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了解:韩信的读者,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韩信为刘邦平定四方,为何没得善终?
自古功臣的下场大多不太好,尤其是身为武将的功臣,很可能会在君主成事后招来杀身之祸。
有些聪明的武将会选择明哲保身的方法,有些则对此并不上心,最后导致自己下场悲凉,比如著名的淮阴侯韩信。其实淮阴侯这个称号,是韩信被贬后的爵位。
之所以这个称号如此出名,是因为被贬为淮阴侯是韩信心态变化的一个转折点。在此之前,韩信虽然颇有野心,但是对刘邦和汉朝政府一直忠心不二。
被贬为淮阴侯后,韩信才开始有了谋反的想法和迹象。很多人认为,韩信谋反是被逼所为,因为刘邦对他太过苛刻。
韩信对刘邦不够了解,又急于获得王位的封赏
事实上,韩信的谋反虽然也有刘邦的猜疑推动,但主要的原因却并不怪刘邦,而是韩信本人太过自负。
他自恃才高,认为自己的能力够强,不屑于揣测君主的心思,对刘邦的想法几乎不怎么考虑,长此以往,自然行事不周,让刘邦越来越怀疑。
他的这种性格,很早就已经显现出来了。最初韩信投靠项羽,但是项羽并没有立刻重用他,韩信很快就离开了项羽转投刘邦。
在刘邦处,韩信坐了一段时间的冷板凳,虽然萧何屡次向刘邦推荐,但效果甚微,韩信很快又想要离开刘邦。
显然,韩信根本不关心如何讨好上级,而是自恃能力够强,认为没有立刻重用他的上级就不值得追随。
若不是萧何坚持,甚至在韩信逃跑时及时赶上去劝他留下来,或许韩信就不会成为刘邦手下的大功臣。
好在刘邦对萧何非常信任,看到萧何如此重视韩信,这才慢慢给了韩信机会。
韩信也不辱使命,一次次攻破城池,替刘邦打下了大半江山,以至于刘邦自己都在最后的庆功宴上亲口承认,若是没有韩信和萧何两个功臣,自己绝不可能得到天下。
自负的人若是真的有实力,确实能够取得很高的成就,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韩信从此就可以高枕无忧。早在韩信攻下齐国时,他与刘邦之间的嫌隙就已经出现了。
彼时韩信的大军大胜,而刘邦却被项羽围困,双方的处境对比明显,此时身为人臣的韩信不仅没有急着去救援刘邦,反而派人向刘邦讨要代理齐王的王位。
在韩信看来,自己已经替刘邦打下了大半江山,理应获得封王的恩赐,至于刘邦本人的处境,似乎并不在韩信的考虑之内。
汉朝建立后韩信一再被贬,内心开始焦躁不安
虽然刘邦并没有因此责备韩信,反而将代理齐王改成了真正的齐王封赏。
但是如果韩信仔细思考过,不难发现刘邦在此事上的反常之处。以刘邦多疑的性格和报复心颇重的性情,怎么可能如此轻易放过韩信,惋惜韩信太过自负,根本没有考虑过这些问题。
同时,韩信的这一举动也暴露了他的野心,虽然韩信本人的想法可能只是追求升官发财,但是在刘邦心中,韩信此举无异于想要同他争夺天下。
即便韩信打下了大半汉朝江山,在刘邦作战期间多次驰援,将自己的精锐部队多次让给刘邦,可一旦刘邦心中出现了这些想法,就很难再打消这个念头。
因此,汉朝建立后,虽然起初刘邦并没有对他发难,反而对他多有赞赏,但是没过多久刘邦就开始对韩信动手了。
由于韩信的功劳太大,在军中威望很高,所以刘邦没有直接对韩信下手,而是寻出各种理由让韩信一再被贬,直至对方从王位跌至淮阴侯。
面对刘邦的这一系列举动,韩信不仅没有自省,反而非常疑惑。
韩信不理解为什么刘邦要这样对自己,早年追随刘邦的武将,多数都已经被刘邦用各种方法处置。
韩信以为自己也一样逃不掉被彻底铲除的命运,因此开始密谋造反。在韩信看来,这是自己逼不得已的唯一出路,然而在刘邦看来,这就是韩信蓄谋已久的计划。
谋反事件败露后,韩信被吕后和萧何合谋诛杀
当时刘邦手下想谋反的人不止韩信,有些人甚至已经起兵,动了心思的韩信同这些人有暗中的往来。让韩信没想到的是,这些暗中往来竟然因为意外被吕后得知。
彼时刘邦在外征讨叛乱者,韩信已经被刘邦实际上软禁在京城中,吕后作为皇后,镇守京城。
得知韩信同谋反者暗中往来,吕后的第一反应就是要除掉韩信,只不过她也清楚韩信虽然官职被贬,但实力并没有被削弱太多,担心强行除掉韩信会遭来反噬。
一直坚定地效忠刘邦的萧何向吕后献策,认为可以先假传刘邦战胜回京的消息,以此为借口邀请韩信入宫参加胜利的宴会,在韩信入宫后将其诛杀。
这个计划很快得到了吕后的认可,只不过实行时遇到了一些困难。
