,周瑜还是甲胄加身、腰佩长剑的武将形象。
事实上,仅就军事方面而言,诸葛亮和周瑜都可以说是儒将(文将),所以他们的形象一致其实是合情合理的。只是后人为了凸显诸葛亮的强大与特殊,便把苏轼想象中羽扇纶巾的周瑜,抢了羽扇、夺了纶巾,赐予一身戎装,然后把诸葛亮塑造成羽扇纶巾的形象。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若问神化之后的诸葛亮到底有多强,苏轼的“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可以充分说明。从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中便可管中窥豹,早在诸葛亮进入四川之前,便布下了八阵图,为多年后刘备从陆逊手中逃脱埋下伏笔。
如此“前知五百载,后知五百春”的神机妙算,试问作为凡人的三国群雄,有谁能与之一战呢?
同时,为了凸显诸葛亮的无敌,罗贯中的小说和民间传说一样,让诸葛亮每逢出征,便高坐“轮椅”,手持羽扇,谈笑之间,杀得敌人丢盔弃甲、溃不成军。

事实上,不论文官还是武将,上阵骑马坐车是最基本的要求,不提兵败逃跑的问题,就算打赢了,追杀溃军那也得要一匹好马才行。
有着“英霸之器、八尺之躯”的诸葛亮既无残疾,也无重病,在双腿健全之下仍然坐“轮椅”出征,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有读者朋友可能会说,就不能是诸葛亮真的腿脚不便吗?读过《三国演义》的朋友都了解,诸葛亮曾在五丈原布阵禳星,希望通过祈禳之术让自己延寿一纪,然后连续七个晚上步罡踏斗。
原文有载“日则计议军机,夜则步罡踏斗”,连续施法七日,直到第七日被魏延破坏才功亏一篑。别的姑且不论,诸葛亮直至死前,仍然腿脚完好,当是确凿无疑。
让腿脚完好的诸葛亮坐着“轮椅”出征,除了凸显诸葛亮的无敌之势,还受了民间传言的影响。坊间有言,说诸葛亮是孙膑的转世,因为他们带兵打仗的能力都一样强,然后孙膑的膝盖骨被剜导致双腿残疾,每次带兵出征都只能坐在战车上。
作为他的转世,诸葛亮带兵出征也应该坐在战车上,甚至更进一步,坐在由推着的“轮椅”上,充分展现他在军事谋略上的无敌与可怕。

小结:
诸葛亮的功绩与其杰出的品格都值得所有人学习,但普罗大众在面对事情的时候,往往会夸大其词,以起到强化刺激、加深印象的作用,人云亦云、以讹传讹之下,事情传说便与事实渐行渐远。揭开人为导致的迷障,窥见历史的真相,其实更有利于我们见贤思齐。
葭萌关作为蜀地咽喉要塞,在《三国演义》中见证了多场惊心动魄的战役。当马超率西凉铁骑兵临城下时,蜀汉阵营的排兵布阵暗藏玄机:诸葛亮命魏延率五百哨马为先锋,张飞为二...
马超 诸葛亮 2025-11-10 羽扇轻摇藏乾坤:诸葛亮手中羽扇的千年谜题在三国文化的集体记忆中,诸葛亮手持羽扇的形象早已超越历史真实,成为智慧与从容的永恒符号。这把看似寻常的器物,实则承载着民间传说、历史记载与文化隐喻的多重密码,其...
诸葛亮 2025-11-10 凤雏卧龙双璧合:庞统与诸葛亮联手能否突破司马懿的防线?三国鼎立之际,蜀汉阵营坐拥诸葛亮与庞统两位顶级谋士,若两人联手对阵曹魏军师司马懿,这场"双核战术"能否改写历史进程?从军事谋...
诸葛亮 司马懿 2025-11-08 三国时期独诸葛亮入武庙:军事统帅、功绩与思想的三重标杆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年),唐朝设立武庙,以姜子牙为主祭,张良为副祭,并遴选历代十位军事家配享,史称“武庙十哲”。在这份跨越1800年的名单中,三国时期仅有诸...
姜子牙 诸葛亮 2025-11-07 刘备临终前“赵云不可重用”之说的真相辨析在三国历史的流传中,民间盛传一种说法:刘备临终前曾对诸葛亮留下“赵云不可重用”的遗言。这一说法在后世引发诸多猜测与争议,甚至被部分影视作品和小说演绎为刘备对赵云...
赵云 诸葛亮 2025-11-07 诸葛亮北伐全景:战略博弈与战术巅峰的深度剖析公元228年至234年,蜀汉丞相诸葛亮以“兴复汉室”为旗,五次挥师北伐曹魏。这场持续七年的战略攻势,既是弱国对强权的主动出击,也是古代军事史上以弱胜强的经典案例...
诸葛亮 2025-11-07 诸葛亮苦心得姜维:一场跨越阵营的军事传承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原时,在天水城下遭遇了一位令他惊叹的年轻将领——姜维。这位年仅26岁的魏国参军,在诸葛亮精心设计的围困中展现出惊人的军事天赋,不...
诸葛亮 2025-11-06 诸葛亮坐轮椅之谜:智者的战场谋略与心理博弈在三国历史的宏大叙事中,诸葛亮手持羽扇、端坐轮椅的形象深入人心。这位以“智绝”闻名的蜀汉丞相,为何在战场上选择看似行动迟缓的轮椅作为坐骑?其双腿是否真有隐疾?一...
诸葛亮 2025-11-04 魏延子午谷奇谋:高收益背后的高风险与诸葛亮的理性抉择三国时期,蜀汉名将魏延在诸葛亮首次北伐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以其大胆的战术设计和潜在的巨大战果引发后世热议。该计划主张魏延率精兵五千从子午谷突袭长安,诸葛亮则...
诸葛亮 2025-11-04 庸君之位为何稳固:诸葛亮死后刘禅皇权无人觊觎之谜公元234年,五丈原的秋风卷走最后一缕余晖,诸葛亮病逝的消息如惊雷般震动蜀汉朝堂。这位以"鞠躬尽瘁"著称的丞相离世后,蜀汉政...
诸葛亮 刘禅 2025-11-03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为何冲突不断 双方有哪些历史恩怨 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