早就有了反心的韩信对吕后并不信任,对刘邦战胜的消息也心有怀疑,因此不肯赴宴。
担心事情败露后韩信会直接起兵谋反,于是,萧何力劝韩信赴宴。当初若是没有萧何的引荐,韩信不可能有如此成就,因此韩信对萧何非常信任。
惋惜韩信既不了解刘邦,也不了解萧何。
萧何对刘邦极度忠诚,不管发生任何事情,萧何都不可能背叛刘邦,不过一旦有人背叛刘邦,萧何一定会站在刘邦一方。
就这样,在萧何的计谋和执行之下,韩信在长乐宫中被诛杀,一代英雄就此陨落。韩信死后,萧何因为参与谋杀他的计划被人诟病至今,韩信也因此被后人称为“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对于韩信最终被害的真正原因,司马光曾经用一句话道破其中玄机:“夫乘时以侥利者,市井之志也;酬功而报德者,士君子之心也”。
韩信当初趁着刘邦危困之时索要齐王之位,就已经种下了祸根,更何况刘邦本人并不算什么忠义之辈,韩信如此结局,并不意外。
楚汉之争(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戏剧性的权力更迭事件之一。西楚霸王项羽以“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勇武横扫秦军,却在四年内被市井出身的刘邦反...
项羽 刘邦 2025-09-10 刘邦48岁之前:从市井游侠到起义领袖的沉淀之路在中国历史上,刘邦以48岁“高龄”起兵反秦、最终建立汉朝的传奇经历,常被后世视为“大器晚成”的典范。然而,若细究其前半生,会发现这位看似“游手好闲”的沛县亭长,...
刘邦 2025-09-04 鲁元公主:权力漩涡中的悲剧公主与她的凄凉结局鲁元公主作为汉高祖刘邦与吕后之女,虽贵为西汉第一位长公主,却一生深陷权力斗争的漩涡,最终在三十余岁的盛年溘然长逝。她的命运轨迹,既是个人悲剧的缩影,更是西汉初期...
刘邦 2025-09-02 燕王臧荼:名字里的历史密码与时代回响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燕王臧荼的名字或许并不如秦皇汉武般如雷贯耳,但其人生轨迹却深刻折射出秦汉之际的政治风云。这位曾先后效忠项羽、归顺刘邦的诸侯王,其姓名读音...
项羽 刘邦 2025-08-27 刘长为何不惧吕后:血缘羁绊与权力博弈下的复杂关系西汉初年,吕后以铁腕手段掌控朝政,诛杀韩信、彭越等功臣,对刘邦的戚夫人实施“人彘”酷刑,甚至逼死多位刘姓诸侯王。然而,作为刘邦第七子的淮南王刘长,却能在吕后当政...
刘邦 韩信 2025-08-25 刘邦为何后悔杀韩信:权力博弈中的复杂人性与帝王悲歌在汉初的历史长河中,韩信之死始终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这位“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的军事奇才,最终被吕后与萧何设计斩杀于长乐宫钟室,留下“成也萧何,败也萧...
刘邦 韩信 2025-08-22 西汉灭亡:多重危机交织下的帝国崩塌西汉王朝自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至公元9年王莽篡汉改国号为“新”而灭亡,共历时210年。这个曾以“文景之治”的繁荣、“汉武盛世”的辉煌载入史册的王朝,最终在多...
刘邦 王莽 2025-08-22 昭哀后:从乱世遗孤到西汉尊荣的家族符号在汉初风云变幻的政治格局中,一位名为"昭哀后"的女性以特殊身份被载入史册。她不仅是汉高祖刘邦的至亲,更成为西汉宗室谥号制度的...
刘邦 2025-08-20 从市井混混到千古一帝:解码刘邦的帝王级生存法则公元前202年,垓下战场硝烟未散,项羽的霸王戟折断在乌江畔。这个曾以“力拔山兮气盖世”横扫天下的西楚霸王,最终败给了一个出身市井、年逾五旬的“老混混”——刘邦。...
项羽 刘邦 2025-08-19 李左车的结局:历史迷雾中的传奇谢幕秦汉之际的谋士李左车,作为战国名将李牧之孙,凭借井陉之战中精准识破韩信计谋的军事眼光,成为楚汉争霸时期最耀眼的战略家之一。然而,这位曾让韩信“东向而坐,师事之”...
李牧 韩信 2025-08-07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